(洛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河南洛陽471002)
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們收治34例胃腸功能障礙新生兒,療效較好?,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同 期收治的胃腸功能障礙新生兒34例,男19例,女15例;胎齡<37周16例、>37周18例,體質(zhì)量 < 1 500 g 2例、1 500~2 500 g 12例、2 500~4 000 g 20例。均符合文獻診斷標準[1],出現(xiàn)胃腸功能障礙時間為生后~24 h 5例,24~48 h 21例,48~72 h 7例,>72 h 1例。臨床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嘔吐血性物或咖啡樣液體或便血。原發(fā)疾病:重度窒息6例,早產(chǎn)兒伴生活能力低下3例,大腸桿菌性腸炎2例,感染性休克1例,敗血癥1例。
1.2 治療方法 ① 積極控制原發(fā)病,糾正各系統(tǒng)、器官功能障礙,保護重要臟器功能,改善循環(huán)。②合理選擇抗生素,控制感染和清除病灶。③適宜液體療法和熱量供給。④禁食、胃腸減壓,維持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靜脈營養(yǎng)。⑤止血。用1%碳酸氫鈉洗胃后注入凝血酶250 U/4 h,出血>1 000ml者輸注新鮮全血10ml/kg;靜滴西咪替丁7.5mg/kg,1次/8 h,共3~5 d。⑥改善胃腸微循環(huán),恢復胃腸運動功能。包括輸注酚妥拉明0.1~0.3mg/(kg·次),1 次/12 h;多巴胺3~5 μg/(kg·min),用微量泵連續(xù)靜滴,直至腸鳴音恢復。
本組自動出院1例,死亡1例,余32例(94.12%)均治愈出院。
新生兒分泌的胃酸及各種酶均少,對吞入的微生物及毒素等有害物質(zhì)殺滅、抑制和消除作用較差,故臨床上易產(chǎn)生胃腸功能障礙[2,3],早期表現(xiàn)為黑便、嘔吐咖啡色樣物[4,5]。引起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的病因主要有中重度缺氧窒息、嚴重感染、敗血癥等,其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所致胃腸功能障礙最為常見[6]。早期診斷并及時給予綜合治療是處理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的關鍵,但此疾病目前缺乏可靠實驗室指標,其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綜合判斷。去除病因和誘因,積極控制原發(fā)病是防治此疾病的基礎;糾正各系統(tǒng)器官功能障礙,保護心、腦、肺、腎等重要生命器官功能,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為治療重點。新生兒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合并胃腸功能障礙時,運用微生態(tài)制劑保護胃腸道功能已備受重視,而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山莨菪堿等能改善胃腸黏膜血液循環(huán)、加快胃腸功能恢復。近年來有學者認為,補充氨基酸、脂肪乳、維生素,有利于胃腸黏膜上皮細胞代謝,谷氨酸/谷氨酰胺可防止胃腸黏膜萎縮;早期加強腸內(nèi)營養(yǎng)可維護腸黏膜正常結(jié)構與屏障功能,防止腸黏膜萎縮,促進腸蠕動及腸功能恢復,減少繼發(fā)感染機會;母乳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因子如內(nèi)皮生長因子,對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是一個重要刺激因素。治療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的藥物包括對癥藥物和增加胃腸適應性藥物,前者包括質(zhì)子泵抑制劑和H2受體阻滯劑,可減少胃酸、預防胃腸黏膜應激性損害(但也有學者認為胃酸過少會降低其固有滅菌作用,導致腸道細菌過度生長);后者目前正在實驗研究階段。本研究顯示,經(jīng)綜合治療后32例治愈出院,治愈率達94.12%。提示胃腸功能障礙的治療關鍵是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維護腸黏膜屏障、重建腸道的連續(xù)性及調(diào)整內(nèi)穩(wěn)態(tài)、循環(huán)與氧供。
總之,對胃腸功能障礙新生兒及早行對因、對癥及支持等綜合治療有利于控制病情進展、降低病死率。
[1]祝益民.小兒胃腸功能障礙診斷與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1(1):7.
[2]詹莉,曹瑛,陳曉英.小兒胃腸功能障礙160例臨床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7,16(22):3174-3175.
[3]汪灝,帥春.新生兒重度窒息后胃腸功能障礙防治方法探討[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6,22(12):1451-1452.
[4]趙祥文.小兒胃腸功能障礙概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16(1):122.
[5]郝麗紅.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研究[J].醫(yī)學綜述,2009,15(1):78-80.
[6]趙振芹.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的誘因及預后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志,2004,19(4):3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