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市婦幼保健院,山東萊州 261400)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才出現或發(fā)現的糖尿病,我國發(fā)生率為1% ~5%,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們對35例GDM患者行規(guī)范化非藥物治療,獲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69例于我院產科門診行產前檢查的GDM患者,年齡23~40歲,平均30歲,孕周16~30周,其中初產婦56例,經產婦13例;入選者均無煙、酒等不良嗜好,無其他妊娠合并癥和并發(fā)癥,妊娠前無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肝腎疾病等。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35例及對照組34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均符合《婦產科學》第7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診斷標準: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 mmol/L診斷為糖尿病。妊娠24~28周行GDM篩查,糖篩查陽性、空腹血糖異常者診斷為GDM;空腹血糖正常者再行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1、2、3 h空腹血糖中2項或2項以上達到或超過正常值者診斷為糖尿病。血糖控制標準:空腹血糖3.3 ~5.6 mmol/L,餐后 2 h 血糖 4.4 ~6.7 mmol/L,孕婦無明顯饑餓感。
治療方法:觀察組:①健康教育。每周對孕婦及家屬集中授課1次,采取互動形式講解糖尿病病因、發(fā)病機理、并發(fā)癥、治療原則、心理護理、低血糖應急處理措施等;同時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護理。②飲食管理。采用孕產婦營養(yǎng)軟件對每位孕婦的營養(yǎng)狀況進行評價,根據其身高、體質量、體力活動情況制定個體化飲食方案;每周評價1次,及時調整方案。③運動指導。孕婦集中進行球操運動,時間為餐后1 h,每天1次,每次30 min。運動強度以孕婦能耐受為原則。注意掌握運動時間、強度及采取相關保護措施。對照組:于產科門診行普通的健康宣教及飲食指導,孕婦自行控制飲食、運動。于治療后2周比較兩組血糖控制情況。控制標準:空腹血糖3.3 ~5.6 mmol/L,餐后 2 h 血糖 4.4 ~6.7 mmol/L,無明顯饑餓感。采用SPSS13.0軟件行統(tǒng)計學處理,率的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觀察組及對照組血糖控制率分別為85.71%(30/35)、20.59%(7/34),P <0.001。
討論:年齡、種族、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和不良生育史是GDM的主要病因。GDM對母嬰的影響及程度取決于血糖控制水平,血糖控制不良可引發(fā)妊娠期高血壓、感染、巨大兒、胎兒畸形等并發(fā)癥。GDM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前者血糖控制滿意,但藥物不良反應對母嬰影響較大;因此GDM的非藥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及家屬掌握糖尿病基本保健知識,正確認識疾病,樹立健康觀念,積極主動配合治療。飲食控制指導針對性強,根據患者身高、體質量、體力消耗、皮下脂肪厚度、孕周、血糖水平及家庭經濟等制定的食譜精確計算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總熱量,并隨時調整,既可保證患者每天所需營養(yǎng)素和熱量,又對疾病治療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運動可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還可消耗多余熱量。孕婦集中在一起由專業(yè)老師指導可使運動更加規(guī)范、安全,同時為孕婦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臺,能保證運動的持續(xù)性。本研究觀察組血糖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能原因為觀察組健康教育、飲食及運動均集中由專業(yè)醫(yī)師指導及監(jiān)控,更加規(guī)范及科學,有利于糾正患者的某些不良習慣。
綜上所述,規(guī)范、合理、人文的非藥物療法對GDM能夠更有效的控制血糖,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