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 趙鴻玉 張?zhí)m華
弱視是兒童時期常見病,指在視覺發(fā)育期間,由于各種原因造成視覺細胞的有效刺激不足,從而造成矯正視力低于同齡正常兒童。弱視眼的最佳矯正視力經(jīng)適當?shù)闹委熓强赡娴模@是弱視的另一個特點。通過篩查能早期發(fā)現(xiàn)視覺障礙因素,經(jīng)過有效治療,可促使矯正視力達到正常并可使雙眼單視功能健全發(fā)育。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對弱視預后至關重要。我們將2001~2008年在我院門診以綜合療法治療屈光不正性、屈光參差性及斜視性弱視的116例156眼兒童弱視資料進行總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連續(xù)收集2001~2008年在我院門診就診的弱視患兒116例156眼,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視121眼,屈光參差性弱視16眼,斜視性弱視19眼。輕度弱視64眼,中度弱視65眼,重度弱視27眼。中心注視122眼,旁中心注視34眼。男性68例,女性48例。年齡3~14歲,平均5.2歲。隨訪11~36個月,平均21.5個月。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查遠近視力,并進行眼位、眼球運動、眼前節(jié)、眼底、注視性質的檢查,以確定眼部有無器質性病變。所有患兒均使用1%阿托品眼膏,3次/d,連續(xù)3 d后檢影驗光,三周后復診予最佳矯正視力的度數(shù)配鏡。每半年重新散瞳檢影驗光,調(diào)整眼鏡度數(shù)。
1.3 治療方法 綜合治療方法包括:①結合眼位,合理矯正屈光不正。②采用傳統(tǒng)遮蓋法:根據(jù)兒童年齡及視力,對于雙眼弱視矯正視力相差2行以上者,采用雙眼交替遮蓋治療,根據(jù)病情適當調(diào)整遮蓋比例;3歲2∶1;4歲3∶1;5歲5∶2;6歲以上6∶1,大齡兒童遮蓋時間酌情延長。對于單眼弱視者遮蓋健眼,3歲者遮蓋健眼3 d,打開1 d;4歲者遮蓋健眼4 d,打開1 d;5歲者遮蓋5 d,打開1 d;6歲以上全天遮蓋健眼不打開。③精細作業(yè)治療:對于雙眼弱視者雙眼同時進行訓練,單眼弱視者遮蓋健眼,對弱視眼選用穿針或穿珠子、畫圖等精細作業(yè)訓練、視覺刺激。對于中心注視性弱視,采取常規(guī)遮蓋療法,聯(lián)合視刺激療法(CAM)輔助精細訓練;對于旁中心注視性弱視,先采取后像、紅色濾光片或海丁格刷刺激轉變注視性質,待轉為中心注視后,再按中心注視性弱視治療。每1~2月門診復查視力、眼位及注視性質。
1.4 弱視診斷、分類及療效評價標準:
1.4.1 弱視診斷標準 凡眼部無明顯器質性病變,以功能性因素為主所引起的遠視力≤0.8且不能矯正者,均列為弱視[1]。
1.4.2 療效評價標準 經(jīng)治療后矯正視力≥0.9者為基本治愈;矯正視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為進步;視力退步、不變或提高1行者為無效。
1.4.3 分類標準 按照1996年全國兒童弱視斜視治療組制定的標準,將弱視程度分為輕度弱視:矯正視力為0.8~0.6,中度弱視:矯正視力0.5~0.2,重度弱視:矯正視力為≤0.1。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以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6~12個月的治療,本組病例156眼中150眼矯正視力提高大于2行,總有效率為96.15%,其中基本治愈96眼,基本治愈率為61.54%,進步54眼,進步率為34.61%,無效為6眼,無效率為3.85%。
2.1 弱視程度與療效的關系 從表1得出,輕度弱視的基本治愈率為84.38%,明顯高于中度弱視(55.38%)和重度弱視(22.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中度和重度弱視比較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弱視類型與療效的關系 從表2得出,屈光不正性弱視治療效果最好,與其他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屈光參差性弱視效果次之,斜視性弱視效果最差,兩者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弱視年齡與療效的關系 治療年齡與療效的關系從表3得出,小于6歲的基本治愈率為73.60%,6~8歲的基本治愈率為13.04%,說明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兩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6~8歲與9~14歲基本治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弱視眼注視性質與弱視療效的關系 從表4得出弱視眼為中心注視者基本治愈率67.21%,旁中心注視者基本治愈率為41.18%,中心注視者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旁中心注視者,兩組間統(tǒng)計學上差異(P<0.01)。
表1 弱視程度與療效
表2 弱視類型與療效
表3 弱視年齡與療效
表4 弱視眼注視性質與療效
弱視是由于視網(wǎng)膜至視皮質功能不健全或機能抑制引起的,其療效與治療年齡密切相關。各地流行病學的調(diào)查表明,我國兒童弱視的患病率高達3%,隨著我國人口的逐年增長,弱視人數(shù)也逐年增加,已成為影響我國兒童視覺發(fā)育的主要疾病。3歲以前是兒童視功能發(fā)育的關鍵期,8歲前屬于敏感期,故弱視僅發(fā)生在尚未發(fā)育成熟的幼兒期,8歲以上兒童視覺發(fā)育已近成熟,能抵制誘發(fā)弱視的因素,一般不會發(fā)生弱視。兒童弱視只要通過正確的治療也是可治的。弱視治療的目的是消除抑制、提高視力、訓練注視及融合功能,最終建立雙眼單視功能。
本文通過準確的檢影驗光,配戴矯正眼鏡,使視網(wǎng)膜能獲得清晰的物像是弱視治療的關鍵。在合理矯正屈光不正的基礎上,遮蓋治療是治療單眼弱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消除由于健眼對弱視眼的抑制作用,配合綜合治療儀器訓練及家庭精細目力訓練的綜合方法治療兒童弱視,取得滿意的療效。從我們的結果顯示弱視的療效與弱視的程度、弱視開始治療的年齡與弱視的類型以及注視性質密切相關。在不同程度的弱視中,弱視越輕,療效就越好,弱視程度越重,療效就越差,因為重度弱視受中樞抑制較深[2],故療效最差,治療時間最長;從表3我們得出6歲以下年齡組基本治愈率最高達73.60%,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治愈率明顯下降。弱視常發(fā)生在視覺尚未成熟的幼兒時期,視覺發(fā)育的關鍵期(3歲以前)和敏感期(6~8歲),故弱視兒童最好是在學齡前合理地矯正屈光不正,有效地進行弱視治療,并利用各種治療方法,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弱視最常見的原因有屈光不正、屈光參差和斜視。臨床觀察,屈光不正性弱視發(fā)病率最高,其中遠視性弱視最常見,遠視屈光度越高,重度弱視的比例越大,治療所需時間越長[3]。在治療弱視的過程中,屈光不正性弱視的基本治愈率66.94%,因為屈光不正性弱視無雙眼間的相互競爭,當配戴合適的矯正眼鏡后,黃斑區(qū)收到正常的物像刺激,視力就可以逐漸恢復正常。而斜視性弱視基本治愈率為42.10%,屈光參差性弱視基本治愈率43.75%,斜視性弱視與屈光參差性弱視,由于雙眼明顯的不等視,視覺中樞很難將雙眼視網(wǎng)膜物像融合,不能形成雙眼單視,故此雙眼單視功能與弱視的治愈率有密切的關系。從表4得出中心注視者的基本治愈率為67.21%,旁中心注視者的基本治愈率為41.18%,說明弱視眼的中心注視者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旁中心注視者。在解剖學上,視錐細胞主要分布在黃斑中心凹,直接接受光刺激,以保證中心視力最大的敏銳度。弱視有復發(fā)的趨勢,治療上的最大顧慮是如何鞏固療效。在視覺發(fā)育未成熟之前,弱視基本治愈如過早停止戴鏡、遮蓋及訓練,都有可能導致弱勢的復發(fā)。本文有3例在矯正視力達到正常后即停止遮蓋,并且未堅持戴鏡復查,半年后復查時矯正視力由1.0回退到0.5~0.6,經(jīng)重新進行正規(guī)治療,視力很快提高。因此我們認為弱視治療是一項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工作,要注意兩個方面:第一加強對兒童弱視的宣教,特別需要家長的配合,提高治療的依從性。第二治療過程中不能過早摘除眼鏡,基本治愈后應逐步減少遮蓋和訓練時間。弱視治愈后隨訪期普遍認為至少3年以上為宜[4]。
綜上所述,弱視是影響兒童的常見眼病,只要及早發(fā)現(xiàn)系統(tǒng)治療,絕大部分患兒是可以治愈的。
[1]中華眼科學會全國兒童弱視斜視防治學組.弱視的定義、分類及療效評價標準.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1996,4(3):97.
[2]田曼男,李麗.弱視綜合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05,13(1):40.
[3]胡甸萍,史惠琴,張曉燕,等.遠視性弱視兒童屈光度、眼軸和視覺誘發(fā)電位的臨床分析.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05,13(2):78.
[4]高建紅.綜合療法治療兒童弱視療效分析.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04,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