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永康 譯 上海延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接本刊2011年第10期▲
出生后不久的犢牛,為了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可以給予大腸桿菌、輪狀病毒和冠狀病毒口服疫苗;鼻腔內接種牛傳染鼻氣管炎(IBR)和3型副流感病毒疫苗。此外,可通過口服或注射維生素A、D、E,以及硒元素來預防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缺乏癥的發(fā)生。但如果母牛在產犢前已經進行過預防接種,產犢區(qū)域也是干凈的,而且給犢牛飼喂了適量的初乳,那么犢牛的預防接種可以省略;如果母牛營養(yǎng)充足,并在血液中含有較高水平的維生素和硒元素,則犢牛也不需要再額外補充。
犢牛出生時,齒齦和鼻腔經常是藍灰色。出生后約30 min,藍灰色將變?yōu)榻】档姆奂t色。對任何不尋常的事情都要注意記錄,包括頭部和舌頭的腫脹、愚鈍的行為、霧狀或血色的眼睛、頭部后轉、弓背、膨脹的腹部、孔腔出血、困難的呼吸和折斷的肋骨等。要對出現(xiàn)這些狀況的犢牛作記號,并密切觀察,預防它們可能出現(xiàn)的健康問題。
出生時,犢牛的體溫一般為39.4~40.0 ℃,30 min內會下降,1 h后基本穩(wěn)定在38.6 ℃左右。在這一溫度點上,大部分犢牛能夠站立。要及時把犢牛放置于欄舍內,使其適應環(huán)境。如果犢牛的體溫低于36.3 ℃,應將其置于熱燈下或蓋上毛毯或披上犢牛外套進行保暖。
初乳是母牛在產犢后,前7 天所產的奶,犢牛在懷孕期間不像人類的嬰兒能從母體獲得免疫保護。初乳是犢牛健康所必須的免疫保護的來源,對新生犢牛的存活至關重要,必須在出生后盡早喂給。
作為新生犢牛的第一餐,初乳也提供了增加代謝和促進消化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初乳含有常乳2 倍以上的干物質,3 倍以上的礦物質和5 倍以上的蛋白質。初乳也含有新生犢牛所需要的較高的能量和維生素。
初乳的免疫球蛋白(抗體)對新生犢牛十分重要。母牛血液中的抗體不能穿越胎盤屏障而直接由母牛傳遞給胎兒。犢牛必須在出生后數小時內通過吮吸初乳,獲得對傳染性疾病的免疫力。在出生后最初的24 h內,抗體能夠避免被腸道消化而完整地被吸收進入血液。這種通過初乳由母代轉移至子代的保護,稱為被動免疫,其能夠保護犢牛,直至犢牛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發(fā)育完全。
犢牛是否能獲得有效保護自身的抗體數量,取決于環(huán)境中或初乳中存在的病原,是否受到應激,欄舍條件,飼喂方法以及犢牛體重大小和免疫球蛋白(IgG)吸收的效率等。影響初乳中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因素有:第一次擠奶的量,母體的免疫狀態(tài),干奶期的長短。母牛的年齡,干奶期母牛的營養(yǎng),產前漏奶或產犢前擠奶,產犢和首次擠奶之間的時間,奶牛品種和季節(jié)等。
大型品種的犢牛在出生1 h內飼喂3 L未稀釋的初乳,并在8 h后再飼喂3 L。小型品種的犢牛,在出生后盡早飼喂2 L未經稀釋的初乳,并在8 h后再飼喂2 L。還有一種變通方法,即一次性飼喂4 L初乳。但由于許多犢牛不會或不可能一次飲服這么大量的初乳,所以往往需要采用食道飼喂裝置進行飼喂。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沒有合理放置食道飼喂裝置,有可能損傷犢牛食道,降低抗體吸收效率,增加犢牛死亡的風險,所以這一方法僅推薦作為最后的選擇。
讓犢牛自行吮吸母牛的初乳是不可取的,會造成40%的犢牛沒有吮足初乳,僅25%的犢牛在出生1 h內吮吸到數量合適的初乳。
由于犢牛腸道能夠吸收完整大分子的時間過短和病原性細菌具有入侵腸道的可能性,因此,初乳飼喂的時間也至關重要。約在24 h之后,腸道細胞不再吸收完整的大分子。此外,約在12 h后,消化酶的分泌也開始增加,并開始在腸道內分解抗體。第1 次初乳飼喂的時間越晚,犢牛接收免疫保護的機會就越?。▓D8)。即使初乳是出生時立即喂服,也僅有25%能抵達血液,如果等待6 h再去飼喂,腸壁吸收免疫球蛋白的平均能力將下降至原來的1/3,至24 h時,腸壁只能吸收低于10%的原本應該吸收的抗體。受過應激的犢牛比正常的犢牛吸收抗體的時間更少。
然而,即使初乳不能被吸收進入血液,初乳中的抗體在24 h以后也有利于抵御犢牛胃腸道的傳染性微生物。位于犢牛腸道上的未吸收抗體可提供阻止細菌進入的胃腸壁保護層。但如果細菌先進入了消化道,這一防衛(wèi)機制就沒有價值了。如大腸桿菌可以附著于胃腸壁,并限制抗體的吸附和吸收。胃腸細菌的早期入侵還產生了另一個問題:不成熟的腸道細胞不但能夠吸收初乳中的抗體,還能夠吸收傳染性病原。如果細菌在抗體之前進入血液,犢牛就具有患病或死亡的風險。因此,初乳、犢牛和產犢環(huán)境要盡可能保持干凈。
圖8 第1 次初乳飼喂的時間與犢牛免疫保護的關系
對初乳的質量評價有2 個指標,即抗體濃度(IgG)和細菌數。高質量的初乳每毫升至少含IgG 50 mg。合理的管理能夠確保低細菌數、高質量和干凈的初乳。初乳中IgG的濃度由于多種原因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導致初乳IgG濃度在20~100 mg/mL之間變動,由此可以得到合理免疫和被動傳遞不足(不合適免疫)之間的差異。
母牛易于按所接觸的病原發(fā)生反應,產生抗體。接觸較多病原的母牛初乳,比接觸較少病原的母牛初乳含有更多的抗體。為此,年齡較大的母牛的初乳比年輕的母牛的初乳含有更多數量和種類的抗體。良好的干奶牛和小母牛的免疫接種程序可以提高初乳質量,因為免疫接種增加了母源抗體的種類和產量。這些抗體傳遞于初乳,并提供犢牛較多的被動免疫力。相反,接種幼小犢牛僅能產生1 種微弱的免疫反應,因為在3~4 周齡之前,犢牛的免疫系統(tǒng)尚未充分發(fā)育而不能產生抗體。即使在免疫系統(tǒng)有所反應以后,對任何接種疫苗的初始反應也是緩慢的,必須予以多次的強化免疫。因此,要想保護犢牛在初生2~3周內免于感染大腸桿菌、輪狀病毒、冠狀病毒和梭菌等,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對干奶母牛進行免疫接種。
干奶母牛免疫接種的時間是影響初乳中抗體滴度的直接因素。母牛血液中的抗體是在產犢前最后1~2 周自動進入初乳的。因此,免疫接種必須在產犢前至少3 周內進行,使母牛有時間對疫苗有所反應,然后將抗體從母牛的血液轉移到初乳。首次產犢的小母牛在產犢前6或7 周需要首次免疫,并在產犢前3~4 周給予1 次加強免疫。
但如果母牛在它的預產期之前較早產犢,則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對免疫接種有所反應,或者可能完全失去了反應的時間。同樣地,在正巧分娩以前轉移至自家奶牛場的新母牛,不可能有合理的時間對現(xiàn)有奶牛群特異病原有所接觸,并在初乳形成之前對其產生免疫反應。因此在產犢以前,至少使其有6~8 周的時間接觸現(xiàn)有母牛群。在這2 種情況下,可考慮用貯存的初乳進行第1 次飼喂。
雖然初乳的質量通常用IgG表示,但污染也影響其質量。很顯然,較少的污染意味著較高的質量。污染包括血液、細菌和乳腺炎感染的殘存物(白血球、傳染性病原體和抗生素等)。有乳腺炎的或者含有過多血樣的奶牛初乳必須廢棄,以避免將疾病傳染給犢牛。因此,不要飼喂已知感染或患病母牛的初乳。
污染初乳的細菌并不僅限于母牛乳房里的細菌。如果乳房和乳頭在開始擠奶或吮吸之前沒有很好地清洗、消毒和干燥,最潔凈的初乳也會被污染。有裂縫的或者骯臟的奶杯內襯,奶管和填襯也可能聚藏細菌。要定期清洗和維修保養(yǎng)擠奶設備,特別是奶桶、奶罐和封蓋。
減少牛奶中細菌數量的另一有效措施是盡早地飼喂和冷卻初乳(在擠后30 min內)。溫熱并富含營養(yǎng)的液體是細菌生長的良好環(huán)境。細菌數低于1×106CFU/mL是可接受的,但研究顯示,36%~82%的初乳樣本超過了這一水平。美國明尼蘇達的一項研究表明,53%的初乳樣本細菌數高于1×106個/mL。在溫熱的初乳中,細菌以每20 min的速度成倍繁殖。即使溫度較低,細菌也會繼續(xù)生長。飼喂含細菌數高的初乳的犢牛,往往具有較低的被動免疫力,并在出生后2 周內具有較高的疾病發(fā)生率。
要盡早冷卻初乳至4.5 ℃或更低,有2 種簡單的物理方法:①將初乳置于較小的容器內,進而擴大接觸較低溫度的表面積。②在初乳和冷卻源之間擴大溫差??煽紤]用干凈的冰塊袋置于初乳的大奶桶內,或者將初乳裝入瓶內,然后將瓶中初乳放置于冰水桶內。要注意任何與初乳接觸的用具必須定期清洗和消毒。此外,要確保冷藏庫便于溫度觀察和定期檢測。
高質量的初乳通常非常稠厚并呈奶油樣,但僅用外觀不能可靠地預測其質量。必須通過檢測初乳的IgG和細菌數,以及測量免疫力的被動傳遞,評定初乳飼喂和操作實踐的效果。實驗室雖然可以準確地測定初乳中IgG的數量,但測定費用昂貴,而且費時。目前有2 種比較快速的測定初乳的方法:一種是使用初乳計測量初乳的比重及其與抗體濃度的相關性;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試劑盒,可以在20 min左右提供結果,并將初乳IgG濃度劃分為合適(大于50 mg/mL)或不合適(低于50 mg/mL)。
初乳計是一種具有按每毫升毫克數的免疫球蛋白標定尺度的液體比重計。將初乳計安裝于含有初乳的圓柱形筒內,并讓其自由浮動。初乳質量可以從顏色標記的尺度上識別,并劃分為優(yōu)級、可接受或不予接受3 種。優(yōu)級讀數(綠色)的范圍為50~140 mg/mL或更高,可接受讀數(黃色)范圍為20~50 mg/mL,而不予接受值是(紅色)低于20 mg/mL的免疫蛋球白。測定為“綠色”的初乳可以飼喂新生犢牛或貯存供將來應用。要避免在犢牛第1或第2 次初乳飼喂中飼喂其它種類的初乳。一般或低劣的初乳可與過渡期牛奶混合,飼喂給至少2 日齡的犢牛。
為了取得最大的準確性,可將初乳冷卻至室溫(22 ℃),然后再測量初乳中的IgG濃度。在較低的溫度下,初乳計可能過高地估測IgG濃度;但在22 ℃以上時,免疫球蛋白濃度將被過低估測。初乳是一種極好的細菌生長培養(yǎng)基,如果為了測定IgG含量,讓擠出的全部初乳在室溫靜置2 h,細菌則有了大量繁殖的機會。因此,可以將初乳樣品預先傾入測量的圓柱筒內,并將留下的初乳立即冷卻,這樣可以避免細菌的快速生長。
要將剩余的高質量初乳進行貯存,這樣可以在新生犢牛缺乏高質量初乳的時候拿出使用。冷卻或冷藏(0.6~1.7 ℃)可以保持初乳的質量,也可在細菌生長達到不可接受的數量之前(通常不超過24 h),將山梨醇添加于冷藏的初乳中,保存期可延長至4 天。至于長期的初乳貯存,最好的選擇方法是冷凍。初乳可以冷凍(-21 ℃)1 年而不會有抗體的損失。然而不推薦使用無霜冷凍設備進行初乳的長期貯存,因為這種設備會經常反復地凍融,顯著降低IgG的活性并縮減初乳的貯存期。
具有拉鏈閉口的4 L塑料袋,或者2 L的塑料瓶是初乳冷凍的優(yōu)良容器。將塑料袋平放以增加它們的表面積,這樣也可以增加貯存空間,并降低冷凍或解凍的時間。解凍有2 種方法:可將冷凍的初乳置于溫水(49 ℃)中讓其解凍,或在微波爐中解凍,但后者會導致初乳中有少量的抗體被破環(huán)。因此,在使用中要注意微波必須是短時間和低功率的,并要間隔性地倒出液體,以減少加熱時間。避免冷凍初乳的解凍“灼熱點“也十分重要,采用微波爐中的轉盤加熱有利于減少抗體的損害。
研究表明,飼喂冷凍初乳的犢牛與飼喂新鮮初乳犢牛具有相似的IgG水平。雖然新鮮初乳具有較多的白血球或白細胞,有利于新生犢牛對抗病原體。但較多的白血球是飼喂新鮮初乳的附加好處,初乳中的IgG數量才是影響犢牛免疫力最重要的因素。■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