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趙春剛趙 立
(1淮陰工學院生命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江蘇 淮安,223003;2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150070)
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隸屬于鮭科(Salmonidae)大麻哈魚屬(Oncorhynchus Suckley),俗稱麻哈魚、馬哈魚、鮭魚、麻糕魚,有春型和秋型二類,主要分布于北緯35度以北美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朝鮮半島、中國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水域,占世界水產品總產值的15%,在國際漁業(yè)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我國主要品種為來自太平洋的秋型大麻哈魚,幼魚春季降河入海,在海里生長3~5年后,成魚溯河洄游到原產地繁殖,屬典型的回歸性洄游魚類?,F在主要產于黑龍江支流烏蘇里江,漁場主要集中在下游河區(qū)的烏蘇鎮(zhèn)至抓吉江段,以烏蘇鎮(zhèn)灘地捕獲量最高。綏芬河、圖們江、呼瑪河支流、牡丹江和松花江也有少量的大麻哈魚進入[3,4,5]。其肉質細嫩,豐厚,呈紅色,味鮮美,脂肪含量極為豐富,營養(yǎng)價值相當高。此外,還含有糖類和多種維生素??衫鋬觥Ⅺ}漬或制成罐頭。其卵富含磷酸鹽、鈣質及維生素A、D,將其鹽漬成“大麻哈魚籽”價格昂貴,在國際市場上極受歡迎[6]。近年來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和捕撈強度過大,大麻哈魚產量急劇下降,親魚群體結構也向低齡化轉變,資源現狀十分惡劣,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對其資源加以保護和恢復。目前,國內外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人工放流增殖,這是迄今為止最普遍也最有效的大麻哈魚增殖方式。人工放流比自然產卵增殖洄游率要高2~3倍。我國自1956年建立放流站以來一直堅持人工放流,近年來捕獲量已有所增加,從1996年的1萬尾提高到目前的1.5~2.0萬尾。但由于放流數量有限,洄游數量增長慢。而通過人工繁殖技術提高產卵率、授精率、發(fā)眼率、孵化率,增加放流數量是提高大麻哈魚產量的主要手段。在人工催產繁殖秋大麻哈魚方面從未有過報道,本文主要從這一方面進行研究。
黑龍江支流烏蘇里江下游捕獲的野生大麻哈魚親魚。暫養(yǎng)于江水的網箱中。江水流速0.65m/s,水溫2~4℃。親魚置于網箱內可保證有充足的溶氧和一定的水流刺激,并保持純自然條件下的水體溫度變化,有利于性腺的發(fā)育。
生殖季節(jié)有明顯的婚姻色,魚體兩側有8~12條橙紅色斑條紋,雌魚色較濃,雄魚斑條較大。雌魚腹部膨大柔軟,顏色發(fā)暗,下頜前端稍平滑。雄魚生殖孔突出,輕壓腹部有少量精液流出,下頜前端有一個似鳥喙狀的勾,上下頜不愈合狀況比雌魚顯著。
在捕獲的親魚中,絕大多數雄魚成熟較好,能夠擠出精液,無須注射催產藥物。雌魚雖腹部柔軟,但輕壓腹部均無卵粒流出,成熟度不夠。說明雄性親魚較雌魚成熟要早。挑選成熟相對較好的雌性親魚60尾,分成3組,分別放入三個網箱中,每組20尾。對照組(S-GnRH-A組),只進行S-GnRH-A藥物注射;試驗1組(HCG組),注射S-GnRH-A和HCG;試驗2組(17α-20βp組),注射S-GnRH-A、HCG和17α-20βp。采用背鰭基部注射,間隔2天,共進行2次注射。
表1 大麻哈魚催產藥物種類及劑量
由于水溫較低,只有2~4℃,催產藥物發(fā)揮作用較慢,效應期較長。在注射催產藥物后,每3天檢查一次親魚成熟情況。將親魚頭朝下倒提起,用手輕壓腹部,成熟的親魚卵巢內的卵完全游離,有橘紅色或橘黃色的卵順利流出時,可以進行人工采卵授精。事先檢查精液質量,輕壓雄魚腹部擠出少量精液,精液入水后,立即散開,說明精液質量較好。同時對精子活力進行鏡檢,選擇精子活力好的雄性親魚用來進行人工授精,將幾尾雄魚精液混合為一組,以保證更好的受精率。雌雄親魚比例一般為3:1。取出成熟好的雌性親魚,從頸動脈放出血液,避免血液流入腹腔對卵產生影響。剖開腹部,將成熟卵接入干凈的白瓷盆中,在無光線直射條件下將雄魚精液倒入白瓷盆中,用手輕輕攪拌,讓精卵充分接觸,使精子能均勻地分布到卵上,然后加干凈的清水激活精子,并用手攪拌1分鐘以上,以保證魚卵能夠充分的受精。受精后,要不斷地用干凈的水沖洗受精卵,將受精卵上少量的血液、卵皮及精液產生的白沫沖洗掉,直至盆中的水清澈透明,同時用手撿出白卵。靜止1小時左右,讓其充分吸水膨脹,卵膜與卵黃膜分離,出現圍卵腔,并且卵膜開始硬,即可進行孵化。
采用平列槽式進行流水孵化。受精卵孵化要在避光的室內,防止陽光直射。每天用2%鹽水消毒一次,控制死卵水霉菌的滋生,待受精卵發(fā)育到發(fā)眼期,再把死卵以及滋生水霉的受精卵揀出,整個孵化期內只有在受精卵發(fā)眼后才能撥動卵,其他時期不要人為攪動受精卵。
隨機抽取大麻哈雌雄親魚各30尾進行繁殖力、成熟系數和肥滿度測定,結果如表2:
表2 烏蘇里江大麻哈魚生殖群體繁殖力、成熟系數和肥滿度系數
選取外形較好,體表無傷的大麻哈雌性親魚60尾,隨機分成三組進行催產注射。大麻哈魚成熟卵圓形或橢圓形,橘紅色或橘黃色,具光澤,有較好彈性,卵徑0.54~0.66cm。采用地下井水進行流水孵化,在水溫6~9℃輻度范圍內,大麻哈魚經過59天孵化出苗,孵化積溫440~480℃。三組魚試驗結果如下:
表3 大麻哈魚人工催產效果
三個試驗組受精率、發(fā)眼率、孵化率均相差不大,但催產率差異很大,17α-20βp組的催產率要大大高于S-GnRH-A組和HCG組,說明在較低水溫條件下,17α-20βp對促進親魚性腺發(fā)育具有很強的作用效果。三組試驗魚共有18尾親魚成熟產卵,共獲得成熟卵63500粒,受精卵51680粒,發(fā)眼卵38815粒,魚苗36370尾。剛孵出的大麻哈魚身體透明,有一個較大且細長的橘紅色或橘黃色卵黃囊,成群聚集在水底避光處,體全長2.3~2.7cm,體重0.11~0.18g??课兆陨砺腰S囊為營養(yǎng)。
大麻哈魚屬洄游性魚類,其洄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回到繁殖地進行產卵繁殖,在資料記載中絕大部分洄游個體年齡組成為3+、4+、5+、6+齡,其中以4+、5+齡為主,個體較大,性腺發(fā)育良好。一般捕獲的親魚暫養(yǎng)一段時間,人工給予適宜的水流刺激,性腺會自行發(fā)育達到游離產卵狀態(tài)。近年來由于人們大肆過度捕撈,其種群數量已大大減少,種群的年齡組成也逐年呈現低齡化,這種年齡組成的群體個體相對較小,肥滿度、成熟系數及絕對繁殖力均較低,性腺成熟程度稍差,不能達到自行游離產卵的效果,需使用人工注射催產藥物促進其性腺發(fā)育,即使這樣,其產卵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除使用低溫催產劑的17α-20βp組的催產率達到65%外,S-GnRH-A組和HCG組均很低。除催產率外,三個試驗組的受精率、發(fā)眼率、孵化率均相差不大,說明大麻哈魚人工繁殖的主要技術難點是人工催產促使性腺發(fā)育這一關鍵步驟。攻克這一技術難關,就會增大人工繁殖的苗種規(guī)模,進而加大人工放流量,促進資源增殖起到積極的作用。
受精卵孵化對水中溶氧量有一定的要求。溶氧量過少,對受精卵胚胎發(fā)育不利,畸形魚苗出現率高。直射光對受精卵和前期仔魚有致死作用。因此,在整個孵化過程中和仔魚前期,應在無光或光線較暗的條件下孵化。魚受精卵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對外界環(huán)境刺激比較敏感,其中胚盤形成期、胚環(huán)、胚盾出現期和體節(jié)分化期對外界機械刺激比較敏感,也即危險期,要保持環(huán)境處于絕對安靜,以期胚胎發(fā)育順利進行[7,8,9]。
大麻哈親魚暫養(yǎng)水溫為2~3℃,在這種低溫條件下,性腺發(fā)育較慢,為了提高親魚暫養(yǎng)成活率,促使其集中產卵,使用人工催產技術手段進行繁殖。一般的催產藥物對魚類性腺發(fā)育的作用很小,基本上不能促使其性腺發(fā)育至產卵狀態(tài)。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外開展了對冷水魚類排卵效應生理機制作用的研究,研制出了一種類固醇激素 17α-20βp,對虹鱒、白斑狗魚、泥鰍、鯉魚、鱘魚等做了低溫催產試驗,均獲得了較好的效果[10,11,12,13]。本文通過注射17α-20βp,使催產率由常規(guī)催產藥物的10%、15%提高到65%,作用效果非常明顯。
大麻哈魚一生只繁殖一次,生殖后即死亡,產卵群體完全由補充群體組成,而補充群體的資源量正在逐年下降。產卵群體的年齡組成低齡化,規(guī)格減小,肥滿度下降,繁殖力降低,捕撈強度過大,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使種群的補充能力減弱,是導致目前資源下降的幾方面重要因素。為了盡快恢復我國的野生資源量,實現大麻哈魚的增殖,必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進一步開展人工繁殖工作,加大人工放流數量,特別在目前資源利用大于自然繁衍速度情況下,采取人工增殖技術措施以補償種群資源儲量不足。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盡量減少環(huán)境污染,使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穩(wěn)定,保持良性循環(huán)。三、合理捕撈,根據前一年捕撈群體規(guī)格、年齡組成,確定下一年的捕撈量。四、縮短捕魚期,延長禁捕期,捕魚期內嚴格控制捕撈船只數量。五、加強科學研究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比較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完善其配套技術。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