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mography,意思是用Lomo方式來呈現影像,現在Lomo已經是個“形容詞”,象征著自我個性,一種想拍就拍的snap-shot精神。不少人用Lomo相機記錄了精彩瞬間,包括安迪·沃荷、布萊德‘彼特等。請記住,Lomography的最基本態(tài)度是放慢生活步調,期待底片帶來每個不可預知的刺激與美。
對100個人而言,拍照就有1D0種喜好及方式,雖然現在是個凡事講究快速準確的數字化世界,但底片在沖好拿到手前,那種無法預期、讓人心跳不已的緊張與期待,是一按delete就消失的數碼相機,無法取代的。
命定相遇
我相信所有Lomo愛用者都會同意我的看法,因為他們就是不管外面世界如何爭相推出新型數碼相機,企圖博取潮男潮女歡心,仍然繼續(xù)摒棄記憶卡,過著他們堅持的analogue life。
這是1992年兩個奧地利學生沃爾夫岡斯坦辛格及馬薩斯·芬格爾創(chuàng)立LOMOGRAPHIC SOCIETY時所制訂黃金十誡(10 golden rules)的其中幾條,非常充滿玩心,現在更被LOMO玩家奉為傳奇的最高指導原則,而這一切就要從馬薩斯與沃爾夫岡跟經典LC-A的相遇說起。當時正處于1990年前后,沃爾夫岡及馬薩斯也到了布拉格旅行,就在此時,他們遇到改變一生命運的LC-A。
LC-A是臺1984年就存在的相機,當年前蘇聯(lián)國防及工業(yè)大臣伊果爾將一臺日本制COSINA CX2放到了1914年創(chuàng)立,專門幫前蘇聯(lián)陸軍生產光學原件的LOMO PLC(列寧格勒光學儀器廠)主管桌上,下令復制一臺同樣精巧便利的相機。政府的要求當然要聽,LOMO PLC設計出一臺小巧,操作單純又能大量生產的相機:LC-A。極盛時期,有2.5萬人負責組裝,還開發(fā)了新機種LC-M(只生產了1000臺,屬于夢幻逸機)。隨著前蘇聯(lián)解體,LC-A敵不過自由貿易,完全停產,直到沃爾夫岡及馬薩斯把它帶回奧地利。
拍了再說
LC-A最早是為了讓前蘇聯(lián)軍方全天候拍攝而設計,但拍攝有暗角、快門聲太大又會漏光,是臺瑕疵機,據說并不符合政府需求,導致有大量庫存。沃爾夫岡及馬薩斯當初也是抱著“反正又拍不成”心態(tài),泡bar拍、逛街也拍,沒想到效果讓人驚喜。
沃爾夫岡及馬薩斯回到維也納舉辦LomoDepot展,這是LomoWall首次現身眾人眼前,從布拉格買回的700臺LC-A當場完賣,回應fax更長達1公里,這讓沃爾夫岡及馬薩斯看到了可能性。為了讓LC-A重新生產,他們帶著5升的威士忌拜訪LOMO PLC,當時參與圓桌交涉的包括公司高層,現任俄羅斯總理普京。終于LC-A成功回歸市場,成為人手一臺的經典。
創(chuàng)辦人坦然面對不完美,還當成優(yōu)勢。LC-A的周圍暗角是玩家最稱道的隧道效果,上世紀60年代香港長城公司制造,維基百科形容為“低質素的平價相機”的Diana,鏡頭爛、反差低,影像又模糊,這些缺點在玩家眼中成了特色,再加上一顆大大的復古閃燈,fans包括安迪·沃荷、時尚名人Alexa Chung。
創(chuàng)意至上
沃爾夫岡:“用數碼相機在街上拍人,大家肯定立刻彈開,但拿著像部玩具的Lomo,反而讓人親近,甚至開始一段故事?!盠omography強調一種窺探幻想與創(chuàng)造。除了前蘇聯(lián)來的LC-A、Horizon,自行研發(fā)世界最便宜的魚眼相機、360度的Spinner、齒孔效果的Sprocket等,在Lomography占有重要位置的香港總部,2009年推出可以裝在Diana的instant back(拍立得),“這些相機各有特色,它們各自盡本分,做好該做的事?!盜rene說。
不過,達·芬奇曾說:“簡約是最高層次的復雜。”破壞底片本質,扭轉相片原色,重曝、redscale,才是玩到出神入化,這讓Lomo愛用者偏向搞創(chuàng)意設計掛,在官網爭相上傳自己作品,還延伸出LomoLocation專頁,眾多用家投稿普通guide不會介紹的私房景點(有興趣可上http://www.Iomography.com/magazine/Iocations),還會集結成冊,首本Lomo City Guide介紹的就是發(fā)源地維也納。
對Lomography而言,最重要的是“人”,你用哪臺相機、什么樣的底片,都會讓拍出來的照片訴說著不同故事。不可否認,數碼相機有著快速記錄片段情報的優(yōu)勢,但底片確實(但不一定真實)記下這個瞬間,而且獨一無二,不會因為delete而被取代。所以,別想太多,拍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