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艷
(四川省昭覺縣新城鎮(zhèn),四川 昭覺 616150)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病豬以水樣腹瀉、嘔吐、脫水為特征。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屬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為核糖核酸(RNA)型,以球狀為主,是外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狀突起的完全病毒。此病毒在組織細胞上培養(yǎng)困難,對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強,對乙醚、氯仿等敏感,一般消毒藥可將其殺死。
各年齡豬對本病易感,以2周齡內的乳豬最易感,母豬的易感性稍低。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毒存在于腸道組織內,可隨糞便排出,排毒時間可持續(xù)2月以上。病毒污染環(huán)境后主要經豬的消化道引起感染。
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數(shù)小時至十余小時,病豬突然腹瀉,糞稀如水,呈灰黃色或水泥色,隨之出現(xiàn)嘔吐,嘔吐多發(fā)生于吃食或吮乳之后?;钾i體溫一般正常,但很快精神萎頓,食欲減退、脫水。豬年齡越小癥狀越重,一周內的仔豬常于腹瀉后2~5 d死亡,病死率可達60%,2月齡以上的斷乳豬、肥育豬感染后可出現(xiàn)持續(xù)數(shù)日的腹瀉。
4.1 病變主要發(fā)生于小腸,可見腸管充盈、擴張,腸壁變薄,腸內充滿灰黃色液體,腸系膜充血和淋巴結水腫,腎點狀出血,肺臟、肝臟無明顯變化。
4.2 采集病料及糞便進行實驗室診斷,用RT-PCR方法分別對豬瘟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進行檢測。從臟器中檢測到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呈陽性。第二次采集的12份樣品中有9份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呈陽性,其他呈陰性,在后續(xù)送檢的14份糞便樣品中,有10份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呈陽性。
5.1 加強防疫,不從疫區(qū)引入帶毒豬,防止本病傳入。
5.2 一旦發(fā)現(xiàn)本病,應立即隔離病豬,封鎖疫點,嚴格消毒豬舍、用具、通道。
5.3 對距預產期20~30 d的待產母豬進行人工感染,可使新生仔豬通過初乳獲得抗體。
5.4 加強防疫,按期免疫,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5.5 疫病發(fā)生后及時對病豬進行治療。癥狀嚴重的進行注射治療,可使用青鏈霉素或磺胺類藥,病情較嚴重的進行補液,并應用VC等抗病毒類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