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傳統(tǒng)政治價值目標及實現(xiàn)途徑

      2011-08-15 00:45:41劉余莉
      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11年4期
      關鍵詞:傳統(tǒng)

      □ 劉余莉

      如果說公平正義是西方政治的價值目標,那么追求和諧則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價值目標。把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正是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結果。圍繞著和諧這個核心價值,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的總要求建設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相對于西方僅僅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價值建構的民主政治更加具有合理性。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理論上才有信心建立一個相對更完善的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而這種信心正是來自于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價值目標和實現(xiàn)途徑的深刻理解和認同。

      一、追求和諧: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價值目標

      胡錦濤同志在耶魯大學的演講時指出:“中華文明歷來注重社會和諧,強調團結互助。中國人早就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向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盵1]的確,“和”既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價值目標。把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正是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果。而這種和諧包括了身心和諧、人際和諧、天人和諧及協(xié)和萬邦等的內容。

      在身心和諧方面,孔子提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所以培養(yǎng)坦蕩蕩的心胸開闊、仁民愛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君子就成為實現(xiàn)社會和諧、天人和諧的基礎。因此,儒家的經典《大學》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強調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不僅一個個體的尊嚴來自于他符合道德的行為,而且每個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才是構建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石。

      在人際和諧方面,孟子總結人類社會中人倫關系的發(fā)展規(guī)律,得出了要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人倫關系所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和道理,提出了著名的“五倫”學說,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倫大道。也就是說,父子之道是應當循著自然親情的方向發(fā)展、并且使這種自然親情保持一生,因此儒家提出了“父慈子孝”的道德要求;君臣 (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以“義”相處,因而提出了“君仁臣忠”的道德要求,意思是說只有領導者對被領導者有仁愛之心,被領導者才會盡心盡力地完成領導者交代的任務,即孔子所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夫婦有別”是指夫妻對于家庭的職責有區(qū)別,即丈夫負責家庭的經濟收入,而妻子承擔著教育子女的職責,因而提出了“夫義婦德”的道德要求;“長幼有序”是指一家兄弟姐妹的出生有一個自然的次序,根據這種次序而提出了“兄友弟恭”的要求;“朋友有信”講的是人在社會上與平等的主體相交往時,應當以誠信相交。在這五種倫理關系中,儒家沒有抽象地談論所謂的平等,而是根據客觀實存的倫理關系的實際特征,明確了處于不同關系中不同地位上的責任特征。只有這些人都主動承擔了相應的責任,這些人倫關系才可能和諧。

      在人與自然和諧方面,儒家很早就認為,人是大自然運行的一分子,人應當順應宇宙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和秩序。這集中表現(xiàn)在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其基本涵義是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的統(tǒng)一。這一思想溯源于《易·乾卦·文言》,它寫道:“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這段話的基本精神是:天 (大自然)的運動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人的活動也應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必須在不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爭取最好的結果,以保持人與大自然的協(xié)調一致、和諧統(tǒng)一。道家也認為,只有順應以和諧為特征的宇宙秩序和發(fā)展規(guī)律,保護大自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才會減少或避免天災人禍,最終有益于人類自身。反之,如果破壞大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如天災頻發(fā)、瘟疫流行等,使人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因此,在關于天、人關系的思想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順應自然,與自然相通相依,和諧共處,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

      以“天人合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關注于人與社會、自然的協(xié)調,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審視、關懷自然萬物。這種精神所代表的是一種涵蓋社會和自然的人文主義。它與西方那種反自然、反神學的個人式的人文主義有較大的差異,與那種注重人與自然的對立,注重人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忽視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的理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提倡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民胞物與,認為人和自然萬物是一個和諧的統(tǒng)一體。因此,培養(yǎng)美好的德性,使人對他人、對環(huán)境常常心存愛護的善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內與外的統(tǒng)一,即凈化人心與凈化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才能從根本上鞏固環(huán)境保護的成果。

      在協(xié)和萬邦方面,儒家道德的核心價值觀是仁。對仁德的培養(yǎng)建立在對父母的孝與兄弟的友悌的基礎之上,并把這種愛推及到對社會大眾的身上去,因此仁愛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愛,而互愛向上提升就是互助 (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愛互助再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世界”。深受儒家和諧觀念影響的中國人,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首先主動發(fā)動過侵略戰(zhàn)爭。誠如池田大作先生所講的:“與其說中國人是有對外推行征服主義野心的民族,不如說是在本質上希望本國和平與安泰的穩(wěn)健主義者。實際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國,中國是從不先發(fā)制人的。近代以來,鴉片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朝鮮戰(zhàn)爭以及迄今和中國有關的戰(zhàn)爭,無論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衛(wèi)戰(zhàn)爭?!盵2](P290)

      中國自古就有建設和諧社會、提倡協(xié)和萬邦的傳統(tǒng),追求和諧也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價值目標。這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民主政治中必須加以借鑒的寶貴財富?!抖Y記·禮運》就對儒家所追求的和諧社會做了這樣的描述:“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這樣的社會是非常美好的、令人向往的社會,那么通過什么途徑才能實現(xiàn)這樣的和諧社會呢?

      二、“富之 ,教之 ”:

      中國傳統(tǒng)政治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途徑

      《論語·子路》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冉有的一段對話,從中可以得出孔子對于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途徑的基本看法: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 ?”曰:“富之?!?/p>

      曰 :“既富矣 ,又何加焉 ?”曰 :“教之。”

      這段話講到,孔子到衛(wèi)國,冉有替他駕車子??鬃诱f:“好稠密的人口!”冉有道:“人口已經眾多了,又該怎么辦呢?”孔子道:“使他們富裕起來.?!比接械?“已經富裕了,又該怎么辦呢?”孔子道:“教育他們?!?/p>

      可見,在儒家那里,一定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2006年 10月,黨的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強調,“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fā)展,必須堅持用發(fā)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chuàng)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可以說,這一思路與儒家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途徑基本上是一致的??鬃訌膩頉]有否認過人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例如他曾經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意思是說,發(fā)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事情,當然“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意即不是通過正當?shù)姆椒ㄈサ玫剿?君子不接受。孟子也說,“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制禮義哉?”(《孟子·梁惠王上》)可見,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都認為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生活條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保證。

      另一方面,孔孟也看到,僅僅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對于實現(xiàn)和諧社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會自然而然地帶來道德的進步、精神的充實和社會的和諧。因此孔子認為,在人們的生活富裕之后,必須“教之”,即應當重視對人們倫理道德的教育,使他們明了自己所處的人倫關系以及相應的道德要求。孟子也說:“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說,雖然經濟發(fā)展了,人們富裕了,但是如果沒有接受良好的倫理道德教育,就會出現(xiàn)吃喝嫖賭、驕奢淫逸等不良社會現(xiàn)象。而這恰恰是在我國東南沿海發(fā)達城市和西方發(fā)達國家正在出現(xiàn)的問題。正是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孔子才提出了“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主張,特別強調了倫理道德教育對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既然要“教之”,就必須首先提出一種全社會可以普遍遵守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仡櫄v史,在中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既能夠保持各民族大團結的統(tǒng)一局面、又能不斷融合外來民族并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就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秉持了“不同而一”的理念,在全社會提倡了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為核心的共同道德規(guī)范,而且這些道德規(guī)范能夠為各個民族、各個宗教信仰的人們所認同,成為全體人民普遍奉行的價值觀,形成了社會統(tǒng)一的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因而沒有出現(xiàn)如墨子所講的“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的情況,更沒有出現(xiàn)當代西方社會出現(xiàn)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現(xiàn)象。當代西方著名的美德倫理學家麥金泰爾在《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中所批判的正是西方社會的這種道德混亂狀況。我們黨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后,隨即就提出了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這也是繼承了中華文化的結果。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核心價值體系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確定了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因為如果在家庭里家長灌輸?shù)?、學校里老師教導的和社會傳媒宣揚的價值取向不一致甚至相沖突,就會讓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無所適從;另一方面,以促進和諧為核心的榮辱觀和核心價值體系也為法律規(guī)則設計、制度安排提供了內在的精神和價值靈魂。也就是說,任何法律、制度的設計都是為了維護和體現(xiàn)一定的核心價值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并沒有忽視法律和制度建設的作用,但是法律和各種制度設計所維護的核心價值與西方有所不同。

      在西方的民主政治中,與其宗教文化的傳統(tǒng)相配合,法律和制度的設計主要是圍繞著公平正義這個核心價值來進行的。也就是說,法律制度保證的是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而仁慈博愛的道德情感是靠宗教教育來培養(yǎng)的。但是在西方現(xiàn)代社會,由于很多人已經不再相信宗教,而西方的政治制度卻依然僅僅以維護公平正義為核心價值,所以導致了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也可能是精神空虛、道德頹廢、人情冷漠的,人們可以通過一種令人厭惡的惡劣方式來遵守法律,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币虼?在當代西方社會出現(xiàn)了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如青少年吸毒、酗酒鬧事、離婚率上升等,這些行為雖然沒有觸及法律,但是對社會和諧造成了不良影響。更進一步講,通過嚴格的法律和監(jiān)督機制可以把觸犯法律的人關進監(jiān)獄,但卻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而在西方國家出現(xiàn)了“監(jiān)獄以人滿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為憂”的局面。正因為如此,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系統(tǒng)研究各國文化的基礎上,才從文化學的角度發(fā)出了“要解決 21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儒學和大乘佛法”的感慨。

      正是借鑒了西方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的教訓、吸收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黨才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而非“法治社會”或“民主社會”的命題。因為相對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而言,和諧是一個更具有終極價值意義的目標。因而,在十七大的報告中也明確肯定: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也就意味著,所謂的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正是圍繞著和諧這個本質屬性或核心價值來進行制度安排的,這也是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特色所在。但是談到和諧,人們不免會擔心陷入不講公平正義的“一團和氣”、高壓下的和諧、喪失活力的和諧等等,因此在十七大的報告中,再次明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來構建和諧社會。這說明,公平正義僅僅是法律、制度安排時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為沒有公平正義的社會顯然不可能和諧),但并不是全部。把和諧作為核心價值觀來構建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才能有效避免西方發(fā)達國家所出現(xiàn)上述社會問題。正因為如此,在民主政治的建設上,我們應當充滿信心,建立一種比西方國家更好的民主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而這種信心正是來自于中國獨特的國情和文化。

      可見,中國自古就有提倡身心和諧、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協(xié)和萬邦的傳統(tǒng)。而要達到和諧、而不僅僅是公平的目的,就必須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正是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重視以德治國的經驗,同時又體現(xiàn)了時代的精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僅是富于效率、維護公平的社會,而且更應當是導人向善、促進道德進步、體現(xiàn)道德精神的社會。而歷史的經驗證明,雖然和諧社會不能僅僅建立在道德教育的基礎上,但是,忽視了道德教育要構建和諧社會也同樣是不可能的。但接下來關鍵的問題是,道德教育與制度建設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如何理解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關系呢?

      三、禮主刑輔:中國傳統(tǒng)政治價值目標的制度保證

      為了達到和諧的價值目標,中國傳統(tǒng)社會制度建設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從各個方面 (例如教育制度,科舉制度,人才選拔制度,監(jiān)察制度等)保證尊賢使能的落實。這也是為什么自漢代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都以重視道德教育、提倡禮主刑輔的儒家思想為依歸的重要原因。

      儒家思想在官吏道德方面,強調為國家、為整體的整體主義價值觀,提倡“夙夜在公”、“以公滅私”,提倡“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民為邦本”的人本精神,主張推行仁政、“視民如傷”、與民休息;強調以功績?yōu)槿∠虻男姓袨橐?guī)范,要求官吏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己任,倡導“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強調清正廉明的行政風范,“弘清靜無欲之風,守慈儉不貪之寶”;強調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相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在官吏道德建設的途徑上,儒家思想認為,良好的政績和有效的社會治理建立在官吏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基礎之上。不講修身、齊家,而要達到和諧社會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因此,特別重視個體道德修養(yǎng)在治國、平天下中的作用。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實現(xiàn)士大夫階層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過程中,修身是第一位的。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慎其獨也!”(《大學》)。此外,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yǎng)方法,孟子養(yǎng)心、求放心、養(yǎng)浩然之氣、反求諸己的修養(yǎng)方法,都把個體內心道德修養(yǎng)的功夫作為決定一個人道德品性的最重要方面,主張人人向內追求,通過自我修養(yǎng)達到賢人、圣人的境界。因此,在官吏道德建設中,尤其重視當權者個體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重視當權者個體人格的力量。包拯清正廉明、不畏強權的為官品格,海瑞為民請命、剛直不阿的風范,都為統(tǒng)治者和平民階層所敬仰。這種重視官吏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傳統(tǒng),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對激勵、約束當權者順應歷史、順應民心、正道直行、維護國家民族利益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古代對道德教育的重視,并不是空洞的道德說教,而是依靠各種社會制度來加以強化的。為了落實孔子“舉賢才”、“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的主張,孟子進一步提出:“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孫丑上》)這一觀點也為歷朝歷代的開明統(tǒng)治者所接受,因而注重從官吏的選拔、考核、監(jiān)察、獎勵、培訓和管理制度上落實“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3](P167)的主張,這對于維護傳統(tǒng)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制度上看,為了貫徹德治主義,官吏的任用選拔也均以德行為首要條件。自西漢開始,儒學大師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太學,置“五經”博士,招收弟子,作為官吏的候補。這樣,做官與讀書必然地聯(lián)系在一起。“學而優(yōu)則仕”,也使天下讀書人求學入仕,有利于維護統(tǒng)一帝國的穩(wěn)定。“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史記 ·儒林列傳》)。他“進‘教化 ’、立官制,重文士,輕武夫;建構了一個由‘孝悌’、讀書出身和經由推薦、考核而構成的文官制度,作為專制皇權的行政支柱”[4](PP153-154)。這套官僚體系從統(tǒng)一的大帝國著眼,把政治倫理統(tǒng)治建構在對宇宙自然秩序的理解上,是所謂“官制象天”也,從制度上重新落實了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的理想。漢代實行鄉(xiāng)舉里選之制選拔官吏,制舉以賢良方正為最重要,察舉以孝廉得人最多。魏晉行九品中正制,以九品衡別官吏,也以德義有無缺失為衡量標準,從而從多方面有利于維護大一統(tǒng)的局面。

      隋唐以后,實行科舉制度,官吏選拔須經考試。各朝考試方法各異,但所試內容則均以儒家思想集大成之經義為主,因此受到儒家德治主義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制度,無不有助于官吏道德的提高。因為儒家的經典,是教千萬世做好人,直至成圣成賢而設。這正如《朱伯廬勸言·讀書》上所揭示的:“先儒謂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此教人讀書識義理之道也。要知圣賢之書,不為后世中舉人進士而設。是教千萬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賢。所以讀一句書,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書,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讀書。若只浮浮泛泛,胸中記得幾句古書,出口說得幾句雅話,未足為佳也。”(陳弘謀編輯:《訓俗遺規(guī)卷三·朱柏廬勸言》)從這個意義上講,儒家倫理不僅僅是統(tǒng)治者牧民的工具,而且也確成為統(tǒng)治者提高自身境界的依據。

      這種面向社會的科舉取士制,成為選拔社會優(yōu)秀人才進入仕途的重要渠道。因此,家教也好,校教也好,都在倡導“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做官。宋真宗寫了一首《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繪圖解人頤》卷一)這首詩把讀書、做官之間的關系寫得明明白白。然而要參加科舉考試,就必然要熟讀重視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儒家經典,從而使之從小就能夠接受儒家倫理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自覺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并把“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作為讀書的至高目的。正是在儒家倫理經典的影響下,才出現(xiàn)了像諸葛亮這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賢臣和像范仲淹這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良相。這些制度,無不有助于士人道德水平的提高。

      除了從法制、監(jiān)督機制等方面強化推行道德教育以外,中國傳統(tǒng)社會還通過建筑物的設計來有效地強化和實現(xiàn)倫理道德的教育,把倫理道德的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民間的四合院建筑,正是為了便于實行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和大家庭的生活。[5](P4)此外,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承擔著重要道德教育功能的建筑物有三種:一是供奉祖宗的祠堂,它承擔著教“孝”的功能,教導人知恩報恩,達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效果;二是供奉著至圣先師孔子的孔廟,它教人尊師重道,使人“志于道,據于德”,因而承擔著道德教育的功能;還有就是供奉了閻王的城隍廟,城隍廟里面描繪了地獄 (道教和佛教都描述了地獄的存在)的種種情景,讓人明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系,這有助于幫助人們形成內在的自律,使人從內心不敢去做壞事,承擔著因果教育的功能。

      在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新形勢下,領導干部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也在接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和挑戰(zhàn),面臨著眾多的誘惑。一些領導干部見利忘義,驕奢淫逸,利用自己特殊權力,進行明目張膽的索賄受賄、權錢交易的活動,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變成了自己謀取私利的資本,結果從受人尊敬的領導者而變成歷史和人民的罪人,而且對社會風氣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這不僅與領導干部個體的思想道德水平有關,更與我們的人才教育、選拔、考核、監(jiān)察、管理、激勵的機制有關。因此,在強調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權力觀的同時,在人才選拔機制中貫徹、堅持、健全和完善“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用人機制、落實孔子“舉賢才”的主張是極為重要的。

      英國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密爾說得好:當社會不利于人常常運用高尚的情感時,這種情感就會由于缺乏培養(yǎng)而枯死。從這個意義上說,從法律、監(jiān)督機制的健全、激勵機制的完善上保障和推行道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簡單地講,社會弘揚什么,就要通過制度激勵什么;反對什么,就要通過制度約束什么。中國古人重視道德教育,但絕不意味著因而忽視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恰恰相反,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設之間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對立的關系,而是通過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而構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共同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因此,所謂的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就是要用法制及各種制度建設來保證國家乃至全社會對道德教育的重視、保證“尊賢使能”的真正落實。

      [1]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J].人民日報,2006-04-23(1).

      [2]展望 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 [J].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3]劉向.漢書 (卷六)[M].臺北:中華書局出版社,1962.

      [4]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5]焦國成.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通論 (上)[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歡
      傳統(tǒng)
      飯后“老傳統(tǒng)”該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亞歲送鞋的傳統(tǒng)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tǒng)
      世界各地的新年傳統(tǒng)
      鄭國明 立足傳統(tǒng) 再造傳統(tǒng)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8
      老傳統(tǒng)當傳承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tǒng)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傳統(tǒng)石的聚散巧拙
      寶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4
      向傳統(tǒng)落后的焚荒說“不”
      新農業(yè)(2016年23期)2016-08-16 03:38:09
      “竹”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大理市| 诸暨市| 临沧市| 泰州市| 万安县| 云浮市| 恩平市| 湘乡市| 海原县| 榆林市| 苗栗县| 汽车| 九龙城区| 屏山县| 昌邑市| 德阳市| 乐业县| 信阳市| 嘉黎县| 咸丰县| 柳河县| 广元市| 那曲县| 阿尔山市| 黄龙县| 锡林郭勒盟| 耒阳市| 岚皋县| 金乡县| 孝昌县| 礼泉县| 西贡区| 七台河市| 桃江县| 新巴尔虎左旗| 卢氏县| 茶陵县| 田阳县| 墨脱县| 临城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