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廣漢市金魚石亭江大橋建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該橋上部結構為混凝土砌懸鏈線空腹式板拱,共12孔,單孔凈跨徑30 m,矢跨比1/8,拱軸系數(shù)m=2.13,主拱圈全寬10.4 m,高0.9 m。1、2、9~11號墩為重力式墩、擴大基礎,基底置于泥質(zhì)及鈣質(zhì)膠結的卵礫石層上,3~8號墩(4、8號墩為施工制動墩,其余為普通墩)采用鉆孔灌注摩擦樁基礎,樁徑1.8 m,樁身穿過較薄的砂夾層而將樁底置于較厚的膠結層上(圖1)。
圖1 廣漢金魚石亭江大橋
對金魚石亭江大橋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該橋樁基掏刷狀況十分嚴重,5~8號樁基地面線以上最大出露樁長分別為4.0 m、6.0 m、5.0 m和8.5 m,相應地面以下樁基推測埋深分別為13.5 m、11.5 m、10.0 m 和9.0 m(圖2)。
圖2 金魚石亭江大橋基礎沖刷
根據(jù)《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G D63-2007),結構構件自身承載力采用作用效應基本組合進行驗算,基本組合表達示為:上式中各項參數(shù)意義詳見《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D60-2004)。根據(jù)計算,γ0Sud=11742 kN。
由此得單樁軸向受壓承載力容許值 [ Ra]=11706 kN。從計算可知,按目前的樁基埋置深度,最不利7號墩樁基單樁軸向受壓承載力容許值已不滿足。根據(jù)分析計算,該橋基礎承載能力明顯下降,應對該橋進行相應的基礎加固。
金魚石亭江大橋樁基礎沖刷出露嚴重,加固維修擬采用加補新樁的方法提高其基礎承載力,根據(jù)其橋型特點提出以下三種加樁方案。
(1)方案一:橫向加樁。新樁位于原樁橫橋向兩側(cè),兩側(cè)各加一根樁,設承臺連接原橋樁基與新設樁基,上部荷載通過承臺傳遞至新加樁基(圖3)。
(2)方案二:縱向加樁。新樁位于原樁順橋向兩側(cè),每根舊樁兩側(cè)各加一根樁,每個普通墩增加四根新樁,用承臺將每根原有樁基與兩根新樁連接,使其共同受力(圖4)。
圖3 方案一加樁立面示意
圖4 方案二加樁側(cè)面示意
(3)方案三:橫向加樁。新加樁位于目前樁位橫橋向兩側(cè),兩側(cè)各加一根樁,上部墩身傾斜,將拱座加高加厚,與新樁基連接共同受力(圖5)。
圖5 方案三加樁立面示意
由于此橋是拱橋,根據(jù)拱橋受力特點,在基礎沖刷樁基外露后,基礎剛度削弱,對拱橋受力不利。因此,方案比選應考慮方案對基礎剛度的補強效果。
(1)方案一:能夠?qū)痘A進行加強,解決基礎承載能力不足的問題。但本方案承臺工程量較大,且阻水面積較大,對環(huán)境及景觀影響均較大;若承臺置于當前河床面附近,則對樁基礎縱向剛度沒有補強效果。
(2)方案二:通過采用四根樁加強原樁承載能力,能夠解決橋梁基礎承載能力問題,但對基礎剛度提高并無作用;且增設樁基工程量較大,承臺阻水面積較大。
(3)方案三:本方案采用橫向加樁,有效提高基礎承載能力;采用斜墩與增強后的拱座連接共同受力,增強橋梁基礎縱向剛度,斜墩水平分力通過系桿平衡。同時,加固后結構阻水面積較前兩種方案小,受力更合理,且美觀。
圖6 方案三制動墩加固效果圖
根據(jù)廣漢金魚石亭江大橋的特點,考慮到受力特征、水文、美觀等因素最終采用了方案三對其進行加固維修。
該方案在4~8號墩上、下游側(cè)原樁基對應軸線處增設新樁,新增樁基直徑1.8 m,距原橋樁基中心距離4.5 m。4、8號制動墩每墩增設4根新樁(見圖6),5~7號普通墩每墩增設2根新樁。新增樁基按摩擦樁設計,樁端埋入白堊紀砂巖層5 m以上,使其嵌入中(弱)風化巖層一定深度。
采用外包自密實鋼筋混凝土加大原橋墩帽,在墩帽與新增樁基間設斜墩,通過斜墩將上部荷載產(chǎn)生的豎向力傳遞至新增樁基。上、下游斜墩間設置預應力拉桿,以平衡斜墩產(chǎn)生的水平推力。
該橋于2008年完成基礎加固施工,2010年8月洪水期,四川省石亭江、綿遠河等幾條干流上的多座橋梁受到水毀,部分橋梁甚至沉陷、坍塌,而該橋則經(jīng)受住了此次洪水的考驗,安然渡過了汛期。廣漢金魚石亭江大橋基礎加固最終采用的加樁方案受力明確、結構美觀,經(jīng)實踐證明,能顯著提高橋梁基礎承載能力,改善基礎剛度性能,對樁基沖刷病害的成功加固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