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jīng)懷
說課是一項源于教學基層,面向學校,扎根教師,服務實踐的教育教學活動。新世紀伊始,課程改革作為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作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被重要而緊迫地提出來,同時也指出課程改革對廣大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和諸多的期待。本文通過對說課的再認識、說課活動要遵循的幾個原則以及說課內容在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的論述,分析了說課對教師理解運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重要作用。
面對新的教育形勢,依據(jù)新的課程改革和課程理念,在說課的創(chuàng)新和服務于課改上下功夫、求發(fā)展,緊密圍繞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以及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開展富有個性化的說課研究,使說課在推動教學改革、實施素質教育中發(fā)揮更大作用。因此,該課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新形勢下的說課活動,需要找到新的生長點。只有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中求發(fā)展,才能使說課及其成果長久不衰,保持旺盛的活力。正確的開展說課活動的指導思想,是說課研究良性發(fā)展的基點。
目前教育教學中依然存在的問題是:理論與實踐嚴重脫離,教而不研,研而不教,導致教師的工作失去科學研究的創(chuàng)造性。事實上,理論與實踐相互依存,本身具有共生性。理論不是遠離實踐的純粹思辨,它需要一個實踐上可證明的架構來說明其意義。說課可以使教師的觀點和理論在實踐中得以檢驗、證明和提升,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任何一門學科的科學水平都是以其理論的成熟度為重要標志的,學科的發(fā)展離不開理論上的突破。然而,當前很多教師還只是停留在經(jīng)驗性認識的層面。要完成從經(jīng)驗到理論的轉化,教師不僅需要相應的對教育事實的科學認識,而且需要了解從經(jīng)驗性認識到理論性認識轉化的過程與實質,提高自己的分析、抽象、概括、綜合等認識能力,努力掌握和善于使用理性思維的工具和方法。說課使教師增加了理性思考,促進了教師認識的轉化,由量變引起質變,促進理論素養(yǎng)的提升。
1、說課動機體現(xiàn)內需性、自主性的原則
內需性、自主性是推動說課活動的內動力。說課實踐的動力直接來源于學校和教師的需求,即教學的優(yōu)化是研究起點,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是課題的歸宿。服務于教育教學實踐,組織教師開展說課活動,必須充分考慮教師的感受和內在需求,突出教師在說課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教師個體,使說課顯出生機和活力。
2、說課對象體現(xiàn)層次性、目標性的原則
層次性、目標性是推動說課活動的必需。踏上教壇的教師,缺的不是學科專業(yè)知識,而是對教育教學思想、方法的把握,是對教材的理解、表達能力乃至師生關系的理解等。實踐證明,說課活動是青年教師從毫無經(jīng)驗到迅速積累經(jīng)驗,再從擁有經(jīng)驗到經(jīng)驗豐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必由之路。
(1)基礎型說課的運用:新的或青年教師所具有的知識多來源于間接的書本知識,對這些陳述性的知識的把握是抽象的,缺乏具體實例的支撐。他們更需要在師德修養(yǎng)、教學基本功、教材教法及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等方面加強提升。通過讓他們參與說課活動,從而規(guī)范其課堂教學行為,逐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此模式雖然要求面面俱到,有繁雜冗長之嫌,但對于初登講臺、經(jīng)驗不足的年輕教師卻不失為一種全面把握教材,宏觀感受教學全過程。
(2)研究型說課的運用:教齡在五到十年之間的青年教師,已經(jīng)基本掌握說課的本質特征,能熟練地運用說課的方式、方法,進行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活動,并以此保證課堂教學的優(yōu)質高效和學生全面、主動、個性的發(fā)展。開展研究性說課活動,目的為引導教師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策略,寫出自己的教學體會,深入剖析各種策略的各種實施要求,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讓他們的在教學策略掌握,在問題研究與反思的過程中獲得提升,逐步引導他們向藝術型說課發(fā)展。
(3)藝術型說課的運用:十五年以上教齡的中青年教師,能準確地把握說課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規(guī)律,他們靈活恰當?shù)剡\用說課的方式、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研究活動,而且教學風格鮮明。此時的說課已從“說本有法”上升為“說無定法”。
3、說課過程要體現(xiàn)科學性、說理性的原則
科學性、說理性是說課研究和推進過程中的靈魂。科學性原則是說課活動的前提,是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說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它是保證說課質量的前提和基礎。說理性原則是說課活動的靈魂,說課是說者向聽者展示其對某節(jié)課教學設想的一種方式,是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一種活動,能將教育教學理論與課堂教學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做到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tǒng)一,力求所說內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
4、說課內容凸顯開發(fā)性、生成性的原則
開發(fā)性、生成性的原則是推進說課的外驅力。參與說課活動的教師既要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問題,對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可能”加以猜想推測,又要在說課研討時,敏捷地捕捉活動中稍縱即逝的變化,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同行那里涌現(xiàn)出來的各種信息,見機而作,適時調整研討內容。
通過對說課研究的不斷深化,按照行動研究法的幾個環(huán)節(jié),不斷修正、反思說課活動,使說課形式更具針對性、開放性和操作性。
1、名師引領式
陶行知先生說:“要有好的學校,先要有好的教師”。一流的學校要有一流的師資,我們充分發(fā)揮名師、骨干教師的作用,實施名師帶教制。充分發(fā)揮名師的帶頭作用、示范作用、輻射作用,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實現(xiàn)創(chuàng)辦發(fā)展型學校的目的。
2、活動探究式
此類說課與授課緊密結合,課后再深入進行研究,并將研究結果形成書面材料,指導教師寫教學經(jīng)驗、論文、教后感或是講述自己的教學故事等。
3、質疑反思式
學會研究,探索反思,養(yǎng)成勤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習慣,努力做專家型教師。教師要想獲得持續(xù)性發(fā)展,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須在自己的從教生涯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研究,不斷的改進。
4、網(wǎng)絡交流式
把來自教師在教育教學好的經(jīng)驗材料上傳專刊,對教師制定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要求指標,促使教師上網(wǎng)、看報、讀書,搜集整理信息,傳播信息,使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方法和眼光與時俱進。
說課的內容包括自己怎樣進行備課和教學中實際是怎樣處理的,側重面有所變化。結合上述要點,重點說明上課過程中哪些方面體現(xiàn)了備課意圖,包括對學生達標情況的分析,說明自己作了哪些改變和調整,作調整的意圖和效果,包括對自己上課的效果和感受進行評價,提出進一步改進的設想,進行教學行為的自我反思。說課教師在專家評議后作進一步修改,成為集體備課的結晶。內容包括,自己備課的特點和發(fā)生的疏漏,自己講課的效果和感受,學生達標度的分析與實際達標度的區(qū)別和可能的原因。同時,對專家們評課的感受進行必要的說明。說課的組織者借此研究平臺或為載體進一步展開討論,進行理論性的反思,提出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提煉研究成果,提高說課的理論層次。
說課不在于解決某個教學難題,知道了某節(jié)課該怎么上,而在于說課研討活動促使教師在學習中反思,在實踐中反思。古人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將學習、思考和實踐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就必將能打造校本研修的新型平臺,推進教師素質整體提高.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國發(fā)200121號).
[2]季曉華.新課程改革中教師適應性問題的思考[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02).
[3]楊叔.繼承傳統(tǒng),面向未來,加強人文素質教育[C].華中理工大學,19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