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朋友,大學剛畢業(yè)的時候因為找不到工作,只好去一家貨運公司上班,每天天不亮,就由臺灣最北邊的基隆,押車一路開往南邊的高雄。
才上班不久,他就來對我說,每天坐在前面副駕駛的位子,看到不少車禍。最令他不安的是,常在天剛亮的時候,發(fā)現(xiàn)公路上躺著人,多半是夜里騎機車疾駛的,因為沒看見路上的坑洞翻車。只見人躺在路上、車子倒在一邊,有時候人還在流血,伸著手求救。
“你救了幾個?”我問。
“一個也沒救!”他攤攤手,“司機說了,如果我們下去救,會被受傷的人誣賴,是我們害了他,麻煩可就大了。所以每次車子都小心地繞過躺在路中間的人,而且可以看見前前后后,別的車子也一樣,沒人敢下去救。”
再說個五十年前的往事:
我小時候有一陣子住在臺北近郊的碧潭。那只是一條河,由于中間有一塊廣大的水面,所以稱為潭。正因此,上游的水勢雖然急,一流進“碧潭”,就被“涵納”,變得看似波平如鏡。
許多泛舟的人不覺,直到把船劃到接近下游的位置,才驚覺水勢突然變快。所以在碧潭的下游,常聽見人們在水上喊救命。
按理,人命關天!岸上的人應該立刻去救,我卻多次看見附近的“船家”站在岸邊喊價:“五百塊!六百塊!”而且越危險,價錢越高。
我當年雖小,還是很不平,有一天過去責怪船家,卻見船家嘆口氣說:“小弟弟,你要知道,我們雖然識水性,急流還是危險哪!而且一艘船、兩艘船,隔幾天來一下子,我們還做不做生意??!還有,你在這里多站幾天就會知道,你救了他,他不一定感激,就算答應了價錢,上岸還是賴賬。以前免費下去救的時候,有人連句謝都不說,好像我們是‘欠他的?!?/p>
我后來果然看見有人被救起來,才上岸,驚魂未定,就破口大罵船家:只要錢,不救命!一毛也不付地悻悻然離開。
我當時幼小的心靈一直在想,到底誰不對呢?
想想,當一個肇事者,撞傷人之后,非但不下去救,反而倒車再碾過傷者。被抓之后還說“軋死大不了賠一筆錢,軋成殘廢反而會被拖累一輩子”。
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常聽到?
聽久了,聽多了,一朝你自己闖禍,這句話是不是可能掠過你的心頭。于是慌亂中,你可能做了傻事,犯了不可原諒的錯。
請問,誰是禍首?
你這撞人的人當然是禍首。但是把這句話傳來傳去的人難道沒有責任嗎?只怕整個自以為“明哲可以保身”的社會,都是共犯!
小悅悅是誰殺的?
第一次是人碾的,第二次是社會碾的!
(何平摘自劉墉的新浪博客圖/張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