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淼
他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師傅,卻用自己的技術和智慧,制造了一輛又一輛不同尋常的車。這些車輛里,溶入了他的聰明才智和一顆善良的心。
在北京街頭,偶爾能看到“老年情侶自行車”,還有“帶腳踏車的輪椅”,這兩種車只要在大街小巷一露面,就會引來行人的注目,他們圍著議論紛紛,贊不絕口。而這與眾不同的車,就是78歲的退休老師傅張永清發(fā)明的。
浪漫、方便的情侶車
張永清原來是北京市水泵廠的機械技師,20多歲的時候就考上了技術八級,拿著工人里最高級別的工資。當時一個工廠幾千人,沒有幾個人能拿到這級工資。早在1955年和1957年,他兩次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在那個年月,這么年輕就被評為市級勞模,可真是少見。那時的張永清,一心想的就是如何多搞研究,多搞發(fā)明。這種念頭幾十年從沒改變過,雖說現(xiàn)在已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多年了,可他的心從來都沒“退休”過。
1999年,張永清和老伴兒來到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度假。徜徉在世博園那鮮花的海洋里,老兩口的心情別提多舒暢了。可是張永清的老伴患有風濕,走路時間長了腿就疼,這讓張永清很著急!他多么想把世博園仔仔細細地游個遍,可又不忍心讓老伴兒拖著疼痛的腿走路。那天,張永清看到門衛(wèi)那里扔著幾輛無人認領的破舊自行車,要是能騎著車該多好,可老伴兒又不會騎。于是,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把自行車左右并排銜接起來,這樣,不會騎車的老伴兒不就可以和自己同“騎”著自行車游覽美景了嗎?
這個念頭讓張永清興奮不已,他馬上行動,從門衛(wèi)那里要了兩輛一模一樣的自行車,找了一家加工廠,把自行車并排焊接起來——嘿,一輛不會倒的“老年情侶自行車”就這樣誕生了!張永清騎著車帶著老伴兒在世博園里慢慢地轉悠,那份悠閑真是沒得說啦。老伴兒坐在他身邊的車座上,想騎了就蹬幾下,結果腿不僅沒那么疼,病情還緩解了不少。
回到北京以后,張永清開始了新的創(chuàng)作,他又制作了一輛新的“老年情侶自行車”。張永清的鄰居老兩口覺得挺好玩的,于是就買下了這輛“老年情侶自行車”,每天騎車鍛煉,一年下來,他倆紅光滿面,心情愉快,身體也強壯了不少呢。
神奇而實用的輪椅
2004年,張永清老伴兒的風濕越來越嚴重。張永清就買了一輛輪椅,推著老伴兒去醫(yī)院看病。畢竟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從家走到醫(yī)院又從醫(yī)院走回家,幾天下來,張永清感覺有些疲憊了?!斑@樣推著走太累,不行,還得想個辦法?!?/p>
這輪椅被人使用多少年了,一直都是推著走,沒有人想過要改變它。生性愛琢磨的張永清,把輪椅翻過來調(diào)過去地研究。搞技術出身的他,拿出了看家本領——畫圖紙、量尺寸、做模型,經(jīng)過幾次試驗,他終于找到了最佳方案。于是張永清幾次下廣州,尋找和購買最合適的輪椅,因為廣州出產(chǎn)的輪椅車形好,還帶有手閘;他又多次到天津,找到一家自行車生產(chǎn)廠,請人家代加工。2005年期間,張永清多次往返于廣州、天津、北京之間,把自己的積蓄都搭進去了。有一次,他帶著老伴兒到廣州買輪椅,本想讓老伴兒在廣州開開心心地玩幾天再回來,沒想到一下火車,老伴耳朵上的一對金耳環(huán)就讓人給搶走了。老伴兒難過得直掉眼淚,又害怕又傷心。張永清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買了輪椅就回北京了。
兒女們看到父親這么認真地搞研究,也都大力支持,給錢的給錢,出力的出力。張永清的侄子給了他幾萬元,還多次開車送他到天津的加工廠查看加工情況。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永清研制的“帶腳踏車的輪椅”,一騎出去就受到老年朋友的關注,鄰居看到了就上門來買,張永清只收個成本錢也就給了。他說:“我真想送給每一位需要它的老年朋友用,它太方便了!可我是一個退休工人,拿點退休金,都送也送不起,只好收個輪椅車和自行車的成本錢?!?/p>
“帶腳踏車的輪椅”原理很簡單,就是把普通自行車的前半部分鋸掉,改成可折疊的,安裝在輪椅車的后面。想不用腳踏車時,就可以把后半部分折疊起來,掛在輪椅上,推著就可以走,能進醫(yī)院,能進公園。車體前后還能分開,上下樓、上下公交車等都很方便。原理雖然簡單,加工起來卻有很嚴格的要求。張永清奔波天津的加工廠,嚴格要求加工質(zhì)量,絲毫都不松懈,還是年輕時的那股勁兒。
一位90多歲的王老先生在路上遠遠地看到這種車后,一宿沒睡好覺,幾經(jīng)周折打聽到張永清的電話,說非常急切地想得到一輛“帶腳踏車的輪椅”。張永清看老人家遠道而來,又這么急需,二話沒說,就以成本價賣給了老先生。
還有一位殘疾中學生,上下學都要坐輪椅,父母推著接送他已經(jīng)很多年了。家人找遍了全北京也沒找到能方便進出校園的合適的車。一個偶然的機會,這家人看到“帶腳踏車的輪椅”——這不正是他們朝思暮想的嗎?可以進出校園和教室,卸下后半部分就可以直接進到課桌旁,下課的時候同學就可以騎著車送他回家了!得到這么一輛車后,這位中學生一家感激不盡,孩子上下學也變成了一件愉快的事。
張永清沒想到自己一個小小的發(fā)明居然引起了這么多人的關注,他覺得老年朋友和殘疾朋友太需要這種車了,僅靠自己的能力要多為他們服務,實在是有限得很。于是,他申請了專利,希望通過社會力量,多加工銷售這種方便實用的車,為更多的人服務。
平淡生活可以被改變
張永清今年又有了一個新發(fā)明。因為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個愿望——想帶老伴兒出遠門旅游。于是,今年他把一輛普普通通的三輪摩托車改裝成了一輛漂漂亮亮、舒舒服服的“臥鋪”,帶著老伴兒已去郊區(qū)游玩過幾次。
張永清和他老伴兒結婚55年,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將他們從青春少年打磨成白頭老者。張永清,一位普通的北京老人,在垂暮之年,用一輛小小的自行車,把平淡無奇的退休生活變得充滿樂趣。他把自己深深的愛,融于他的發(fā)明中,不僅給了自己的妻子,還給了他周圍的朋友,甚至給了素昧平生的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