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衛(wèi)平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上海市迎賓三路隧道是上海虹橋樞紐對外輔助通道,樞紐及其以東周邊地區(qū)和中心城之間的客運專用通道,隧道段布置雙向4車道機動車專用。隧道西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的規(guī)劃迎賓三路,穿越虹橋機場向東延伸,與東側的現(xiàn)有迎賓三路相接。
該隧道工程西側矩形箱涵位于七莘路以西,規(guī)劃迎賓三路南側,為地下兩層箱型結構,采用明挖順做法施工。交匯段地鐵17號線迎賓三路站-滬青平站區(qū)間為雙線單圓盾構隧道,外徑6.2 m。地鐵區(qū)間以盾構形式下穿迎賓三路隧道矩形箱涵段,盾構距箱涵底板最近處僅2.5 m,如此超近距離預留盾構下穿在類似工程建設中較為罕見。
交叉段平面布置見圖1所示。
圖1 地鐵17號線與迎賓三路隧道平面關系圖
擬建場地為古河道沉積區(qū),自上而下可分為八個大層,11亞層及1個夾層。其中①層為近代人工堆填,②~⑤層為第四紀全新世Q4沉積層,⑥~⑧層為第四紀上更新世Q3沉積層。
迎賓三路隧道底板落于④t層灰色砂質粉土,地鐵17號線區(qū)間穿越土層為⑤層灰色粉質粘土。
地下水由淺部土層中的潛水及賦存于④t層的微承壓水、賦存于⑤4-2、⑦2層及⑧2層中的承壓水組成。根據(jù)地質報告,設計時地下水潛水水位按上海市年平均水位埋深0.5 m采用。④t層微承壓水水位埋深4.10~5.83 m,⑦2層承壓水水位埋深5.93~8.21 m,局部區(qū)域⑤4-2、⑦2及⑦2層連通。
土層參數(shù)見表1所列。
表1 場地土層參數(shù)表
根據(jù)線路總體布置,規(guī)劃軌道交通17號線在迎賓三路隧道XK0+416.400~XK0+392.700之間,采用兩根單圓盾構穿越,且兩者凈距較小,最近處僅2.5 m。該范圍內隧道的基坑深16~17.2 m,屬軟土地區(qū)深基坑,一般采取地下連續(xù)墻圍護。隧道施工須考慮后期實施規(guī)劃軌道交通17號線盾構順利穿越條件,同時確保該隧道基坑開挖及后期結構的安全。
3.1.1 方案一:該范圍隧道主線仍采用地下連續(xù)墻施工
隧道主線采用1 m厚地下連續(xù)墻圍護,盾構施工須穿越與之相交的地連墻,該段地連墻在迎賓三路隧道底板以下盾構穿越范圍采用C15混凝土及玻璃纖維筋。后期盾構機推進時可直接切割纖維筋混凝土。該方案為以往類似工程較常規(guī)的預留方式,如軌道交通4號線宜山路站基坑和復興東路隧道浦西暗埋段基坑等。
3.1.2 方案二:該范圍隧道主線圍護采用地下連續(xù)墻和SMW工法相結合
采用1 m厚超短地下連續(xù)墻作為基坑的第一道圍護,17號線影響范圍內的地墻插入深度至迎賓三路隧道底板下1.5 m,確保距17號線盾構凈距不小于1.0 m。在17號線影響范圍內的地墻外設置另一道Φ1000SMW工法圍護,并在該節(jié)段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后,拔除工法樁中的內插型鋼。該預留方案類似工程實例較少,僅外灘通道與地鐵12號線預留中,采用類似圍護結構形式,但其穿越豎向距離約5~6 m,坑底以下墻體長度有4~5 m,插入比約0.25,且在坑底以下設置了橫向短地下墻。與外灘通道相比,該工程預留盾構穿越豎向距離更近,僅約2.5 m,坑底短墻插入比只有0.1,且取消了坑底橫向短地下墻,支撐條件更為苛刻,基坑開挖設計及實施難度更大。
3.1.3 方案比選
方案一優(yōu)點在于可加快該隧道施工,且施工風險小,但將風險留給后期地鐵盾構施工。而且針對該工程超近距離穿越的特殊工況,其主要不利因素還有:(1)盾構機雖然可以直接切割纖維筋和低強度混凝土,但如此超近距離的穿越,切削后形成的加筋混凝土殘留碎塊容易擠壓隧道底板,于底板安全穩(wěn)定不利。(2)盾構穿越加筋混凝土障礙推進,其土體損失及變形較難控制。(3)后期盾構穿越時,一旦出現(xiàn)盾構機切削故障,將對已運營隧道帶來較大風險。
方案二的優(yōu)點:有效地避免了盾構機直接切削地下連續(xù)墻,降低了17號線后期建設的風險和施工難度,同時也減少了17號線施工的工期和造價;盾構的在無障礙的條件下穿越,對隧道的不利影響?。痪C合風險較小。不足之處在于該項施工需采取必要技術措施確保基坑施工安全。
經(jīng)過對穿越段結構方案深入比較及分析研究,充分考慮地鐵17號線和該工程的綜合風險,確定采用方案二。
3.2.1 圍護結構形式
基坑采用1m厚超短地下連續(xù)墻+Φ1000SMW工法樁組合圍護,SMW工法圍護與地墻之間預留30 cm的施工間隙,并對該間隙采用高壓旋噴樁加固。
為控制地下連續(xù)墻墻趾與盾構凈距≥1 m,坑底以下墻體長度最短僅1.1m,插入比僅約0.1左右。Φ1000SMW工法墻趾土層為⑤3-1層粉質粘土夾粉砂,插入比為0.88。
3.2.2 格構柱設置及支撐布置
基坑支撐豎向共設四道支撐,為增加基坑圍護整體穩(wěn)定性,首道及第三道支撐均采用混凝土支撐。考慮格構柱樁基要避讓17號線盾構區(qū)間,并預留相應的凈距,混凝土支撐水平間距均約14 m,對該區(qū)段混凝土支撐設置琵琶撐,琵琶撐水平間距約7 m。第二、第四道支撐為直徑609 mm,壁厚16 mm鋼管,水平間距約3.5 m。
3.2.3 坑底加固
為保證今后地鐵盾構區(qū)間的順利穿越并保證該隧道結構的安全,在基坑坑底采用1.5 m厚的滿堂旋噴加固,加固體與規(guī)劃軌道交通17號線區(qū)間正線凈距不小于1.0 m。
基坑支撐平面布置見圖2所示,基坑圍護橫斷面見圖3所示。
圖2 基坑支撐平面布置圖(單位:mm)
3.2.4 分析計算
根據(jù)上海市工程建設規(guī)范《基坑工程技術規(guī)范》(DG/TJ08-61-2010),綜合考慮周邊環(huán)境條件,確定基坑保護等級為二級,基坑圍護最大水平位移≤0.3%H(H為基坑開挖深度)?;禹氝_到的穩(wěn)定要求及其設計計算結果見表2所列。
圖3 基坑圍護橫斷面圖(單位:mm)
經(jīng)過對超短地墻及SMW工法樁復合支護體系分析及計算,綜合考慮周邊環(huán)境條件,超短地墻與SMW工法樁相結合滿足基坑穩(wěn)定性及變形要求,設計方案安全可行。
3.3.1 設置變形縫
表2 基坑穩(wěn)定性計算結果一覽表
隧道結構變形縫設置時充分考慮了地鐵17號線穿越的因素,盡可能使盾構穿越段位于同一結構段內,以利于隧道結構適應后期盾構機穿越施工時縱向不均勻沉降,控制影響范圍。
3.3.2 隧道底板預留注漿孔措施
考慮17號線盾構推進對已建隧道的影響,在盾構施工影響范圍內,迎賓三路隧道結構底板上預留注漿孔,為后續(xù)措施的實施預留條件。后期17號線盾構下穿推進時,對迎賓三路隧道加強監(jiān)測,一旦隧道底板結構變形增大,可以及時打開底板上的注漿孔,進行注漿補強,確保隧道結構安全。
迎賓三路隧道土建結構已于2011年3月基本施工完成。施工實踐進一步證明設計方案安全可行,對今后類似工程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1]DGJ08-11-2010,上海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S].
[2]DGJ08-61-2010,上?;庸こ碳夹g規(guī)范[S].
[3]陳鴻,馮云,季應偉.預留盾構穿越超短地下墻工法樁的圍護結構[J].中國市政工程,2010,(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