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凌云
唐詩中的楊妃形象與楊妃題材詩歌的情感傾向
■鄧凌云
(一)楊妃才貌雙美
楊妃的美是多方面的。陳鴻《長恨歌傳》稱:“鬢發(fā)膩理,纖秾中度,舉止閑冶,如漢武帝李夫人。別疏湯泉,詔賜藻瑩。既出水,體弱力微,若不勝羅綺。光彩煥發(fā),轉(zhuǎn)動照人。進見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導(dǎo)之;定情之夕,授金釵鈿合以固之………由是冶其容,敏其詞,婉孌萬態(tài),以中上意……自是六宮無復(fù)進幸者。非徒殊艷尤態(tài)致是,蓋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雹倬C觀楊妃之美以至于專寵后宮十數(shù)年其原因,其一姿色冠代?!杜f唐書·楊貴妃傳》稱其“姿質(zhì)豐艷”②,《新唐書·楊貴妃傳》稱“姿質(zhì)天挺”③?!稐钐嫱鈧鳌贩Q“有姊三人,皆豐碩修整”④?!顿Y治通鑒·唐紀三一》稱“太真肌態(tài)豐艷,曉音律,性機警,善承迎上意”⑤。楊妃的豐艷美,論家稱反映了健康、開朗、樂觀、向上的盛唐風(fēng)氣,而楊妃正是這類時尚女性的突出代表⑥。其二通曉音樂歌舞。此項史與詩都有表述?!睹骰孰s錄·逸文》載貴妃琵琶“奏于梨園,音韻凄清,飄如云外”⑦。《舊唐書·楊貴妃傳》稱“太真善歌舞,通音律”。《楊太真外傳》稱“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顏大悅,方知回雪流風(fēng),可以回天轉(zhuǎn)地”。是書又稱妃子善琵琶,“諸王、郡主、妃之姊妹,皆師妃,為琵琶弟子。每一曲徹,廣有獻遺”,又“善擊磬,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太常梨園之妓,莫能及之”。白居易《胡旋女》稱“貴妃胡旋惑君心”;王建《霓裳詞十首》稱“伴教霓裳有貴妃,從初直到曲成時。日長耳里聞聲熟,拍數(shù)分毫錯總知”。其三“才智明慧”,善解人意。《楊太真外傳》稱貴妃姊妹“工于謔浪,巧會旨趣”?!杜f唐書·楊貴妃傳》:“太真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毙诜Q之“解語花”⑧,嘗言“朕得楊貴妃,如得至玉也”,并譜曲“得寶子”,以示寵愛(《楊太真外傳》)。難怪李白詩曰“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狀楊妃美之詩多。杜甫《麗人行》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為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wěn)稱身”,詩言及楊妃姊妹的體態(tài)與氣質(zhì)美。王嗣奭《杜臆》言:“本是諷刺,而詩中直敘富麗,若深不容口。如此富麗,而一片清平之氣行乎其中……‘態(tài)濃意遠’、‘骨肉勻’,畫出一個國色。狀姿色而‘骨肉勻’,狀服飾曰‘穩(wěn)稱身’,可謂善于形容?!雹釥顥铄妮p盈體態(tài)與翩翩舞姿:“上在蓬萊宮,莫若居華清。朝朝禮玄閣,日日聞體輕”(儲光羲《述華清宮五首》);“月隱仙娥艷,風(fēng)殘夢蝶揚”(張祜《南宮嘆亦述玄宗追恨太真妃事》)“;月鎖千門靜,天高一笛涼。細音搖翠佩,輕步宛霓裳”(張祜《華清宮和杜舍人》)。
唐人常稱楊妃為王母,既符合其女道士與帝妃身份,也是把她尊為美神。杜甫居巴蜀反思家國與身世的總結(jié)性作品《秋興八首》,其五追敘開元盛世曰:“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guān)……”第三句“瑤池”:古代神話說周穆王登昆侖之丘,與西王母宴會于瑤池。事見《列子》與《穆天子傳》。錢謙益注“王母”稱“唐人多以王母喻楊貴妃”(《錢注杜詩》卷1)。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與羅宗強《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注“王母”分別曰“可能隱指唐玄宗納貴妃事”“,隱指唐玄宗與楊貴妃游宴驪山之事”。杜甫另兩詩亦稱之“王母”“:御氣云樓敞,含風(fēng)彩仗高。仙人張內(nèi)樂,王母獻宮桃”(《千秋節(jié)有感》)“;落日留王母,微風(fēng)倚少兒。宮中行樂秘,少有外人知”(《宿昔》)。王建兩詩亦稱“武皇自送西王母,新?lián)Q霓裳月色裙”(《霓裳詞十首》),“武皇得仙王母去,山雞晝鳴宮中樹”(《溫泉宮行》)。其他如“紫府靈壇降玉真,華清臺殿影長新。雪翻曉艷御階秀,風(fēng)送夜香宮樹春”(李郢《驪山懷古五首》);“月殿真妃下彩煙,漁陽追虜及溫泉”(唐彥謙《驪山道中》),這些詩里的太真似從天而降,是以仙姿仙態(tài)出現(xiàn)的。
(二)美神與愛神——李白《清平調(diào)詞》與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楊妃形象
1.美神。前邊的詩特別是把楊妃比作王母的詩大體勾畫出了美神形象,而最早歌頌、最終完成楊妃美神形象塑造的當數(shù)李白《清平調(diào)詞三首》。詩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fēng)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李白是有幸一睹絕世美人楊妃風(fēng)采的少數(shù)唐代詩人之一。詩歌作于其“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鄰別兒童入京》),正春風(fēng)得意任供奉翰林學(xué)士的天寶三年(744)或四年。玄宗納玉環(huán)為妃,值牡丹花(木芍藥)開,君王與妃子于禁中沉香亭畔觀花。面對新貴人與富貴花,玄宗滿懷興致,棄舊樂用新曲,急宣李翰林進宮創(chuàng)作新樂詞以頌楊妃之美。李白宿酲未解,但憑其仙氣仙才,以奇妙的想象、精美的意象、輕靈的詩筆,將開元之升平、楊妃之姿色與明皇志得意滿的神態(tài),惟妙惟肖地呈現(xiàn)于詩中。
三詩都以名花與美人為中心,其一從空間上寫,由帶露珠的花到鮮亮如花的人,將現(xiàn)實中的美人比之群玉山上、月下瑤臺的仙女。其二從時間上寫,以尊題法將傳說中與歷史上的美人一筆壓下:楚襄王為之“枉斷腸”的陽臺神女與漢成帝寵愛的“倚新妝”的趙飛燕,都不及目下花容月貌、含露帶香的楊妃之美。其三從現(xiàn)實來寫,牡丹嬌艷,楊妃傾國,花貌與人面相映相襯,引得“君王帶笑看”。名花、美人與君王聚焦于沉香亭北,最終構(gòu)成一幅特寫鏡頭——盛世帝妃賞花的風(fēng)情畫卷。詩從空間、時間多個維度,完成了對高居于群玉山上、蟾宮閬苑的楊妃美神的塑造。
2.愛神。如果說李白筆下的楊妃是一尊美神的話,那么白居易《長恨歌》則把她塑造成了一尊愛神。長詩將楊李愛情悲劇組結(jié)在一個關(guān)鍵性情節(jié)“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上,由此,前有超極寵愛,后有綿綿長恨。詩歌用超現(xiàn)實的手法對愛神楊妃的品貌與遭際等進行了高度提煉。如為君王諱將其始為壽王妃的經(jīng)歷凈化曰“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狀其美貌、嬌媚、恃寵承恩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寵愛深深而致遺恨不盡。馬嵬埋玉之后身居仙山的楊妃更是另一番美麗與深情:“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盎ü诓徽绿脕怼钡奶嬉姖h使,檢點當年信物,“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重溫長生殿“世世做夫婦”的舊盟,“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最后又指黃天厚土單方面發(fā)誓:“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在此真情摯愛、超越生死兩極、擲地作金石聲的盟誓中,將太真的此愛此情定格在崇高與圣潔的境界上,即把她塑造成了千古愛神。
全詩以寵愛始,以遺恨為終,因此遺恨而構(gòu)成了楊李超越生死之愛。為了塑造楊妃的愛神形象,詩人美化其出身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良家純情少女,也省去了楊妃因妒悍忤旨與竊吹玉笛差點被趕出宮去等史事(見樂史《楊太真外傳》)。張祜《邠王小管》曰“金輿遠幸無人見,偷把邠王(一作寧王)小管吹”;王建《宮詞百首》中曰“妃子院中初降誕,內(nèi)人爭乞洗兒錢”,前首言楊妃曾偷吹邠王玉笛,玄宗怒欲逐之,后首言其與安祿山的曖昧關(guān)系,都是講楊妃生活欠檢點。然而詩筆卻集中于楊妃生前的美貌、多才、多情、恃寵承恩與喋血馬嵬“成仙”后,情如既往、情更升華!
(一)杜甫的復(fù)雜感情
唐人對楊妃情感是復(fù)雜的,不同詩家有不同的感情態(tài)度。贊者稱之紫府“降玉真”、“真妃下彩煙”,斥者稱之佞幸或妖姬,也有同情并為“紅顏禍水”論翻案者。同一詩家不同情境,情感傾向也不一樣。如杜甫有“西望瑤池降王母”對絕盛世美人的贊嘆,也有盛世不再,玉碎馬嵬之感傷。后者如“先帝貴妃俱寂寞,荔枝還復(fù)入長安”(《解悶十二首》)。更如作于至德二載(757)春的《哀江頭》,時距馬嵬之變僅半年余,是最先反映該事件并對楊妃不幸遭遇寄予同情的名作。詩人時尚陷賊中,潛行曲江“吞聲哭”,為美人暗流同情淚。詩云: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昭陽殿里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cè)。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墮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仇兆鰲言首四句“有故宮離黍之感。曰吞聲、曰潛行,恐賊知也。曰鎖門、曰誰綠,無人跡矣”。“憶昔”八句寫楊妃從玄宗游幸曲江的盛事。仇氏云:“此憶貴妃游苑事,極言盛時之樂。苑中生色,佳麗多也。昭陽第一,寵特專也。同輦侍君,愛之篤也。射禽供笑,宮人獻媚也?!薄懊黜卑司洌瑢憣F妃的深切悼念。仇氏又云:“此慨馬嵬西狩事,深致亂后之悲。妃子游魂,明皇幸劍,死別生離極矣。江草江花,觸目增愁,城南城北,心亂目迷也?!雹恻S生《杜詩說》:“《哀江頭》與《哀王孫》相次,非哀貴妃而何?不敢斥言貴妃,故借行幸之處為題目耳?!盵11]杜詩深文隱義,可以說他對楊妃的深切同情,代表唐代詩人對盛唐這位絕世美女的悲劇命運的無限傷悼與惋惜!而在同一年僅隔幾個月的“閏八月初吉”的《北征》,對楊妃態(tài)度便有很大變化。杜甫寫馬嵬之變云:“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奸臣竟菹醢,同惡隨蕩析。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富戈悓④姡蹄X奮忠烈……”此與《哀江頭》的哀惋情調(diào)截然相反。詩中說唐玄宗自己醒悟主動下令賜死楊妃,并贊陳玄禮之功?!安宦勏囊笏?,中自誅褒妲”,是把楊妃與亡周之褒姒、亡商之妲己,相提并論,言外意楊妃乃“紅顏禍國”。何以如此?玉碎堪嘆,國亂更堪憂,愛國忠君之心使然也。然而無論《哀江頭》還是《北征》都是紀當時時事,而非詠史詩。
(二)中晚唐楊妃題材詠史詩的情感傾向
1.斥其為妖姬或?qū)y源歸之
中晚唐詠史詩或懷怨而責(zé),甚或把安史之亂歸咎于楊妃。劉禹錫曰“綠野扶風(fēng)道,黃塵馬嵬驛。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zhuǎn)美目,風(fēng)日為無暉”(《馬嵬行》);白居易曰“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yǎng)為兒。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胡旋女》)。前詩直稱楊妃為“妖姬”,后詩言安亂之源時將安祿山與楊妃并提。李商隱曰“朝元閣迥羽衣新,首按昭陽第一人。當日不來高處舞,可能天下有胡塵?”(《華清宮》)溫庭筠曰“漫笑開元有幸臣,直教天子到蒙塵。今來看畫猶如此,何況親逢絕世人”(《題龍尾驛婦人圖》)。前詩在楊妃“高處舞”與“天下有胡塵”的因果關(guān)系中,咎楊之意明顯。后詩龍尾驛在陜西岐山縣東,也叫龍尾坡,臨近驪山宮。圖上畫的是當年玄宗寵幸的“絕世人”,美人“直教天子到蒙塵”,詩意也是責(zé)楊的。他如李益“路至墻垣問樵者,顧予云是太真宮。太真血染馬蹄盡,朱閣影隨天際空……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過馬嵬》),“血染馬蹄”,詩于楊有同情;“霓裳曲”而“曾致干戈”,也有責(zé)怨。
2.為“紅顏禍國”論翻案
然而為“紅顏禍國”論翻案的詠史詩更不少。狄歸昌《題馬嵬驛》(又傳為羅隱作)曰:“馬嵬煙柳正依依,重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yīng)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公元881年黃巢陷長安,唐僖宗匆匆奔蜀,此為玄宗奔蜀后唐朝皇帝又一次奔蜀?!鞍⑿U”,指玄宗,因其在楊氏諸姨面前常自稱阿蠻(滿)。后兩句意:唐帝再度奔蜀,這回阿蠻泉下有知,應(yīng)該不會再怪罪楊妃了。此是對女色禍國論的深刻嘲諷。就僖宗奔蜀事,韋莊《立春日作》亦云“九重天子去蒙塵,御柳無情依舊春。今日不關(guān)切妃事,始知辜負馬嵬人”,把君王播遷的責(zé)任推到一個女人身上,真乃太辜負、太冤枉楊妃了!
這類含諷刺意味的翻案詩還如“漢將如云不直言,寇來翻罪綺羅恩。托君休灑蓮花血,留寄千年妾淚痕”(李益《過馬嵬》);“錦江晴碧劍鋒奇,合有千年降圣時。天意從來知幸蜀,不關(guān)胎禍自蛾眉”(黃滔《馬嵬》);“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李商隱《馬嵬》);“塵驚騎透潼關(guān)鎖,云護龍游渭水坡。未必蛾眉能破國,千秋休恨馬嵬坡”(徐夤《開元即事》)等。四詩分別言漢將不直言國事而反罪妃子、明皇奔蜀乃是天意不關(guān)蛾眉、楊妃雖自埋紅粉而玉輦終過馬嵬、蛾眉未必能破國,都直接或含蓄地為楊妃翻案?!岸倌陙硎逻h聞,從龍惟解盡如云。張均兄弟今何在?卻是楊妃死報君”(徐夤《馬嵬》)。據(jù)《舊唐書·張說傳》:張均張垍兄弟是玄宗親信重臣張說之子,張均時任大理卿,張垍尚寧親公主,拜駙馬都尉。安亂中,張均兄弟沒有追隨玄宗,卻為安祿山擔(dān)任偽職。親信之臣離君叛敵而去,一個弱女子卻報國死君,這也是十分深刻的反諷。高駢《馬嵬驛》“玉顏雖掩馬嵬塵,冤氣和煙銷渭津。蟬鬢不隨鑾駕去,至今空感往來人”,不僅明目張膽為楊妃叫冤鳴屈,同時帶有濃郁的感傷氣氛。
3.同情與感傷
還有不少詩對楊妃玉碎香銷流露出憐惜與傷感之情?!皟A國可能勝效國,無勞冥寞更思回。太真雖是承恩死,只作飛塵向馬嵬”(張蠙《青?!罚弧胺鹞萸邦^野草春,貴妃輕骨此為塵。從來絕色知難得,不破中原未是人”(羅隱《馬嵬坡》);“荒雞夜唱戰(zhàn)塵深,五鼓雕輿過上林。才信傾城是真語,直教涂地始甘心”(溫庭筠《馬嵬佛寺》);“玉奴琵琶龍香撥,倚歌促酒聲嬌悲”,“花膚雪艷不復(fù)見,空有香囊和淚滋”(鄭嵎《津陽門詩》);“龍腦移香鳳輦留,可能千古永悠悠。夜臺若使香魂在,應(yīng)作煙花出隴頭”(黃滔《馬嵬二首》)。太真“承恩死”,“輕骨此為塵”,“涂地始甘心”,“花膚雪艷不復(fù)見”,香魂“煙花出隴頭”,這些詩雖未明言為楊妃翻案,但憐香惜玉之情沛然。
詩人或感傷楊妃遭際,或感傷世風(fēng),更感傷盛世不再。“長川幾處樹青青,孤驛危樓對翠屏。一自武皇惆悵后,至今來往馬蹄腥”(賈島《馬嵬》),言妃之死慘且冤也?!耙粭l春水漱莓苔,幾繞玄宗浴殿回。此水曾照貴妃影,不堪流入舊宮來”(羅鄴《溫泉》),溫泉依舊而傷美人長逝。白居易曰“可憐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楊妃得寵而“姊妹弟兄皆列土”,但最終埋玉馬嵬香消蜀道,于是有“一從殺貴妃,春來花無意。此地縱千年,土香猶破鼻。寵既出常理,辱豈同常死?一等異于眾,傾覆皆如此”(蘇拯《經(jīng)馬嵬坡》)。又有“常經(jīng)馬嵬驛,見說坡前客。一從屠貴妃,生女愁傾國。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當時嫁匹夫,不妨得頭白”(于濆《馬嵬驛》),兩詩或嘆紅顏薄命,或傷“生女愁傾國”的世風(fēng)。
張繼《華清宮》“天寶承平奈樂何,華清宮殿郁嵯峨。朝元閣峻臨秦嶺,羯鼓樓高俯渭河。玉樹長飄云外曲,霓裳閑舞月中歌。只今惟有溫泉水,嗚咽聲中感嘆多”,“天寶承平”、“霓裳閑舞”,“嗚咽聲中感嘆多”,此是對盛世不再與美人命薄的雙重傷感。許渾《驪山》“聞?wù)f先皇醉碧桃,日華浮動郁金袍。風(fēng)隨玉輦笙歌迥,云卷珠簾劍佩高。鳳駕北歸山寂寂,龍旟西幸水滔滔。貴妃沒后巡游少,瓦落宮墻見野蒿”,與上詩題旨相近,詩人不僅傷逝于美人,更傷逝于開元盛世。“瓦落宮墻見野蒿”,則是帶著滄桑之感與黍離之思的傷逝!
注釋
①[唐]陳鴻:《長恨歌傳》,《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頁。
②[后晉]劉昫:《舊唐書·楊貴妃》,岳麓書社1997年版,第1327頁。
③[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楊貴妃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54頁。
④[宋]樂史:《楊太真外傳》,《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6頁。
⑤[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岳麓書社1990年版,第3冊第838頁。
⑥參見丁放、袁行霈:《楊氏兄妹與與盛唐詩壇》,《文學(xué)評論》2007年第3期。
⑦[唐]鄭處誨:《明皇雜錄·逸文》,《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頁。
⑧[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頁。
⑨⑩[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卷2、卷4,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60頁、第329頁。
[11][清]黃生:《杜詩說》卷3,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04頁。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xué)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