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龍
(安陽日報社,河南 安陽 455000)
經(jīng)濟新聞也能寫出精彩
——《見證安陽速度和安陽效益》采寫體會
□王 龍
(安陽日報社,河南 安陽 455000)
筆者采寫的反映安陽市重點工程建設的通訊《見證安陽速度和安陽效益》,刊發(fā)在2010年7月5日《安陽日報》頭版頭條。次日,《安陽日報》又刊發(fā)了評論《路通不剪彩顯示更精彩》。文章見報后,安陽市委、市政府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給予了好評,這篇通訊在當年安陽市委、市政府好新聞評選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
回想起來,這是一篇險些被我放棄了的新聞報道,而筆者采寫這篇通訊最主要的體會就是:“無”中生“有”,也能寫出精彩。
2010年7月4日晚8時,接安陽市委宣傳部通知,全市重點工程解放大道拓寬改造工程將要通車。筆者覺得這是一次司空見慣的剪彩儀式,無非是領導出席,講講工程的重要意義,宣布工程圓滿竣工,然后一陣鑼鼓喧天,道路正式通車。然而等筆者來到現(xiàn)場,眼前的景象完全出乎意料,沒有鑼鼓,沒有彩旗,一打聽根本沒有通車典禮儀式,更沒有領導到場剪彩。當時一下就懵了,心中原本就構思好的程序式、八股式的報道一下沒了,這篇報道可怎么寫呀?本想寫篇簡訊回去交差,告知領導沒有通車儀式??蛇@時,旁邊一位路人的話給了我靈感:“這條路才修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夠快的!”是啊,這項工程是安陽市的民心項目,對緩解交通壓力、增加就業(yè)崗位、繁榮區(qū)域經(jīng)濟和提升城市形象,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原本工期要4個月,可25天就完工了,這難道不是這條新聞的價值嗎?
這樣想著,筆者的思路一下全放開了。2010年6月3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同志的署名文章《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fā)展方式轉變》。文章開篇就提出了——破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根本途徑在于加快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而“講轉變,首先要從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轉變開始,思考自己怎么轉、怎么做。”再結合安陽市的這項工程完工,假使舉行通車典禮,對于交通的影響無非也就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但就是這短短一個小時的不耽誤,不正體現(xiàn)出安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領導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變,體現(xiàn)出了安陽市各級領導干部察民意、順民心的務實作風嗎?不舉行儀式,不做表面文章,沒有竣工儀式的通車,不也是這條新聞的一個亮點嗎?
為把這篇稿件寫透、寫實、寫出“新聞”,筆者沒有急于回單位“編”稿件,而是深入市人防辦、項目指揮部等地積極了解情況。在對工程速度、工程質量進行全方位了解的基礎上,還從側面了解到這項工程建成后將產(chǎn)生重大的經(jīng)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戰(zhàn)備效益?!耙还P投資、三種效益;一項工程,多方受益。”以這項惠民、利民、便民的民心工程為主線,以安陽市各級領導干部真正踐行“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fā)展方式轉變”為主旨,這篇新聞稿件的框架慢慢清晰起來。
扎實的采訪和準確的定位,使這篇通訊寫作水到渠成。筆者在文章一開始這樣寫道:
沒有鑼鼓,沒有彩旗,只有施工人員的汗水和埋頭苦干的身影。
沒有開工儀式,沒有通車典禮,只有車輛行人的井然有序。
沒有一處管線破裂,沒有引起一起糾紛,只有市民對工程速度和質量的交口稱贊。
昨天22時,伴隨著最后一塊隔離擋板的順利拆除,解放大道拓寬改造及人防工程(民主路至友誼路段)快車道正式通行。
30天能恢復交通么?市民群眾的疑問在這一刻煙消云散。
“要統(tǒng)籌考慮,科學規(guī)劃,建成惠民、利民、便民的民心工程?!卑凑帐形瘯洀垙V智的要求,工程施工方采取先進的“逆作法”施工,不畏酷暑,晝夜作業(yè),力爭提前恢復交通秩序。
6個簡短的段落,環(huán)環(huán)相扣,娓娓道來,吸引了讀者的眼球,也迅速切進了文章主題。
《見證安陽速度和安陽效益》這篇報道的成功,讓筆者有了這樣的體會:采寫出一篇好的新聞作品,一要加強理論政策學習,扣準時代脈博,緊扣中心工作。報道要做到“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吃透上情,把握時代主題;“立地”就是要落到本地的實處,找準報道切入點。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出新聞的高度。二要保持24小時的新聞敏感,不放過任何細節(jié)。新聞現(xiàn)場往往有很多關鍵細節(jié)能反映出新聞的本質,找到它并挖掘下去,肯動腦子思考選題,“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就會降臨。也只有這樣,才能挖掘出新聞的深度。三要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學會反向思維。在新聞報道中要敢于打破排座位、抄講稿的常規(guī),變換角度,逆向解析,于平淡中找新奇,“無”中生“有”,更多地關注新聞的內(nèi)涵與外延。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新聞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