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清
(湛江日報社,廣東 湛江 524049)
讀圖時代黨報新聞攝影的新跨越
□陳雪清
(湛江日報社,廣東 湛江 524049)
伴隨著媒介市場的成熟以及“圖像時代”讀者閱讀觀念的形成,越來越多地方黨報開始探索以提升傳播能力為目的的“視覺傳播創(chuàng)新”,相繼進行版面改革。為了強化新聞的表現(xiàn)力,不少黨報積極推進報紙的圖像化進程,把加強新聞圖片報道作為吸引受眾,與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抗衡的重要手段。在這種前提下,新聞攝影在報業(yè)競爭中擔當了重要角色,發(fā)揮出積極作用,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受眾在新聞信息的接受上要求更為直接、快捷。他們變“閱讀”為速讀、瀏覽,追求一目了然。在這個過程中,最吸引讀者眼球的是圖片,讀者的閱讀習慣也將由以前的讀字為主變成了讀圖為主。
在“讀圖時代”的文化背景之下,地方黨報在走向市場化的同時,為適應社會的變化,開始改變以往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模式,越來越重視運用新聞圖片、圖示、插圖等圖像載體來傳播新聞信息,從而使得圖片在當今的版面中占據(jù)主導了地位。這種轉變模式的出現(xiàn)是因為,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背景下,圖片成為報紙適應這種轉變的最好的版面元素;新聞圖片具有形象直觀、可信度高、說服力強的特點,能夠快速地吸引讀者的眼球,讓讀者在短時間內(nèi)作出取舍,成為視覺文化時代用以增強自身競爭力、更多地吸引受眾的有力“武器”。圖片成為報紙最具沖力、吸引力、感染力的元素,這就必然要求黨報加快圖像化進程。
新聞攝影是一種對新聞事實的視覺報告,它有極具說服力的視覺優(yōu)勢,和一種確鑿在場的見證性。在報紙的圖像化進程中,新聞攝影作為新聞信息傳遞的一種特殊載體,它以自己有別于傳統(tǒng)文字手段的圖片記錄新聞的方式,向讀者傳達特定的信息內(nèi)容,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如今,黨報越來越注重新聞攝影的作用,版面上的圖片也越來越多,占據(jù)的版面也越來越大,無論從形式還是到內(nèi)容,基本都做到了圖文并茂,同時推出的以專題攝影為主的版面,取“視覺”、“讀圖”等名稱,用強大的視覺沖擊力來吸引讀者的目光,提高了報紙的可視性,增強了媒體的競爭力。
讀圖時代,使黨報的新聞攝影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同時,對黨報的新聞攝影和攝影記者提出了“視覺轉向”的要求——必須具備通過視覺化手段將信息“直達受眾目光”的意識,也就是以讀者為中心。
在圖像傳播技術的成熟,圖像傳播的大眾化前提下,新聞攝影的意義不僅在于它的傳播效果,也在于讀者對圖像的解讀。新聞攝影在這個“視覺轉向”的過程中,伴隨著文化的發(fā)展,扮演了一種急先鋒的角色,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和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化黨報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黨報已經(jīng)走向了市場化,讀者相對于黨報來說在市場上是一個平等的買方,這就要求辦報人士從注重讀者自主選擇性的角度來生產(chǎn)適當?shù)膬?nèi)容。因此,黨報的新聞攝影也必須按市場規(guī)律來操作,讀者關注什么,讀者要了解什么,我們的鏡頭就得對著這些讀者的需求。這就要求攝影記者要有強烈的受眾意識,在采訪拍攝中時刻提醒自己是在代替受眾到達現(xiàn)場、觀察環(huán)境、聽取信息、了解事實,并且,攝影記者還得清楚地知道受眾群體的特點,從他們接受信息的需要出發(fā)支配自己的行動。
當前的讀圖時代使得圖片成為人們把握世界的一種更人性化的方式。雖然“視覺化并不能代表語言性的話語,但卻可以使之更容易理解、更便捷,也更有效”。新聞攝影的真正價值在于佐證新聞故事,發(fā)揮“一圖勝千言”的優(yōu)勢。這就要求黨報的新聞圖片要“可讀”,要讓每一張圖片都有新聞可看;要求攝影記者摒棄說教、經(jīng)驗主義的拍攝思路,要將新聞信息融進圖片里,要把百姓關注的問題體現(xiàn)在圖片中。
新聞攝影帶給我們現(xiàn)實信息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一種情感的需求。攝影記者拍攝一張好的新聞圖片,不僅是對新聞事實的精確把握,也結合了意蘊內(nèi)涵的模糊性,不但能明確新聞事件還能所指深遠。這樣的攝影圖片,才會啟發(fā)和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力,引導讀者領悟到新聞背后的新聞,并在情感上打動讀者。
因此,新聞攝影的“視覺轉向”,不但轉變了文化形態(tài),也意味著轉變了思維范式。
由于不同的原因,目前地方黨報的新聞照片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圖片選題過于單一、重復較多,應時、應急的圖片過多,會議圖片過多,圖片表達水準不高等等。那么,怎樣才能讓新聞攝影與地方黨報互動,發(fā)揮新聞攝影的獨特優(yōu)勢呢?
作為地方黨報的新聞攝影,要適應新的發(fā)展,尋求新的途徑,要在采訪和編排上尋求突破,勇于創(chuàng)新。
首先,作為傳遞新聞信息的特殊新聞手段,新聞攝影和器材應用及技術環(huán)節(jié)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攝影記者必須擁有熟練的技術控制能力,同時要生產(chǎn)出優(yōu)秀的圖片作為特定的視覺形象產(chǎn)品。
其次,新聞攝影與受眾群體的文化背景、閱讀心理和解讀能力密切相關,攝影記者要把握好圖片的新聞內(nèi)涵以及攝影的表達方式,因此,新聞記者要關注受眾、加強策劃、以及提供新聞攝影鮮明的視覺形象。
關注受眾——黨報新聞攝影的受眾是各級黨政機關干部、公務員、知識分子和具有相對較高文化水平的社會成員。這部分讀者需要的是高質(zhì)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主流新聞。新聞攝影應當著力從讀者的角度去研究領導機關的決策和活動,及時反映其同受眾的切身利益之間的關系,改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攝影報道,研究如何揚長避短,如何最大限度地去滿足這群讀者日益增長的形象信息的需要,把自己該做的攝影報道做足、做深、做透。同時,不要忘記讀者還是一名普通的市民,對衣、食、住、行等有多種需求。攝影記者應當拓寬報道面,增強、加快信息傳遞,提高服務意識,從內(nèi)心深處貼近讀者、贏得民心。
加強策劃——發(fā)揮黨報的輿論引導功能,開展新聞攝影報道的策劃,深度發(fā)掘新聞事件的新聞價值。在面對具有極大社會意義的新聞題材時,黨報要發(fā)揮攝影記者和編輯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與廣大讀者的需求結合起來,進行精心策劃,用客觀、準確、深刻的攝影報道充分凸顯其新聞價值。
打造鮮明的視覺形象——鮮明的視覺形象是新聞攝影與讀者之間的橋梁。在《美國新聞攝影教程》里,就要求攝影師應當提供新聞圖片視覺的多樣性,例如:用全景照片總攬全局,一張好的全景照片可以讓觀眾置身于場景之中;用中景照片講述故事,中景照片將故事中所有的重要元素都集中在一個畫面中;用特寫鏡頭增加戲劇效果;利用俯角、仰角帶來新的視覺效果;用廣角鏡頭增加層次豐富的畫面等等拍攝手法。
再者,編排觀念要更新、創(chuàng)新,打破常規(guī),突出圖片的視覺沖擊力,發(fā)揮新聞攝影“一圖勝千言”的優(yōu)勢。一張報紙的圖片報道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并不單靠幾個攝影記者就能完成,它還涉及一個完整、科學的圖片運作機制,因此在地方黨報里建立一個團結協(xié)作的圖片工作機制就顯得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