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華
論中國古代倫理財富觀及其現(xiàn)實價值
張桂華
中國古代的倫理財富觀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和深刻內涵。探究中國古代倫理財富觀,對于當今社會如何客觀評價古代倫理財富觀、如何科學認識財富價值、如何實現(xiàn)古代財富思想的現(xiàn)代轉換、如何有效預防腐敗事件的發(fā)生都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中國古代;倫理財富觀;現(xiàn)實意義
中國古代關于財富思想肇始于奴隸制時代,但“中國奴隸制時代的經濟思想材料較少、較零散,而且表現(xiàn)的不夠明確”。[1]因此,中國古代財富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封建時代。從先秦到清朝2000年左右的歷史中,形成了以儒家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古代財富思想。該思想強調獲得財富的正義性和使用財富的正當性,以義利觀的標準來看待財富。
中國古代義利關系論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時代,孔子突出強調“義”的方面,并賦予義利關系論以明確的階級內容,把它發(fā)展為貴義賤利論。孟子借鑒、發(fā)展了孔子的義利論,從而形成了他著名的恒產論。此后,關于義利關系一直貫穿在中國古代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直到清王朝時代,有的思想家依然堅持以義利論為基礎的孔孟倫理財富觀。如清朝張英“利用‘亞圣’孟軻的權威,把孟軻的恒產論作為自己提倡治生之學的依據(jù)”。[2]義利論之所以成為儒學倫理財富思想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道德和利益的關系上,儒家主張見義思利,反對惟利是圖、見利忘義。孔子認為道德價值高于物質利益,人的精神追求遠比物質需要更有意義,即“德者本也,財者末也”。[3]朱熹也曾說:“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4]二是在公利與私利的關系上,儒家把義與公聯(lián)系在一起,把利與私聯(lián)系在一起,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即服從君主專政的國家及其統(tǒng)治者,但君主應該實行富民政策,輕徭薄賦,適民以時,寬刑仁慈,關心和保證個人利益的合理滿足,從而體現(xiàn)“仁政”。從這兩個方面我們不難看出,儒家義利之辨不僅為中國古代民眾的行為規(guī)范作出了規(guī)定,更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政策乃至政治統(tǒng)治確立了價值觀念與指導思想。
古代財富觀不單純是經濟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也是政治思想與經濟思想相結合的一種模式,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對經濟基礎的特殊要求。所以,古代財富觀把維護道德有序與政治穩(wěn)定的目標一同納入到經濟政策中,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財富思想。其一,財富取得方式將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倫理是否被民眾尊崇、社會秩序是否穩(wěn)定??鬃诱J為,凡是符合“義”和“禮”的追求財富的途徑,就是正當?shù)耐緩?凡是不按這個途徑得來的財富,都被他視為“不義”、“非禮”而遭否定。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這種財富取得方式無疑是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合法的外衣。其二,財富的增長將給封建政治統(tǒng)治帶來一定的風險。《孟子·公孫丑下》曰:“易其田疇,薄其稅賦,民可使富也?!蓖瑫r,孟子還把壟斷市利的商人罵為“賤丈夫”,主張加以限制與打擊。荀子發(fā)揚了孔子的“足食”、孟子的“仁政必自經界始”的思想,提出了“使有菽粟如水火”的理想,這顯然是重農的。儒家之所以重農,是因為商人的獲取財富中的“不義”行為以及商人利益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到封建政治統(tǒng)治的穩(wěn)定。由此可見,中國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政策是有理論源頭可溯的。
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是否在現(xiàn)代社會具有價值?首先要從為什么中國古代倫理財富觀沒有形成完備的科學體系說起。因為,只有找到古代財富觀的歷史局限,才能更好的評價它、認識它和借鑒它。
(一)為什么中國古代財富思想在今天失去了現(xiàn)代的語言
這個問題,是探究中國古代財富觀和財富思想沒有形成完備體系的緣由,也是我們中國人都不愿意正視但又不得不正確審視的一個問題。
首先,對理論思維的關注程度。同古希臘相比,“中國人的知識體系似乎顯得四分五裂、支離破碎。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的科技活動沒有像希臘那樣被高度理論化。因此,中國的知識體系便沒有可以貫穿始終的‘線索’,……它如同一盤散沙,難以取得高水平的理論體系,也難以取得與高水平的理論體系相配套的高水平的推理方法?!盵5]
其次,對邏輯思維的關注程度。臺灣著名史學家許倬云認為中國人缺乏數(shù)學思維,一個明顯的表現(xiàn)是“中國的數(shù)學發(fā)展就好像是為了作實際的四則雜題一樣發(fā)展起來的,并不是為了抽象的思考而發(fā)展的,這與古代希臘的數(shù)學有很大的差異”。[6]缺乏邏輯思維是古代中國思維的特征,多數(shù)學者持有這種觀點。中國古代的思維傾向于直觀性和模糊性,所以,邏輯思維在中國古代“一直發(fā)展緩慢,始終沒有建立起西方那樣的公理化、形式化的邏輯推理體系”。[7]缺乏邏輯思維對經濟活動與經濟思想的發(fā)展是顯而易見的,這是中國古代經濟思想沒有能夠成為體系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再次,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關注程度。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維,“它是一種封閉的思維,不重視與外部交流”,[8]缺乏革新性。日本的學者也指出:“缺乏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沒有將知識推向進一步充實和獨立的發(fā)展,這是東方精神所特有的一種束縛性的必然結果”。[9]與中國古代相比較而言,古代希臘、羅馬人更具有競爭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一點在古希臘城邦經濟的獨立性方面就可以窺見。
最后,公民意識的程度。這種公民意識,可以看作是一種民族主義和國家觀念。后來私有意識超越了公民意識,西方社會轉向了以私有為本位。私有本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人性,激發(fā)了西方人文主義的發(fā)展,而人文主義就是西方古代經濟思想能夠發(fā)展成為體系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中國古代官本位思想不僅表現(xiàn)在政治上,也滲透到經濟中。自秦王朝開始,“士志于道”的觀念“變得高度地政治化了”。[10]從漢武帝后,中國的士大夫很少沒有“恒產”的。隨著士大夫官僚制度的成長不斷增加實力,他們既擁有借政府之名的社會統(tǒng)治權,又擁有跟地主一樣的財產權。長期以來的官本位思想,極度地壓制了人性,致使中國古代財富經濟思想自先秦以后,就呈現(xiàn)出一個遞減的走勢,最終沒有走上“復興”的道路。
(二)如何用財富架起古今之“橋”
沒有財富,就沒有人類的現(xiàn)在和未來。但囿于歷史時代的久遠、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意識形態(tài)的轉換、語言文字的演化,使得現(xiàn)代人與古代人之間在虛擬的世界中缺乏足夠的溝通,以至于古代諸多財富思想的精華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者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通覽中西方古代財富思想發(fā)展進程,讓我們深深感覺到現(xiàn)代與古代之間隔閡已太久了。所以,以財富來構建古今之“橋”時不我待。
其一,古代財富思想的現(xiàn)代性解讀。古代財富思想是古人用其時代的文字記載的。要想使得古代財富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揚起來,必須以現(xiàn)代人的思維方法和語言表達方式來重新組合古代財富思想的內容。
其二,現(xiàn)代財富思想的歷史性淵源。對現(xiàn)代經濟學的某些核心概念、定律、原理和范式要研究其歷史性的來源,賦予其原生態(tài)的解釋。這樣,就不會使人產生望文生義的錯誤。
其三,古代財富思想的現(xiàn)實載體。無論是西方古代財富觀,還是中國古代財富觀,要想使其在現(xiàn)代社會中發(fā)揮財富的張力,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賦予這些古代思想以現(xiàn)實的載體。也就是說要把古代財富思想的精華引入到現(xiàn)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中來,讓現(xiàn)實考驗它,讓競爭淘汰它。
(三)中國古代財富觀如何實現(xiàn)現(xiàn)代意義上的轉換
中國古代財富思想的精華如何在今天的市場經濟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中國古代財富思想雖然沒有形成完備的科學體系,但其所積累的很多寶貴的財富理論一直在今天都有重要的意義。但如何體現(xiàn)這個意義,把意義轉化為現(xiàn)實,卻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與操作。要實現(xiàn)古代財富思想的現(xiàn)代轉換,必須梳理中國近代、現(xiàn)代財富思想。其理由是,通過尋找為什么古代財富思想在近現(xiàn)代沒有形成體系這個問題的答案,來構建中國古代財富思想通往現(xiàn)代的“通道”,沒有這個“虛擬”意義上的“通道”,轉換是很難的。在這個過程中,要根據(jù)尋找到的原因,采取轉換措施。
首先,整理古代財富思想中的理性部分,運用現(xiàn)代科學研究方法,把其納入到中國的政治經濟學學科理論來源(或參考來源)之中。同時,運用現(xiàn)代語匯重新對古代財富思想的內容進行整合。
其次,積極關注古代財富思想中的正義性價值,并把它納入到現(xiàn)代經濟生活中,如有可能,應該將這些論述財富正義性問題的論點發(fā)揚為當代社會的倫理觀念和經濟行為觀念。
最后,以創(chuàng)新的思維來審視古代財富思想。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的靈魂,科學研究同樣需要創(chuàng)新的思維。對于古代財富思想的研究,至今并沒有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所以,要加快改進古代財富思想的研究方法、理念,擴大研究領域與深度。
(四)中國古代財富觀對當今反腐工作的現(xiàn)實意義
在中國古代財富思想中,對財富的論斷絕大部分都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上的表白。對大部分普通民眾來說,這些表白是很蒼白的,甚至是帶有欺騙性的。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實現(xiàn)對財富分配的正義性,堅持財產公有制,這不僅是人類對財富價值性思維的凝聚,更是人類思想史演化的必然結果。主張財產平等,反對私有財產,建立大同世界,早在中國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但孔子的思想完全不能等同于共產主義理想。因為,共產主義不僅“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社會”,[11]還是一個沒有階級和壓迫的社會。這就需要我們更加的關注財富分配中的正義與公有制。事實上,腐敗恰恰沒有遵循中國古代財富觀的精華標準,反而破壞了社會主義社會財富分配中的正義與公平,恰恰是個人的私欲使然,即個人的私有觀念是產生腐敗的思想根源。
正確認識中國古代財富觀,認清私有觀念的存在是產生腐敗的思想基礎,對于我們當前正在進行的反腐敗斗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它可以使我們找準反腐敗工作的側重點,即應在克服國家公職人員頭腦中的私有觀念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要做好這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強對國家公職人員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使他們時刻都能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和侵蝕,謹慎運用手中的權力。當然,在反腐敗斗爭中,加強思想教育并不能代替其它工作。抓緊查處大案要案,加強法制建設,特別是對各種權力加強有效的監(jiān)督和制約,對于反腐敗是極為重要的工作,有的是帶有根本性的建設。而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清除國家公職人員頭腦中的私有觀念,更具根本性。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這項工作做好了,就可以起到強身固本的作用。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放松乃至抵制此項工作的開展,都是對腐敗的縱容。
[1]趙靖.中國經濟思想史述要(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8.
[2]趙靖.中國經濟思想史述要(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19.
[3]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78.
[4]朱熹.四庫全書[M].長沙:岳麓出版社,1987.102.
[5]吾淳.中國思想形態(tài)[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14.
[6]許倬云.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79.
[7]曾杰,張樹相.社會思維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2.
[8]陳勇勤.中西方經濟思想的演化及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8.
[9]【日】中村元.比較思想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8-189.
[10]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2.
[11]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77.
(責任編輯 曹連海)
B21
A
1672-6359(2011)01-0038-03
張桂華,聊城大學副教授,聊城大學紀委正處級紀檢員(郵政編碼 25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