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 邁
隨著藝術教育的盛行,審美性的教育哲學與功利化的教育哲學分別都已經不適合藝術教育。從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中獲得啟示,認為當今的藝術教育應該結合普通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的特色來發(fā)展。
在今日的中國,學生業(yè)余時間參加各種各樣的藝術特長班的熱潮,一直就沒有減弱。很多報道中,學生或者學生家長都提到參加這些特長班的目的是為了增加一技之長。也就是說,對于大多數(shù)學習者,他們期望從藝術教育中掌握技能與技巧。筆者在調查中,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也都是抱著功利化的目的,期望從音樂教育中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來聽課的。這種實用主義的受教育觀與權威的藝術教育觀是沖突的。權威的藝術教育哲學家一直把藝術教育的價值看得很高。例如:在美國70年代的音樂教育哲學家雷默眼中,藝術教育目的如果為了獲得藝術以外的價值,或者藝術教育的工具性價值被過分強調的話,無疑是藝術教育的貶值。他認為藝術教育應該是審美的教育。理論和現(xiàn)實的矛盾沖突,使我產生了很多疑惑:藝術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為了獲得謀生的手段和技巧、或者是為了獲得藝術以外的價值,還是僅是為了藝術本身?藝術教育應該使我們獲得什么呢?諸如此類的問題一直在我的心中反復回旋,直到讀到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中的《普通教育與專業(yè)教育》一章,思緒才逐漸清晰開來。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布魯貝克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學》中提到了普通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的概念。作者從普通教育的古典先驅——自由教育談起。自由教育是指相對于奴隸、工匠教育的對“自由人”的教育。自由教育的實質是發(fā)展理智,其目標是獲得杰出的理智。而這種理智是通過研究事物來培養(yǎng)的,因此,理論教育是自由教育的核心,并且這種教育教授的是永恒的學問,即自由學科。隨著高等教育開始向社會中心移動,大學只有通過積極參與廣泛的社會活動才能確立自己的合法地位。因此,自由教育也不得不通過使自己的學科教材與當前的事物相聯(lián)系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一是走向自由教育的反面,即職業(yè)教育。二是賦予了自由教育以新的含義,即為了實現(xiàn)自由教育的現(xiàn)代目標必須再次轉向整個人的教育,全面的個人的教育——普通教育。在知識爆炸的現(xiàn)代社會,要培養(yǎng)百科全書式的全才是不可能的了,因此今天人們重視使一個人的高等教育達到某種程度的統(tǒng)一,獲得某種統(tǒng)一的世界觀。布魯貝克認為“當學生來自人數(shù)有限的有閑階級時,古典的自由教育是令人滿意的。但在今天,當絕大多數(shù)人都參加工作,高等教育如果排斥某些為謀生所需的專門訓練的話,就會導致出現(xiàn)某種不適應?!彼?,普通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必須攜手并進。也就是說,教育應使人學會“做人”(普通教育),也學會“做事”(專業(yè)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共同發(fā)展的觀點,啟發(fā)了筆者,筆者認為新時期的藝術教育應該具備普通教育的特點又具備職業(yè)教育的特點。
在傳統(tǒng)的藝術教育觀中,多數(shù)哲學家認為藝術教育不應該教授技巧和技能。如雷默所說:“如果說可以用一個唯一的、壓倒一切的目的為音樂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說這個領域正力圖成為‘審美教育’?!彼€說:“如果音樂教育成為音樂教育,并同時成為審美教育,它的起點必須是清楚地理解音樂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的價值。”這就是說,學習音樂不應該是學習一種技能。也不應該把為了獲得音樂以外的價值作為學習音樂的基礎。一切功利化、音樂外的音樂學習目的,都不能成為音樂教育的基礎。這種藝術教育是純粹的自由教育觀的藝術教育。
在教育還僅是少數(shù)精英階層享有的特權時,自由教育的理念顯得十分受用。如紐曼所說:“自由教育的目標是獲得杰出的理智?!彼J為,求知本身是一種具有自身合理性的活動。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報答。當教育試圖教授人們技術的時候,教育也就貶值了。然而,十八世紀末,法國和美國爆發(fā)了政治革命和英國開始了工業(yè)革命。這場革命導致了一個人人都參加工作,同時閑暇時間日益增多的社會的產生。這些變革迫使紳士的、尖子主義的傳統(tǒng)處于被動地位,并開始從根本上動搖了自由教育只為少數(shù)有閑階級服務的觀念。到了二十世紀,人們甚至有了這樣的認識——如果自由教育是適合于自由公民的教育,如果全體公民又都是自由的,那么每個公民都應該接受自由教育。正如布魯貝克所說,由于高等教育已開始向社會中心移動,自由教育也不得不通過使自己的學科教材與當前的事物相聯(lián)系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自由教育不再只堅持自己的主張而不考慮其后果了。自由教育被要求從理性主義哲學轉為實用主義哲學,從紐曼“大學的理想”轉向克爾“大學的用處”。藝術教育亦如此。當其僅是貴族階級享有的特權時,其自由教育教授永恒知識的特性就不能有所動搖。但是,當多數(shù)人都能接受藝術教育的時候,藝術教育就應該轉向以培養(yǎng)全人為目標的普通教育,并且應該也具有教授經驗知識的職業(yè)教育的特色。即藝術教育既是普通教育,又是職業(yè)教育。
布魯貝克說:“如果一個人明智的話,他就不只是能更好地謀生,而且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為達到這一目的,一個人應該記住,非熟練性工作將日益減少,而且自動化技術甚至減少了某些工種的熟練性工作人數(shù)。對普通教育持廣闊的觀點是必要的,因為一個人必須不僅為工作做好準備,而且要為工作變換做好準備。普通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必須攜手并進。”亦如藝術教育,我們從藝術教育中獲得一門技能的同時,更期望從中獲得對美的感受與認識,而且從長遠來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布魯貝克說,我們不應該放棄“為學術本身而學習”的崇高理想。同樣,我們也不應該放棄“為追求藝術而學習藝術”的崇高理想。
審美的藝術教育,教會我們去感受美、評價美、鑒別美;而技能的藝術教育,教會我們去表達美、呈現(xiàn)美、完成美。兩者的有機結合,使藝術教育不僅具有理論的高度,也符合社會的需求。只考慮藝術教育的高雅性和精英性是不合時宜的,而一味迎合學生功力化的受教育需求,也將使藝術教育最終變?yōu)榧紟熍嘤栒n程,使藝術教育真正貶值。
讓藝術來說話,而非讓藝術技能說話是藝術教育的關鍵與基礎。培養(yǎng)藝術感受應該是藝術教育的首要目標。這就是藝術教育所具有的普通教育性質。但是,僅有藝術感受的培養(yǎng),也不能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這時候,藝術教育的職業(yè)教育性質就應該顯現(xiàn)出來。即通過藝術教育教授給學生“操作”或“表達”藝術的技能。
具體來說,在教學方法上,應該運用具有藝術特色的藝術化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上,既要重視音樂表現(xiàn),又要注重音樂欣賞,并且還應該包括一定量的音樂基本知識技能。
今天的教育應該使人從無知、偏執(zhí)、迷信和非理性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它應該導致一定程度的個人自治。這就是普通教育的目標。普通教育主張整個人的教育、全面的個人教育。普通教育把各科教育都看成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即學習數(shù)學不僅為了數(shù)學成績的提高,還關系到為學習其他有用的知識打基礎,甚至是全人素質的提高。學習藝術也并非僅是獲得藝術領域的成就,而關系到人的整體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觀念越來越有利于人的長遠、全面發(fā)展。因此,藝術教育的最高目標應該是進行審美性的教育,注重藝術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藝術教育的重點是使學生提高藝術鑒賞能力、音藝術感受能力。只有藝術素質提高了,才能從藝術中陶冶性情、娛樂和操修心靈。技能性的藝術教育,只是學習藝術的最低目標。在進行藝術教育中,兩者的位置不能顛倒了,即只注重藝術技能的提高而忽視藝術感知的培養(yǎng)。否則,將使藝術教育變?yōu)闃菲髋嘤枴嫯嬇嘤柡驼障嗯嘤柕燃寄芙逃?。這時,藝術教育將真正貶值。
黑格爾說:“藝術的任務和目的在于把一切在人類心靈中占地位的東西都拿出來提供給我們的感性、情感和靈感。藝術應該在我們身上實現(xiàn)‘凡是屬于人的東西對我都不生疏’那句格言。因此,藝術的目的就被規(guī)定為:‘喚醒各種本來睡著的情緒、愿望和情欲,是它們活躍起來,把心填滿;使一切有教養(yǎng)的人或是無教養(yǎng)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內心最深處和最隱秘處都能體驗和創(chuàng)造的東西……在賞心悅目的觀照和情緒中盡情歡樂?!苯袢账囆g教育,既應該注重審美性的教育,也應該在教育過程中進行藝術技能教育。藝術教育不僅使我們獲得藝術技能,也提高我們的藝術感知能力。受教育者在獲得一技之長的同時,全面素質得以提高,這才是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
[1]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2]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