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強
摘 要:本文對2008年—2010年國內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研究進行分析整理,并對近3年來,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及研究特征等進行總結,以期對今后我國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綜述
中圖分類號:G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4-0146-02
危機事件指: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具有不確定因素的災難和事故??煞忠韵聨最悾海?)自然災害,包括地質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2)事故災難,包括企業(yè)安全事故、環(huán)境污染事故等;(3)公共衛(wèi)生事件,包括傳染病疫情、影響公共衛(wèi)生等的事件;(4)社會安全事件。危機傳播指:危機管理者和新聞媒體運用大眾傳播及其它手段,對危機事件處理過程進行干預和影響,促使危機事件妥善解決的社會信息傳播活動。本文所綜述的“地質災害危機傳播”就是以地質災害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為對象,分析學者們從危機傳播的視角對其進行研究的狀況。[1]
一、關于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的研究狀況
筆者通過對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全文數據庫近3年來發(fā)表的關于“地質災害危機傳播”方面的文章進行檢索,然后綜合、歸類、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制作了相應的表格。
圖1是有關研究危機傳播的文章數量統(tǒng)計:
圖1有關危機傳播的文章發(fā)表情況
由圖1可以得出,從縱向上看,我國2008年以來,對危機傳播方面的研究文章一直保持在較高數量,尤以2009年突出,出現(xiàn)117篇,達到了一個高潮,合計出現(xiàn)276篇。這表明學界對這方面研究的高度重視。
圖2是主要涉及不同類別危機事件文章所占比重統(tǒng)計:由圖2可以得出,從橫向上看,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的研究文獻雖然數量不算太多,剔除危機傳播研究文獻中不是地質災害的文章,剩余有83篇。約占文章總數的30%,列第二位?;诘刭|災害事故在危機事件中的發(fā)生頻率最高,其所占比重仍顯不足。
圖3 是關于2008年~2010年地質災害危機傳播文章數量統(tǒng)計:由圖3可以得出,近三年來,我國對于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的研究文章呈上升趨勢。這反映了學界對此重視程度的加深。其原因主要是2008年至2010年以來,我國連續(xù)發(fā)生了汶川地震、南方冰雪災害、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海南洪澇等地質災害,給人民生活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讓國家危機管理持續(xù)面臨挑戰(zhàn),引發(fā)了學者們的高度關注。
圖2主要涉及不同類別危機事件文章所占比重統(tǒng)計
圖3關于2008年~2010年地質災害危機傳播文章統(tǒng)計
二、關于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主要運用了綜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獻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具體情況如圖4所示:從圖4可看出,近年來,我國對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的研究方式主要集中有綜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兩種,其中又以案例分析法為主。
綜合分析法就是在文章中,廣泛運用大量材料,進行理論和實際案例的探討分析。其中研究的內容主要包含對地質災害危機傳播方面的概念解析、定義釋義、原因分析、聯(lián)系解釋和對策分析。
圖4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研究方法統(tǒng)計
如張潔在《新媒體的公共危機傳播效能研究》一文中就將汶川地震和南方冰雪災害等地質災害傳播過程納入公共危機傳播的議程,與其它危機事件共同討論新媒體公共危機傳播的效能。文中指出:“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廣泛,形式靈活,也極有可能為公共危機的發(fā)生起到‘推波助瀾的負作用?!盵2]
類似主要進行理論研究,綜合運用多種案例的綜合分析法的文章還有龍平的《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社會責任》,何舟、陳先紅的《雙重話語空間—公共危機傳播中的中國官方與非官方話語互動模式研究》,丁際超的《談加強重大災害廣播新聞報道》等。
案例分析法是研究者們最常用的方法。在這83篇文章中,用案例分析法進行研究的文章就有45篇,占據了最大的分析方法的比重。主要代表論文有趙志立的《危機傳播在中國—以“5.12”汶川大地震為例》,趙華的《危機報道下地方電視媒體的功能—以青海衛(wèi)視玉樹地震報道為例》,陳長坤、孫云鳳、李智的《冰雪災害危機事件演化及衍生鏈特征分析》,趙鏗冰的《慣性框架下的認知偏離—西方媒體對玉樹地震報道研究》等。它們主要從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的新聞報道、政府危機管理、國際傳播影響等方面做了深刻的探討,并且提出了一些對策。
第三種方法是文獻綜述法。僅有李政的《網絡危機傳播研究綜述》一文。并且,其中只是在個別事例中引用了對地質災害報道的處理方法,沒有大篇幅地做主要論述,重點還是放在網絡輿論引導方面。
三、關于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研究的范圍
(一)理論研究
1.概念分析。主要研究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的概念、特點、性質等。如王曉峰在《增強城市廣播電視臺應對氣象災害傳播的能力》中對冰雪災害、大氣環(huán)流、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特征特點進行了剖析,還指出了災害傳播對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影響。[3]又如,嚴三九、王虎在《危機事件中的信息公開與媒體報道策略分析—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報道為例》一文中總結出危機事件的四個特點:第一,有一個非預期性事件發(fā)生;第二,危機傳播狀態(tài)的存在,會使組織制度的重要價值及其秩序受到嚴重威脅;第三,危機傳播代表著一種時間性很強的狀態(tài)。個人或組織沒有充足的時間對危機事件作出反應,無法照章辦事,需要立即對大眾做出解釋;第四,一個危機傳播狀態(tài)包括在一個急速變化的環(huán)境中,具有動態(tài)的和多維關系的傾向,危機事件的報道應該是不斷變化、多維的,而不是靜止的、一維的。[4]
2.邏輯分析。主要對地質災害和危機傳播之間的關系、災害傳播中危機產生的原因以及應對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的措施等進行分析。如:趙華在《危機報道下地方電視媒體的功能—以青海衛(wèi)視玉樹地震報道為例》一文中針對地方電視媒體,于我國地質災害危機傳播提出了四點策略:(1)完善環(huán)境監(jiān)測功能,建立監(jiān)測發(fā)展風險的功能;(2)建立和發(fā)揮風險界定功能;(3)強化社會協(xié)調功能,引入社會動員功能;(4)系統(tǒng)化的反思總結功能。[5]
(二)實例研究
主要是對近幾年來,我國發(fā)生的重大地質災害從危機傳播的視角去解讀新聞報道的特點和不足。一是總結經驗教訓,二是提出應對策略。比如趙麗娜在《從<人民日報>玉樹地震報道看災難新聞的輿論引導》一文中闡釋了地質災害傳播時要注意辟謠的重要性:“災難突如其來,恐懼慌亂難免會隨之而來,在這種情況下,各種謠言會滋生出來并且通過非正常渠道快速蔓延,造成局面混亂,人心不穩(wěn),真相不明,信息不暢,流言滿天飛,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在災難發(fā)生之后,媒體應該迅速出擊,快速反應,以真實迅速及時的新聞報道和透明公開公正的信息傳遞來把握對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力爭做到在第一時間提供情況,讓事實跑在流言的前面,這樣就能夠使流言在真相面前不攻自破。”[6]
(三)歷史研究
主要是對歷史上的重大地質災害報到事件進行梳理、借鑒。找出其傳播規(guī)律,和現(xiàn)在的傳播現(xiàn)狀形成對比,改進傳播模式。這一點用的較少,幾乎找不到學者的足跡。
四、對我國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研究的評價
就2008年~2010年以來我國對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的研究狀況來看,目前的研究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1.研究具有滯后性。絕大部分文章是在地質災害發(fā)生后,并且諸多危機傳播的弊端暴露以后,學者們才進行分析。2.鮮有具有實際價值的對策提出,對受眾,特別是災區(qū)以外的受眾分析研究較少。3.研究方法有局限,側重案例分析,由此提出的對策也缺乏實際操作性。4.網絡輿情關注較少,忽略了地質災害危機傳播在網絡輿情中的重要作用。
縱觀我國近三年來對地質災害危機傳播的研究發(fā)展進程,盡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還有諸多問題留待解決。從政府危機管理、網絡輿論引導藝術、受眾心理分析、傳播渠道控制以及政府公信力提升等角度去研究地質災害傳播等領域還留有大片空白,值得業(yè)界、學界繼續(xù)探索。
參考文獻:
[1] 趙志立.危機傳播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 張潔.新媒體的公共危機傳播效能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0(9).
[3] 王曉峰.增強城市廣播電視臺應對氣象災害傳播的能力[J].新聞實踐,2008(4).
[4] 嚴三九,王虎.危機事件中的信息公開與媒體報道策略分析—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報道為例[J].新聞記者,2008(6).
[5] 趙華.危機報道下地方電視媒體的功能—以青海衛(wèi)視玉樹地震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10(8).
[6] 趙麗娜.從《人民日報》玉樹地震報道看災難新聞的輿論引導[J].新聞世界,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