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詩歌史”的浮躁

      2011-08-15 00:49:38黃梵
      西部 2011年15期
      關鍵詞:詩歌史批評家詩人

      黃梵

      一、詩歌選集與詩歌史

      撒謊,已被廣泛用于治當代史,只要在邏輯上說得過去,哪怕它不真實。因為如果照實直說,就會毀壞和諧的人際關系,一些人就覺得這類著述是行惡。如此深入中國人骨髓的和諧觀,幾乎指導著一切評論與當代史類著作的寫作。這類“操縱”自如的結論,傳遞到新一代那里,就充滿需要厘清的荒謬。就是說,我們飽經(jīng)世故的評論,不是在激勵創(chuàng)造,而是在給后代制造麻煩,供應著障眼法。如果我們能如饑似渴地查找真相,不難發(fā)現(xiàn):不論一個詩人的作品是好是壞,作品總是真實的,但談論作品的評論,若不公允合度,它就成了魔鬼。魔鬼當然都會以善良的面孔出現(xiàn)。我開頭說的“治當代史”,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追得上詩人的想象力,它包括詩人為把自己添進詩歌史,做出的一切詩外努力。無需太多敏感就能發(fā)現(xiàn),與“治當代史”相關的種種努力,正如百花綻放,與過去相比,真是茁壯豐茂。比如,故意找茬罵人,或樂滋滋罵來罵去,給自己頒獎,逐獎或買獎,黨同伐異,把寫詩變成入史的搏斗,用利益誘使學人做不智之事……歷歷可見的浮躁,是否由一個源頭問題導致?它到底有何法力,竟讓這么多人像熱鍋上的螞蟻?莫非一個詩人聲譽的起落盛衰,與他對“治當代史”的投入密切相關?

      我想竇士鏞在1906年寫《歷朝文學史》時,不會意識到他撰寫的第一部中國文學史著作,會為后世注入這么多的浮躁。我們應該留意,竇士鏞為中國文學寫史前,中國歷來沒有文學史的概念,中國一向只有作品選集和名士傳,這是中國文學傳統(tǒng)與西方文學傳統(tǒng)的不同,從中可以窺見許多珍寶。比如,它基本排除了作品之外諸如運動、流派、思潮等干擾,因為由眾口拼湊起來的作品“背景”,往往會產(chǎn)生與甄別作品背道而馳的作用,甚至會使讀者一時失去判斷力,畢竟每個人的心底都藏著另一個魔鬼——從眾心理。這是每個人都害怕投入孤獨懷抱的本能反應??梢灶A計,只需大肆渲染運動、流派、思潮等的歷史價值,那個使人頭暈目眩的魔鬼,就會從我們心底釋放出來,令我們不再追隨作品,教我們把作品之外的“偉大”硬塞進作品。好在不管“背景”如何璀璨,中國古人只樂得看作品、比較作品,他們懂得一首詩的偉大,會使一切不實的“背景”渲染,顯得拙劣,最終毫無用處。如同不管達達運動多么有魅力,當讀到巴爾那首只有聲音沒有內(nèi)容的詩,我不會被他的作品“奇跡”打動。西方文學傳統(tǒng)把達達派置于這樣的境地:他們聲名顯赫,卻沒有受后人青睞的作品?!氨尘啊甭曌u與作品聲譽的分離,是西方文學傳統(tǒng)樂意包容的樂趣。相反,若是把達達派置于中國文學傳統(tǒng),千年詩歌選集就會拒斥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受此懲罰,不是因為新,而是因為與其他入選的作品相比不夠好。中國古人的這一招數(shù)非常管用,它使類似我們當代的種種“背景”炫示,立刻變得無用。也就是說,一旦以作品為中心,一些詩人最引人注目的東西,那些由歪門邪道導致的璀璨,倒成了深藏難窺之物。比如,古代所謂“四杰”、“四家”之類的說法,不是詩人自我認證的產(chǎn)物,是后人通過作品比較作出的判斷。入選“四杰”、“四家”難于上青天,作品技壓群芳不說,人品還要有口碑,因人品頑劣被逐出“四杰”、“四家”的比比皆是。例如,陶淵明因品性高潔,后人倒先在名士傳中注意到他。事實上,藉著作品選集,中國古人為后人提供的是作品史,而不是良莠雜存的詩人史、運動史、思潮史等等。在古人講究閱讀享受的文學傳統(tǒng)中,若是有人想出版一部新詩選集,大概不會選錄胡適或郭沫若的作品,理由相當簡單:古人不在乎誰是先驅(qū),只在乎作品是否好到有資格入選。

      竇士鏞的文學史概念,當然來自西方,他以此重述中國古代文學的同時,自然使該概念攜帶的大量“詩外”雜質(zhì)自西方涌入。這是當代中國文學史著作的源頭,自此全神貫注圍繞作品的一切,成了文學評論的常規(guī)動機。由于文學史著眼重述文人的歷史,這樣作品之外的雜沓奇景,就紛紛擠入了文學史。一旦文學史不能忘懷作品之外的東西,一些詩人或批評家便懂得利用它們來謀利。以新詩為例。為理解新詩的來龍去脈,就必須給胡適或郭沫若等先驅(qū)以崇高的詩歌史地位。一些當代詩人的爭吵之所以變得有趣,是因為一些學者覺得它們能改善苦行僧似的作品史。這是忽略詩歌的最高價值,讓詩歌史變成一本傳奇讀物的做法。究竟是誰需要這樣一部詩歌史呢?當然不是讀者。我若是千年以后的讀者,當然不想費時在一堆垃圾中苦苦尋覓好詩,只希望找到好的選本,能馬上領略好詩的美妙。我們對唐詩選本的興趣高于對全唐詩的興趣,即是一例。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難看清,詩歌史是屬于學人或某些詩人的特殊興致,它在當代的興旺,與大學學術有關。出于學術需要,老師和學生對詩歌的長成,比對詩歌本身更有興趣。以為窺見到它的長成規(guī)律,以為藉此可以趁機入史的人,他們強加在獎項、批評、當代詩歌史著述中的躁動,我就不逐一累述??梢哉f,當代詩歌治史的輕易和低門檻,造成許多詩人也把大量精力投入其中。

      我認為,不是西方文學傳統(tǒng)太富人性,也不是中國文學傳統(tǒng)太難通融,是兩者想覆蓋的歷史時段不同。大致來說,西方傳統(tǒng)采用的是百年以內(nèi)的微觀視角,它忠實地用放大鏡觀察每個歷史細節(jié),這樣它會朝平淡無奇的作品史里,添加豐富多彩的詩人史、思潮史、流派史等內(nèi)容。中國傳統(tǒng)則把注意力放在百年以上,它試圖接近恒久的宏觀認識,它盡可能舍棄與詩文本無關的東西,這樣遭遇詩文本的后人,由于他已“忘卻”歷史,他的無知中便包含著可貴的“重新發(fā)現(xiàn)”。歷史環(huán)境變了,卻能經(jīng)得住“重新發(fā)現(xiàn)”的詩文本,自然就更接近恒久的杰作。陶淵明被后人鮑照、蕭統(tǒng)重新發(fā)現(xiàn),李白、杜甫被宋人真正看重,即是一例??梢哉J為,西方傳統(tǒng)一般百年有效,而中國傳統(tǒng)企圖抵達千年之識。不過在千年尺度上,一本簡明西式詩歌史的束縛力,等同于一本中國古代詩歌選集。因為在千年宏觀尺度上,文本力量會真正突顯出來,相反,隸屬運動、流派、思潮等的奇效,會因為后人興致寥寥,而變得微不足道。當然,中國傳統(tǒng)也有西方傳統(tǒng)達不到的細致。比如,中國詩歌選集不會忽略只存一首好詩的詩人,而沉溺于詩歌史游戲的西方傳統(tǒng),會把只存詩一首的詩人,視為微不足道,從而在西式詩歌史中不會見到他的面孔……我們目前已到一個關口,應該看到——中國古代詩歌選集有了不起的治史功效,它雖然根植于問題百出的制度,卻著眼于宏觀遠景,能確保它長久有效;西方治史方法之所以在西方有效,在于它能用學術誠信抵消巧謀深算,這是基督教環(huán)境決定的良性心態(tài)。一旦摒棄信仰環(huán)境,只是簡單移用西方治史方法,我們便會嘗到它帶來的躁動苦果。所以,不是我們該從近處還是遠處觀察詩歌的問題,而是目前的西式治史方法已成了詩壇躁動的源泉。我認為,把中國傳統(tǒng)安排進新詩治史的視野,用詩歌選本的方法證明一些躁動的無效,把學者和讀者的視線從吵鬧不休的詩歌史,轉(zhuǎn)向安靜自重的作品史,我們就能創(chuàng)建另一種更智慧的新詩治史傳統(tǒng)。一個選本若有不該入選之詩,或編者故意想排斥什么,明眼人或后人都能感受得到。我手頭有十種唐人選唐詩的選本,一些選本的可笑便昭然若揭。不同選本會在不懂當時文學政治的后人那里相互競爭,只有善于規(guī)避遺憾的選本才會獲勝。比如,《河岳英靈集》突出于其他唐選本,宋選本突出于所有唐選本,即是一例。想用詭辯來證明選本的合理是徒勞的,畢竟一言不發(fā)的作品會昭示一切,但詭辯在詩歌史著作中會一時有效。

      二、士的精神

      當前一些詩人在誤述知識分子精神時,我倒更愿意談論士的精神。就獨立、氣節(jié)、操行而言,兩者想避開的東西都差不多。記得有一天,我路遇一個久未謀面的詩人,他剛參加完作家會議,突然向我感慨:“都說文人骨頭硬,我看文人骨頭最軟。”他的看法其實一點不孤立,與曾在許多亂世拯救過漢文化的士的精神相比,當下詩人骨頭發(fā)軟的例子真是比比皆是。當代一些詩人之所以不堪一擊,我認為不是個人言行的問題,是詩界缺少了一種精神氛圍,這種精神氛圍是一面鏡子,能照出一個人內(nèi)心的不堪。是的,曾彌散在古代社會士的精神,在我們的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化為烏有。士的精神在古代社會起的作用,大致與西方基督教中的正義、民主,以及文藝復興萌發(fā)的張揚個性、自由等精神相當。它成了古代中國貯存高端文化和良知的庇護所。正是士的精神,令黃公望五十過后歸隱山林,不指望靠《富春山居圖》名傳后世;令陶淵明不去追逐玄言詩或唯美詩的顯流,而把詩歌引向更合性靈的抒情。對他們,藝術創(chuàng)造的體驗,是一種基本的修行,與圍繞“史”的所有雜念無涉。士的精神使他們避免成為利益的俘虜,使藝術免于受功利之害。元代畫家堅持以賣畫為恥,即是一例。不能說元代文人畫的偉大,與士的精神在元代極其蓬盛無關??v觀歷史,士的精神在古代皇家的院體之外,不靠刻意選擇,只靠民間口碑,貯藏和創(chuàng)造了古代中國的大部分杰作。民間口碑篩選之嚴,完全不受官階或翰林院等級的干擾。比如,宋之問位居唐修文館的最低一級,但存詩多于第一等級的人……士的精神同時反襯出我們與西方關系的缺陷。我始終認為,西方文化是一個整體,試圖只輸入西方治史方法,不輸入西方治史精神,注定與清末洋務派的做法如出一轍,必敗無疑。西方治史精神,說白了就是知識分子精神,是一種對現(xiàn)實存疑的精神,哪怕寡合也要接近真相的精神,可以說是魏晉隱逸、賢士精神的變體。有了它,我們就不會說、寫、做自己都不相信的事。謊言無非是靠我們害怕孤單的心理起作用,它在當代必須靠恩賜利益才能維持,由于它無法賄賂后人,自然難在后人那里繼續(xù)獲得成功,早晚會破綻百出。所以,恢復和養(yǎng)育士的精神,在當下應該成為我們心靈的重大課題,它是打破詩壇不誠實的獎項、江湖義氣、長官意志、逐利行為、入史渴望等等的精神利器。當然,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庸俗之人變成士,除非他體察到士的精神是他內(nèi)心之必需。

      三、言清行濁

      當下還有一種能為談話注入虎虎生氣的虛假,就是我們都能用談話來營造求真的迷人氛圍,可是一旦自己行動,就沒有了談話中的那些美德。就是說,只要談起人的修為,都喋喋不休,不知疲倦,仿佛自己占據(jù)著美德的制高點。無論評價這個或那個詩人,嘴上都掛著修為的最高標準。不必奇怪,此人一旦行動,他所做的一切,可能正好是他譴責的一切。我曾經(jīng)想用一個詞概括這個現(xiàn)象,久覓不得,一天突然從舊書里遇到這個詞——言清行濁。行了,它足以說出我想說的東西。當我把這個詞告訴友人何同彬,他也詫異這個詞的洞察力。看來,潛伏在我們內(nèi)心的這個惡魔,古已有之。為什么人在談論時內(nèi)心特有律條,一旦行動則毫無自律呢?我認為,根源在于我們身邊的“兩層皮文化”。中國當代文化由兩層皮構成,一層真皮一層假皮。吊詭的是,我們在公開場合抖摟的都是假皮,假皮供應的觀點一般都十分悅耳,都是冠冕堂皇的真理、美德等等。由于這些觀念在當下社會,缺乏對應的生活經(jīng)驗,比如,誰若在當下生活中堅持這些美德,他注定會四處碰壁,成為精神孤兒。這樣一來,多數(shù)公開抖摟假皮的人,為生存所迫,便會悄悄用另一張近乎本能的真皮,去圖謀利益,不管它在道德上多么粗野和刺耳。沒有了傳統(tǒng)“言必行”的束縛,沒有了冒死進諫的士的精神,那張供應著人類全部欲望的真皮,便成了裹住我們心靈的汪洋大海。是的,當社會現(xiàn)實造成觀念和經(jīng)驗的分離,同時向所有人供應著截然相反的兩張皮,“詩人何為”的問題,就只成了少數(shù)詩人的苦惱。在我看來,置身于這樣一個魔性環(huán)境,與其對一個詩人的行為敲敲打打,不如有人帶頭有所不為。一個對某些事有所不為的人,說明他心中有與眾不同的戒律。比如,正是陶淵明的多次辭官,昭示著他卓爾不凡的品性。所以,昭示人品性的不是有所為,而是某些特定時刻的有所不為。

      四、圈子批評家

      西方學者有過一個總結,認為批評興旺之時,恰恰是作品衰落之際。他們提出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作為希臘戲劇衰落的證據(jù)。如果不懷疑這種說法,那么當代詩界批評的亂象,倒反證出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蓬盛。不是說沒有好的有開明作風的批評家,當然有,但他們?yōu)閿?shù)甚少,難以影響整個詩界,這樣,我們感到喧囂的批評之聲,多數(shù)來自“圈子批評家”?!叭ψ优u家”并非我們時代的獨創(chuàng),前輩中已有成仿吾等先驅(qū),他們向我們供應著一種意識,即除了他們自己所在的圈子,其他圈子的東西都無足輕重。在圈子批評家看來,對當代詩歌的評價非常容易,它不過是一個權力問題。多年苦心經(jīng)營得到的權力,馬上可以在改變他人的觀念上收到效果,使圈子內(nèi)的詩歌成為命運的寵兒。我曾說過“觀念可以改變感覺”,但,是不是觀念一變,真的就處處皆詩呢?當然不是,憑借智慧,觀念可以讓我們放棄本能的感覺排斥,接納一開始不喜歡的趣味,使我們有機會去接觸詩歌的全貌。觀念打破的是感覺的排斥,不過感覺并非不會“思考”,感覺對形象、修辭、結構、層次、聲音等的敏感,使它會排斥同一趣味里的愚蠢和空洞之作。就是說,感覺依舊會在同一趣味里,捍衛(wèi)品次高低的分類。徹底依賴觀念來拯救劣作,缺乏長久的人性根據(jù),理所當然會最終失敗。所以,圈子批評家與中國當代只知道詮釋經(jīng)濟政策的經(jīng)濟學家,沒有兩樣,他們提供一系列所謂的依據(jù),本質(zhì)上是干擾了對詩歌真相的認識,他們以為啞寂的真相抵不過高亢的批評之聲。但是且慢,近年因教書,我重讀過成仿吾的評論,記得沒多久,我就體察到他要拔高同人的心境,接著我看清了他下筆時的隱秘動機,說真的,我對他勇而不智的文章一下失去興趣。只消幾十年,他的破綻就歷歷在目,對那些落筆于紙上的當代批評家,真是一個不小的前車之鑒。后人一樣會運用全部本領,來審視我們的文章,一旦瞥見不潔的動機,一樣會毅然棄我們而去。我認為批評的活力不在于文章多寡,無論新添多少文章,都不如誠實更能令批評有效和興盛。難以估量,機智的撒謊已給詩壇造成多大混亂和傷害。我只期待能出現(xiàn)更多誠實的批評家,靠他們打破詩界人為的精神割據(jù)。畢竟,笨拙的誠實與機智的撒謊相比,更能贏得明眼人和后人的尊敬。

      五、“廢紙簍詩歌”

      本來發(fā)表是這樣一種文學安排,它既要向水平高的讀者證實編輯沒有看走眼,也要向水平比作者低的讀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摹本。由于這類摹本在回應當下意識方面,比過去的杰作更有新鮮感,它們就成了部分讀者眼中文學仲裁的結果——它們的水準最接近過去的杰作。讀者藉此可以跟蹤進入當代詩人的詩藝世界,詩人最新的探索之作能成為讀者欣賞和學習的對象。比如,詩歌仲裁在雜志社進行時,會產(chǎn)生大量的“廢紙簍詩歌”。編輯因感到自己處于詩歌史的末端,便會盡力謀殺與杰作水準相去甚遠的作品,把它們驅(qū)入廢紙簍。廢紙簍就像詩歌孵化器,作品不去除稚氣,讀者永遠別想見到它們。我因有過在揚子江詩刊做二審的經(jīng)驗,知道“廢紙簍詩歌”的數(shù)量真是大得驚人。知道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一旦提升自然來稿的用稿率,雜志質(zhì)量必會下降。我認為“廢紙簍詩歌”的惡運,是過去詩壇智慧的一部分。不過近年情況大變,隨著太多的詩歌版面和雜志問世,過去寸步難行的“廢紙簍詩歌”,突然間贏得發(fā)表的機會,藉著冒出來的眾多版面,“廢紙簍詩歌”改變了發(fā)表詩歌的性質(zhì)。當任何水準的寫詩者都能發(fā)表,說明詩界已經(jīng)走到了詩歌的反面。導致普通讀者值得學習的對象,已經(jīng)深藏難覓。太多的庸常之作,已把所有詩歌版面覆蓋起來,以致需要學詩的讀者,已辨不清哪些是高明的詩作。有時,這真是嘲諷,一些詩還沒寫上路子的人,就侃侃而談寫詩的經(jīng)驗。若在過去,我們只好去雜志社的廢紙簍里撿這些人的作品。于是我悟出,發(fā)表在當代,正在對詩歌施加負面作用,它在普及詩歌的同時,實際在給批評和鑒賞添亂,給批評施加說奉承話的巨大壓力。常常,有的批評家真那么說了,在容忍膚淺和幼稚方面,有的批評家真是有雅量。這些在詩歌版面安定下來的淺薄之作,許多就被羨慕發(fā)表的讀者,充作學詩的樣本。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個怪象,新加入寫詩的人群,很多在學那些速朽的淺薄之作,只因為它們上手快,可以堂而皇之在詩歌版面發(fā)表,沽名釣譽。發(fā)表竟成了擋住讀者視野的高墻,成了把民族的后續(xù)智力引向速朽之作的功臣,實在有違雜志或詩歌版面創(chuàng)辦者的初衷。他們有心給現(xiàn)代漢詩一個美好的前景,但忘了一個基本法則:好詩的數(shù)量不是無限的,說得確切點,每年全國的詩歌版面足夠發(fā)表二十萬首詩,為要填滿版面,只好發(fā)表大量的平庸之作,這就產(chǎn)生了由數(shù)量決定質(zhì)量的怪象。對于已經(jīng)寫出好詩的詩人,人們只對他能否繼續(xù)寫出感興趣,繼續(xù)寫出是他作為詩人的唯一證明,哪怕他已力不從心,只是用像詩的東西填滿紙頁。一旦不再寫詩,人們干脆就忘了他,干脆不提他曾有過的美妙之作。繼續(xù)寫的另一層含義是,人們懶得對詩作本身多加注意,只注意一個詩人在各種版面的出鏡率。一個詩人維持著聲名,不是他每首詩都寫得好,而是他寫得多,不停地寫可以使他克服被遺忘的危險。可以相信,一些詩歌版面對詩人的追逐,也導致一些詩人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靈感。我認為,在人們對單首詩的關切度越來越低時,在發(fā)表已演變成詩人“還活著”的證據(jù)時,維持詩壇秩序與道德的批評家們,應當通過批評來使單首好詩的價值獲得應有的承認,以此檢討我們對數(shù)量的迷戀,同時看到我們當下思維與大躍進思維的隱秘關聯(lián)。所以,在把新詩變成我們新文明的過渡期,我們應該充分估量詩歌普及與詩歌探索的不同需要,詩歌的傳播不應以犧牲水準為代價。我們既要懂得傳播屬詩之必需,也要警惕它會把詩歌的視野弄得很狹窄,因為在缺乏士的環(huán)境中,傳播傾向于瓦解詩歌與詩藝的關聯(lián)。明清士人早已尋出一條防范市場力摧毀文化的法則,那就是把品味作為基本的指導原則。假如現(xiàn)狀真可以改變,我倒希望出現(xiàn)大量關注品味的普通鑒賞雜志,和為數(shù)不多的高水準探索雜志。我們應當放慢“見到杰作”的速度,對杰作的承認越嚴格,就越能把新詩推向大家期待的方向。

      六、政治思維的痕跡

      政治在當代漢詩中的位置,雖然已經(jīng)被審美取代二十多年,但政治思維的痕跡仍以各種方式,顯露在批評家和詩人的作為中。這里我只想闡述兩種思維痕跡,一種是大躍進思維,一種是文革思維。一些人希望快速產(chǎn)出或甄別出當代大詩人,認為靠評獎、投票評選就能選出大詩人,靠基本的路線設計就能造就大詩人,靠多寫就能成為大詩人,恕我直言,這是政治思維習慣導致的作為,它下意識源自大躍進思維。大躍進是用激情、神話、意志淘汰理智、真相、客觀的范例。隱在這種思維后面的人,一般會這樣構想當代詩壇——當代有產(chǎn)生大量大詩人的無限可能,只要打破某種成規(guī)陋習,當代就能成為史上罕見的偉大時代。這是前個時代遺留給我們的頌揚惡習,是政治思維污染詩壇的結果。既然龐大的詩人群中隱著不少大詩人,為了及早發(fā)現(xiàn)他們,一些人就忙于通過投票、文章來進行遴選、推薦。無知的公眾當然也期待能有大量的文化衛(wèi)星上天。我說這類行為帶有政治的性質(zhì),是因為任何獎項、評選、推薦都只涉及我們時代的審美,企圖只以一個時代的審美,來支配“大詩人”的稱謂,無異于夸耀本時代的審美勝過未來的所有時代,這不過是“抑古揚今”政治思維的翻版。其實,給誰戴“大詩人”的帽子,不是單屬于一個時代的“小事”,“大詩人”至少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時代的驗證。我們應該懂得,最擅長把握此稱謂的不是我們自己的時代,中國古代史學向來強調(diào)“隔代寫史”,旨在消除一些歇斯底里的主觀氣息,能令事實、真相脫羈而出。六朝體認的諸多“大詩人”在后朝消失,即是一例。別林斯基做批評之前的俄國,也彌散著“大師”林立的亢奮,他做批評的結果是,前朝在他眼里只剩下普希金、果戈里……由于“大詩人”是一個復雜而豐沛的歷史概念,我們不必用自己時代的軟肋去觸碰它。值得我們留意的不是給誰什么稱謂,而是當現(xiàn)代漢詩正在發(fā)展時,盡量不去做不可原諒之事,即眼看著少數(shù)好詩被大量垃圾淹沒。彌爾頓當年呼吁建立觀點的公開市場,他認為真理最終會在自由競爭的觀點市場獲勝。同樣,我們應當建立詩歌選本的公開“市場”,讓各種選本在后人那里自由競爭,把我們力不從心的找“大詩人”的事,丟給后人去煩心。盡量按照個人真實的審美感受去編輯詩歌選本,才是值得我們時代頌揚的詩歌善事。后人將會根據(jù)這些詩歌“文獻”,甄別出真正的大詩人。當代詩壇另外還深深浸染著文革的“斗爭”思維。它表現(xiàn)為黨同伐異、相互攻訐、辱罵、置對方于死地等等文革積習。斗爭思維的本質(zhì),是對現(xiàn)代性明顯的不適應。斗爭是逼迫對方認同“唯一真理”的手段,隱藏在它背后的是一元思想,即認為只有一種思想能揭示真理,除此,真理再也無法在別的思想中顯形。一元思想來自專制的農(nóng)耕社會,它企圖創(chuàng)造穩(wěn)定社會的威力,是一種與現(xiàn)代社會格格不入、遠離現(xiàn)代社會的思想。而把對峙變?yōu)槎嘣⒋?,恰恰是現(xiàn)代性的本質(zhì)和興趣所在。即認為最好東西的不在“唯一”那里,“最好”恰恰隱身在各種可能性里,它導致出現(xiàn)自由競爭的觀點“市場”?,F(xiàn)代性其實指出了如何消除文革積習的方法,即對當代任何一方的“定論”可以置之不理,只去關注詩壇最鮮活的部分——詩歌文本。詩人或批評家的美德,在于不要拋開自己的審美真實來談詩,哪怕它只是錯覺或錯誤。在一個由詩歌選本構成的公開“市場”里,擔負起矯正“錯誤”職責的,不只有別的詩人或批評家,還有作為明眼人的讀者和后人。

      七、口碑的原生態(tài)

      口碑一般潛伏在人群里,它不企圖統(tǒng)馭或消滅不同的評價,而是所有不同評價競爭的結果。它對文本虔誠之極,一般劣詩很難獲得它的青睞,它一時也難以影響當代詩歌史。它就像古代的隱士有著可敬的品質(zhì),帶著客觀冷靜的眼光,在當代詩歌史外的人群里過著隱匿的游蕩生活。當某詩歌獎選中的作品名不副實,當三流詩人獲得一流地位,當刊物刊出的作品質(zhì)量低劣,當寫文章的人受控于撒謊的意志等等,它就會在人群中傳播一種輕視。實際上,它著迷的是作品與作品的比較??诒亲髌吩陂喿x流轉(zhuǎn)中形成的品級金字塔,只不過它是即時的,會因為有更好的作品添加進來,而隨時重排品級的次序。它的性質(zhì)非常類似每周的歌曲排行榜,當然它不會敏感到能覺察這周和上周的差別。它敏感的時間尺度并不確定,也許是兩首好詩出現(xiàn)的間隔,也許是兩個好詩人出現(xiàn)的間隔,也許是兩個好選本出現(xiàn)的間隔……它基本體現(xiàn)了堅守真相的精神,是閱讀感受最真實的流露,自然規(guī)避著地位、官階、獎項、評選、文章等造成的盲目熱情,它是一個時代企圖靠自身力量恢復真相的努力,企圖接近更久遠的后世評價。當然,與后世評價相比,它也有自己不利的一面——時代的整體審美傾向會影響它,它擺脫不掉的時代趣味,有時會使它偏離后世評價。比如,王維在唐人選本中,之所以比李白、杜甫明顯占優(yōu)勢,我認為與唐人推崇出世精神有關,與王維相比,李白、杜甫當然顯得過于入世。所以,口碑還要經(jīng)受從一個時代移到另一個時代的考驗,直到不同的時代達成一致為止,那時它才能觸及更恒久的評價。由于口碑不會站在當代陣營的任何一方,它賴以生存的土壤是閱讀感受,所以,我把它視為最適合當代漢詩生長的綠洲,或說批評的原生態(tài)。當然,不誠實的獎項、黨同伐異、利益批評等都在向它進攻,企圖把這塊綠洲或批評的原生態(tài)變成可以操縱的沙漠。我想說,這些人當然注意到了大眾的無知或盲目,知道大眾需要有人為其心靈指路,但他們也高估了自己能蒙騙口碑的能力,忘了口碑是當代明眼人的一種意志——追隨和實現(xiàn)評價真相的意志。它就像是從遠山傳來的晚禱鐘聲,聲音雖然輕微但始終充滿染感力,那些真正珍惜當代漢詩發(fā)展的人,都會駐足,認真聆聽……

      猜你喜歡
      詩歌史批評家詩人
      夜晚的巴黎
      北方人(B版)(2023年8期)2023-09-05 23:36:44
      新銳批評家
      文藝論壇(2020年3期)2020-12-24 09:53:50
      言志說及其詩歌史上的體現(xiàn)
      中華詩詞(2020年1期)2020-09-21 09:24:52
      今日批評家
      詩林(2019年6期)2019-11-08 01:51:34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中國古代詩與樂的關系及詩樂創(chuàng)作
      青年時代(2018年26期)2018-10-13 07:40:32
      詩人貓
      詩人與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略論湖湘詩歌史上的近現(xiàn)代女詩人—— 《湖南女士詩鈔》導言
      离岛区| 诸暨市| 水富县| 冷水江市| 西宁市| 铅山县| 沅陵县| 民丰县| 通榆县| 屏东县| 西充县| 上思县| 伊川县| 漳平市| 灌南县| 闻喜县| 罗田县| 桦南县| 抚远县| 武义县| 宜宾市| 望奎县| 察哈| 林芝县| 江安县| 惠水县| 青海省| 夹江县| 河池市| 洞口县| 利辛县| 淮北市| 三河市| 同仁县| 普格县| 保靖县| 屏东市| 分宜县| 南郑县| 即墨市| 曲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