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春雨
關注·特稿
網絡中國,海納百川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網絡文化建設綜述
文/華春雨
網絡海納百川,文化五洲同享。
黨的十七大以來,中國特色網絡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始終保持快速發(fā)展勢頭,各地方和有關部門認真落實“積極利用、科學發(fā)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進一步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大力推進網絡文化的蓬勃發(fā)展,網絡文化創(chuàng)作生產空前活躍,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網絡文化陣地不斷壯大,網絡文化產業(yè)風生水起,網絡文化管理體系日臻完善,網絡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在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黨的十七大以來,互聯網日益成為宣傳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渠道,以重點新聞網站為骨干,各級政府網站、知名商業(yè)網站和專業(yè)文化類網站積極參與、共同推進網絡文化建設的生動局面逐步形成。其中,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等一批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駛入快速發(fā)展的新時期,成為黨和國家重要的網絡輿論陣地和網絡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在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改革開放3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主題報道中,在拉薩“3·14”事件、烏魯木齊“7·5”事件、抗震救災等突發(fā)事件報道中,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發(fā)布權威聲音,在正面宣傳、引導社會輿論、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報道中,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共發(fā)布稿件450萬篇,圖片180萬張,音視頻報道10萬余條,專題頁面總訪問量達30億人次,在網上營造了隆重熱烈、團結奮進的濃厚氛圍。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每日頁面訪問總量已達7.2億,與2003年相比增長了8倍多。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絡電視臺、千龍網、東方網、四川新聞網等10家中央和地方新聞網站實現轉企改制,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一批知名商業(yè)網站積極投入網絡文化產品的研發(fā)與服務,一批有影響的社科、文學、藝術、教育、科技類專業(yè)網站快速成長,滿足網民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西南地區(qū)旱澇等重大自然災害發(fā)生后,廣大網民紛紛利用互聯網傳遞救災信息,發(fā)起救助行動,表達同情關愛,充分展示了網絡文化的凝聚力量。越來越多來自民間的“草根典型”涌現出來,今年7月初,杭州市民吳菊萍勇救墜樓女孩的事跡經微博、博客、視頻分享、社交網站等在網上迅速傳播,引起海內外廣泛共鳴。被廣大網民稱作“最美媽媽”的吳菊萍受到廣泛贊譽,網絡正面典型的可親、可敬、可愛、可信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七大以來,各地致力于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為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積極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瑰寶和當代文化精品的數字化、網絡化傳播,推動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展覽館、網上劇場建設,形成豐富多彩的網絡精神家園。據統(tǒng)計,全國已經建成1萬多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和服務點。2011年,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在全國開展了首批實施的15個省級館和52個市級館推廣工作。截至今年6月,國家數字圖書館數字資源保有量已達560TB。除了國家數字圖書館建設外,各地數字圖書館建設也蓬勃發(fā)展,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規(guī)劃和建設省級數字圖書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在網上廣泛普及和傳播。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覆蓋全面、影響力日益擴大,《求是》《黨建》等理論刊物實現網上同步出版,中國文明網的“紅色中國”、新華網的“紅色博客”受到網民普遍歡迎。有關部門策劃開展了一系列大型網絡文化互動活動,全國百余家網絡媒體共同舉辦的“科學發(fā)展、共建和諧”、“我的奧運”、“我和我的祖國”等網絡作品征集活動,吸引了數億海內外網民參加,涌現出一大批主題鮮明、格調健康、形式多樣的優(yōu)秀文化作品。
網絡文化產業(yè)迅猛發(fā)展,網絡游戲、網絡動漫、網絡音樂、網絡影視等產業(yè)迅速崛起,大大增強了文化產業(yè)的總體實力。過去5年,我國網絡廣告市場始終保持約30%的年均增長速度,2009年市場規(guī)模達到200多億元人民幣,2010年達到321億元。2009年網絡游戲市場規(guī)模為258億元人民幣,2010年已達到349億元。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廣播、網絡影視等均呈快速發(fā)展態(tài)勢。持續(xù)擴張的網絡文化消費催生了一批新型產業(yè),同時直接帶動電信業(yè)務收入的增長。截至2010年3月,我國已有各種經營模式的上市互聯網企業(yè)30多家,分別在美國、香港和內地上市,進一步提高了網絡文化產業(yè)的規(guī)?;⒓s化、專業(yè)化水平。一批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網絡文化品牌和產品的影響力、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形成了網絡文化繁榮發(fā)展的良好局面。
2008年6月和2009年2月,成為無數中國網民難以忘記的兩個時間節(jié)點。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先后通過人民網、新華網與網友親切交流,“親密接觸”,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網絡輿論的高度重視,成為中國互聯網的“盛事”和網絡問政的標志性事件。通過互聯網了解民情、匯聚民智,成為黨和政府執(zhí)政為民、改進工作的新渠道,互聯網上的公眾言論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從中央到地方,黨政官員與網民頻頻“零距離”對話,回答網民提問,開展互動交流。每年兩會前,新華網、人民網等網站都開展“我為兩會獻一計”、“我向兩會建議”等征集活動,政府部門發(fā)言人紛紛網上開博,網絡新聞發(fā)言人等系列問政平臺和溝通機制不斷完善,各地各部門還紛紛在出臺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政策前通過互聯網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征求意見建議,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網絡問政的熱潮。
從“網絡問政”到“網絡行政”,積極利用網絡平臺,開展輿論監(jiān)督,提升執(zhí)政能力,日益成為政府部門的創(chuàng)新之舉。今年,鄭州市政府媒體網絡事項督辦中心正式成立,分別在市政府網站、大河網、中原網、商都網開設網絡民意直通車,受理網民訴求,傳播政府聲音,有效提升了社會管理的成效。目前,我國已經建立政府門戶網站4.5萬多個,75個中央和國家機關、32個省級政府、333個地級市政府和80%以上的縣級政府都建立了電子政務網站,中國政府網被網民稱為“24小時不下班的政府”,各級政府網站日益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第一平臺,進一步提升了我國政務公開水平,公民參與程度有了大幅提高。
黨的十七大以來,黨和政府積極探索依法管理、科學管理、有效管理網絡文化的途徑和方法,法律規(guī)范、行政監(jiān)督、公眾自律、社會教育、技術保障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網絡文化管理體系初步形成。2011年5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進一步健全完善了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體系,為中國特色網絡文化實現又好又快發(fā)展提供了堅強的保障和基礎。
目前,我國互聯網法律法規(guī)體系基本形成,相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司法解釋和部門規(guī)章共計30多部,形成了專門立法和其他立法相結合、涵蓋不同法律層級、覆蓋互聯網管理主要領域和主要環(huán)節(jié)的互聯網法律法規(guī)體系。根據執(zhí)法工作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關于辦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聲訊臺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為新形勢下依法管理互聯網提供了法律依據。
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大力凈化網絡文化環(huán)境得民心、順民意,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已經成為廣泛共識。中央外宣辦、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門,持續(xù)在全國打擊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整治網絡暴力、整治非法網絡公關、整治涉性用品藥品非法信息等一系列專項行動,共關閉非法網絡公關網站7000個、非法涉性用品網站160個。中國互聯網協(xié)會、北京網絡媒體協(xié)會、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等行業(yè)組織和公眾監(jiān)督機構建立起來,發(fā)布了《中國互聯網行業(yè)自律公約》等一系列自律規(guī)范,建立公眾舉報獎勵、網絡新聞公眾評議、違法違規(guī)網站曝光譴責等制度,持續(xù)開展“大興網絡文明之風”、“陽光綠色網絡工程”、“全國中小學生網絡安全與道德教育活動”等一系列活動。辦文明網站、做文明網民、倡文明表達、創(chuàng)文明環(huán)境成為互聯網業(yè)界和廣大網民的共識。針對個別人在網上傳播虛假信息的現象,今年9月3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網絡新聞宣傳局負責人發(fā)表談話,要求堅決制止捏造事實編造謊言在網上傳播的行為,談話得到網站網民支持,網絡媒體正在加強自律建設,努力營造健康和諧網絡環(huán)境。
編輯:盧勁杉 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