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潔玲
我跟王小波見過三面。
無法想象的是,第三次見面的地方,竟然是八寶山殯儀館的一號大廳——追悼會現(xiàn)場,他躺在那里,與我陰陽相隔。那一天是1997年4月26日。
4月26日這一天,八寶山一號大廳外,大約來了300多人。除了王小波的親友,大部分是自發(fā)前來的吊唁者。他們是首都傳媒界的年輕人,哲學界、歷史學界、社會學界和經(jīng)濟學界的學者,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與王小波從未謀面的讀者,有的甚至自千里之外趕來。奇怪的是,當中沒有作家協(xié)會人員,沒有一個小說家。
要知道,王小波是首先將自己看成小說家的。但是,到他死的時候,他的作品還沒有進入主流文學的視野,今天仍然沒有。
上午10點的光景,追悼會開始。大家排成兩行,有序地進入大廳,向王小波的遺體告別。大廳里放著的不是哀樂,而是貝多芬的奏鳴曲。據(jù)治喪小組的人說,小波愛聽這首曲子。
艾曉明提醒我,將《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三本書的封面擺在王小波身上,隨他火化。她說:“他惦著這事,讓他知道,封面已經(jīng)做好了。”艾曉明是王小波的摯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是最早關(guān)注及評論王小波作品的學者。于是,我讓胡貝將封面攤開,依次擺在覆蓋王小波遺體的白色床單上,正好是黃、灰、綠三色。封面圖案取自古希臘繪畫中人類經(jīng)歷的三個世代,意境悠遠古樸。
王小波遺容安詳,只是額頭有一塊褐色的傷痕。據(jù)說,他是獨自于郊外的寫作間去世的。被人發(fā)現(xiàn)的時候,他頭抵著墻壁,墻上有牙齒刮過的痕跡,地上有墻灰。他是掙扎了一段時間,然后孤獨地離去的。
王小波沒有單位,也沒有加入作協(xié),生前他說過:“聽說有一個文學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他是一個局外人,卻是一個真正的作家,一個為自己的真理觀服務(wù)的自由撰稿人。
在追悼會上張羅的,我只認得胡貝和線條。胡貝是王小波從小一塊兒玩大的朋友、某軟件公司的總經(jīng)理。線條是個秀氣高挑的女人,她就是王小波小說《似水流年》里面漂亮而激進的女一號,大家都依小說里的名字叫她“線條”,其真名反而不得而知。
追悼會大廳是一個會堂,前方正中的舞臺上是湖藍色的幕布,橫匾是黑色的,上面懸掛著幾個大字:安息吧,小波。下面用黑布巾結(jié)成了蝴蝶結(jié),圍著王小波的遺照。照片上是青年時代的王小波,小眼睛、厚嘴唇,一臉稚拙憨厚。
出發(fā)之前,我曾請一位朋友為王小波寫了一副挽聯(lián),上聯(lián)是:以獨立意志出神入化笑寫時代三部曲;下聯(lián)是:持自由情懷瀝血嘔心哭說乾坤萬年憂;橫批是:小波不死!
我問胡貝:“怎么沒有用我發(fā)來的挽聯(lián)?”胡貝說:“我們想讓小波平平安安地走。”
“平平安安”?我琢磨著這四個字。
王小波生前在《南方周末》等報刊開設(shè)專欄。那段時間,他幾乎參與了所有的文化論戰(zhàn),引起多方關(guān)注,很不平安。他的隨筆機智幽默,文理雙修的視野,從容不迫的氣度,引來大批年輕讀者的追捧。胡貝說:“他說的都是總結(jié)性的東西,特精辟,一錘子砸得你骨髓都出來了。”
4月16日前后,王小波的死訊傳開,幾個城市都有媒體報道此事。自那天開始,無數(shù)電話打到治喪小組和報社。此時,王小波的兄弟在美國,妻子李銀河遠在英國,北京只有老邁的母親。他的好友胡貝說:“小波沒單位,也沒加入作協(xié),他的事得由我們來辦了?!庇谑撬麄兙驮诟呓滩克奚幔ㄍ跣〔赣H家)大院里面跟人借了一間二樓的房子,拉了兩根電話線,接上一部傳真機,作為“王小波治喪辦公室”。此后每天24小時熱線服務(wù),接收全國各地的吊唁電話和傳真。
還記得,第一次見到王小波是在北京西單的一個公共汽車站。那是1996年8月,公共汽車站是我們在電話里約好了的碰頭地點。在廣州的《嶺南文化時報》上,我見過他的照片,并牢牢記住了照片旁附上的一句自白:“我這人老遠一看不是好人,走近了還是好人?!背鲎廛嚨诌_西單時,我堅信沒有看到照片上的王小波。車開過了一段,等我折回頭的時候,已經(jīng)遲到,仍沒發(fā)現(xiàn)王小波,我認定他遲到了。
這時,從一群閑閑散散地站在路邊的人里面,走出一個1米90的高個子。他有狂草一樣的頭發(fā),身上的夾克衫和牛仔褲的皺折縱橫交錯,夾帶著一路輕塵,仿佛是從附近某個工地走出來的。他遲疑地走近我,愣了兩秒鐘,我們才互相確認。然后我隨著他拐進一條灰磚胡同。走著走著,不見了他,回頭才發(fā)現(xiàn)他落在遠處蹲著系鞋帶,系好了,再拖著一雙小船似的球鞋疾步趕來。前后穿插的自行車很多,我們交錯而行,很難聽清對方的話。天色灰暗,整個感覺就像走在一部粵語殘片里。
進入他寓所的大院,院子破破舊舊的,據(jù)說是從前的鄭王府。他熟門熟路地拐入門房小賣部買汽水。他說:“我屋里沒水。”
豈止沒水!我走進一間純粹的寫作室:一臺電腦,一把靠背椅,一張床;電腦桌上擱著一瓶飲料,看不見打印機,他說他素來是交軟盤給編輯的。這哪像一個“海歸派”的窩呀!
他告訴我,第一部書出版得極度艱難,為找銷路他走破了幾雙鞋,獨自去闖二渠道,向書商兜售自己的小說,白的黑的都見過了,練得巧舌如簧。
“書出完了,我也快成書商了。幸好書的銷路還不錯?!?/p>
還有一次,為了在中央電視臺做圖書宣傳,他和妻子李銀河被拉去客串。兩人在烈日下被調(diào)度了幾十分鐘,反復折騰,差點中暑,結(jié)果節(jié)目播出時這一截恰恰給剪掉了。
他說得輕描淡寫,我聽著幾乎笑岔了氣。無限辛酸,都付笑談中。
自由撰稿人王小波,1952年生于北京,16歲到云南插隊,然后到山東農(nóng)村當民辦教師;回北京后進過街道工廠,恢復高考后考上中國人民大學貿(mào)易經(jīng)濟系商品學專業(yè);后來,赴美國匹茲堡大學取得文科碩士學位;還學過計算機,會編程序。1988年,王小波回國,他是真正的“海歸派”。
回國后,他曾到北大和人大任教。1992年9月,為專心寫作,他辭去教職。
早在70年代中期,王小波就開始寫小說,第一篇叫《綠毛水怪》,寫在一個大大的練習簿上。后來大家爭相傳閱,這篇小說成為“手抄本”,越傳越遠,傳出了一段姻緣。王小波的寫作緣于一種本能的創(chuàng)作欲望,沒有利益,沒有外界關(guān)注,他還一直堅持寫下去。他說:“寫了多年小說,還常收到謾罵性的退稿信……提起王小波,大家準會想到宋朝在四川揭竿子起義的那一位,想不到我身上。”即便這樣,他仍說:“我相信自己有文學才能,我應(yīng)該做這件事?!?/p>
搞純文學的在世界各國都是最窮的。這點,王小波早有精神準備。有一次,他對朋友說:“作家就意味著隨時有餓死的可能?!睘槭裁催x擇了嚴肅寫作這樣一個趨害避利、既冒險又挨窮的反熵過程?他認為,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一個反熵過程。如果人人都進入趨利避害的熵增過程,隨著大流而下,最后準會在一個低洼地匯集,“擠在一起像糞缸里的蛆”。因此,王小波認定反熵過程就是他的宿命。
王小波曾經(jīng)感嘆:“出版一本書比寫一本書要難得多?!彼?,他說,他若寫墓志銘,會在“活過,愛過,寫過”后面加上一句“書都賣掉了”。
從王小波那里,我?guī)ё吡藘蓚€軟盤,那是“時代三部曲”的原稿。
1996年11月,我將“時代三部曲”上報。12月上旬,花城出版社的選題會在湖南張家界召開,討論到這套書時,有人認為王小波沒有知名度,長達99萬字的三部曲存在著發(fā)行等方面的風險。最終社長肖建國拍了板:王小波的作品有鮮明的藝術(shù)個性,哪怕冒點風險也要試試。
選題會后,12月中旬,我再次到京出差。
第二次見到王小波,是在紫竹院附近的中國企業(yè)家協(xié)會招待所——我的住處。
晚上匆匆一面,我告訴他“時代三部曲”已經(jīng)列入1997年年度選題。我看著他,他臉上沒有悲喜。我這才了解到,“時代三部曲”經(jīng)歷了漫長曲折的流浪旅程。它是在輾轉(zhuǎn)多時、顛簸多地之后,才停泊在花城出版社的。
王小波在1994年已經(jīng)成功。那一年,《未來世界》獲臺灣聯(lián)合報文學獎,之前《黃金時代》也獲過此獎。面對獲獎,王小波說:“我覺得,這個獎不是獎給已經(jīng)形成的文字,而是獎給對小說這門藝術(shù)的理解?!蓖?,華夏出版社出版了《黃金時代》,帶給文壇一次小小的震動。敏銳的評論家說:沒想到文壇之外有如此高手。
但這些成功未能為他鋪砌坦途,他的余作在民間經(jīng)歷了漫長的苦旅。
王小波和他的朋友曾攜書稿,天南地北,在多家出版社奔走。部分書稿一度以打印件的形式在社會上流傳。打印件是用最老式的24針打印機,打在淺藍色像一匹布那么長的打印紙上,很多文字有眼睛沒鼻子的。奇怪的是,這副樣子并未影響它們的傳播。在出版社,在研究機構(gòu),在大學校園,各種人群傳閱著。嗅覺靈敏的書商追上門,講得洋洋灑灑,開口就是幾萬的印數(shù),然后又音訊全無;出版社往往是今天接納,明天變卦。為什么如此反復?皆因藝術(shù)上與思想上的無視禁忌。用艾曉明的話來解釋,就是:“王小波無視禁忌的頑童心,他的幽默反諷才能和想象奇趣,遠遠超出這個時代的某種文學理解力?!?/p>
對于出書,王小波起初一驚一乍,折騰幾次后便寵辱不驚了。
那天晚上,他外衣的顏色我已經(jīng)遺忘,只記得他嘴唇烏紫。我以為是冷的,現(xiàn)在想來可能是病征的顯現(xiàn)。記得他還說了一句:“作家有兩種,一種是解釋自己,像海明威式的;一種是到想象中去營造,像卡爾維諾,像尤瑟納爾。我覺得真正的作家應(yīng)該嘗試做后一種。”
第二天我就回了廣州。
這個冬天,我有了編輯生涯中永志難忘的一次經(jīng)歷。窗外是冬日藍天,明朗的氣息使人開懷,我正著手編輯“時代三部曲”。
翻開《青銅時代》,有這樣的文字:“思維的快樂是人生樂趣中最重要的一種。本書就是一本關(guān)于智慧,更確切地說,關(guān)于智慧的遭遇的書?!?/p>
令我一讀一驚心的是,作者凌空飛越的想象力。
我望文興嘆,嘆為觀止。王小波寫知識分子的故事,卻借助唐代傳奇的背景和人物。也許,只有這樣的氛圍、這樣的人物,才能傳達他對趣味和智慧的解釋。
猝不及防地,我被王小波所創(chuàng)造的飛雪長安、泥水洛陽及紅土湘西引入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詩意世界,那種汪洋恣肆的手筆、頑強的幽默精神,使我的工作變成一種愉快的閱讀享受。在一陣陣的笑聲中,冬天轉(zhuǎn)瞬即逝,春天轟然而來。
王小波說:“世上只有兩種小說,一種是好小說,一種是壞小說?!倍嗝淳伲?/p>
無數(shù)周折使“時代三部曲”的出版成為王小波生命中至關(guān)重要的事情??墒?,1997年4月11日他猝然辭世,當時,他的三部書稿還在發(fā)排之中。
那段日子,整個年輕的知識界悲情涌動,為王小波的英年早逝真誠傷痛。
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寫消息、通稿、回憶、評介,校對、對談、傳真、復印……我腦子里晝夜轉(zhuǎn)著的都是這些內(nèi)容。出版社為“時代三部曲”成立了專項小組,銜接各個環(huán)節(jié)。終于,在5月13日王小波45周歲冥誕日,我們在北京現(xiàn)代文學館召開了“時代三部曲”研討會,每個與會者手上都拿著剛剛從廣州空運來的三本新書。
在這一個多月里,共計有100多家海內(nèi)外媒體發(fā)布了相關(guān)報道、評論和悼念文章,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人制作了王小波專頁,全文輸入《黃金時代》?!耙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yīng)該擁有詩意的世界?!蓖跣〔ǖ倪@句名言四方流傳。
某大報用整版紀念王小波,上面的兩個標題異常觸目:“宛如一首美麗的歌”“死得其所的人”。艾曉明將這一版復印下來,用一個大大的原木相框?qū)⑺偤?,送給了王小波的母親。
出版社每天收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問詢,購書單雪片似的飛來?!皶r代三部曲”經(jīng)歷了洛陽紙貴的階段,登上各地排行榜。一位資深記者說:“多年來,沒有哪一部嚴肅小說受到這樣廣泛的關(guān)注,它幾乎是家喻戶曉了?!?/p>
一套書遭遇這樣的人世滄桑,實屬罕見。
如今,我還記得當年艾曉明向我描述的未來情景:100年后,一位中文系的新生,在圖書館書架林立的長廊里逡巡,他說:“我要找一本書,作者叫王小波。”
這些年里,我的“趣味主義”傾向明晰起來。我覺得,活在世上的理想狀態(tài)應(yīng)該是:沒有趣的人,不交;沒有趣的事,不談;沒有趣的書,不出。這是王小波教給我的。
(萍水摘自《各界》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