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軍
俄羅斯檢察制度變遷對我國檢察制度改革的啟示*
韓成軍
俄羅斯檢察制度的變遷建立在俄羅斯聯(lián)邦憲法、檢察機關法、司法體系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仲裁訴訟法、俄羅斯憲法法院決議以及檢察長命令等規(guī)范性文件之上。俄羅斯檢察制度變遷為我國檢察制度改革提供了多方面啟示:我國檢察制度改革必須以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方向;檢察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權;必須在憲政框架內抓緊完善我國檢察監(jiān)督制度和檢察公訴制度。
俄羅斯檢察制度;檢察監(jiān)督;改革
我國的檢察制度與前蘇聯(lián)的制度有親緣關系。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頒布了《俄羅斯聯(lián)邦憲法典》,該憲法典采用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模式來構建國家權力體系,實行聯(lián)邦制,由此俄羅斯國家性質和政權組織形式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檢察制度作為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隨之發(fā)生了相應轉變。本文擬從權力分立與權力控制的憲政視角研究俄羅斯檢察制度變遷對我國的啟示,以期對我國檢察制度改革有所借鑒和參考。
俄羅斯檢察制度變遷的法律框架由俄羅斯聯(lián)邦憲法、檢察機關法、司法體系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仲裁訴訟法、俄羅斯憲法法院決議以及檢察長命令等規(guī)范性文件組成。1992年俄羅斯就通過了《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檢察機關法》(簡稱《檢察機關法》),規(guī)定保障法律至高無上是檢察監(jiān)督的首要目的;強化了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的價值取向;取消了檢察機關對法院的監(jiān)督,大大削弱了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職能。1993年以全民公決的形式通過的俄羅斯聯(lián)邦現(xiàn)行憲法大大削弱了俄羅斯檢察機關的法律地位,體現(xiàn)了時任總統(tǒng)葉利欽關于取消檢察機關對法院的監(jiān)督職能,將其變?yōu)榧兇獾男淌伦吩V機關的總體構想。①由于《檢察機關法》的頒布早于俄羅斯憲法,且新憲法對俄羅斯國家政權體制進行了重大調整,所以俄羅斯又對《檢察機關法》進行了十幾次修改,其中1999年的修改增加規(guī)定檢察機關對俄羅斯憲法遵守情況實施監(jiān)督。同時,俄羅斯憲法法院作出的決議對檢察制度也進行了某些司法性修改。俄羅斯憲法法院的裁決對法院系統(tǒng)、各級執(zhí)法機關和立法機關均具有約束力,如果憲法法院以決議的形式宣告某一法案無效,而立法機關又未對該法案作出相應的修改,那么實質上就等于憲法法院對該法案進行了修改。②2000年、2003年俄羅斯聯(lián)邦憲法法院的兩次裁決糾正了《檢察機關法》中一些不符合聯(lián)邦憲法的規(guī)定,使《檢察機關法》賦予檢察機關的權力更加符合俄羅斯憲法關于權力配置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③
為了配合俄羅斯憲法、《檢察機關法》的實施,俄羅斯還于2001年、2002年頒布了新的刑事訴訟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和仲裁訴訟法典。其中涉及檢察制度改革的內容有:(1)確立了檢察長作為控方訴訟參加人的訴訟地位,刪除了舊刑事訴訟法中的監(jiān)督原則;(2)賦予了檢察機關裁量權;(3)新刑事訴訟法典啟用了司法審查原則,即對于涉及剝奪公民人身自由權及其他人身、財產、民主權利的偵查活動或適用其他強制措施時須經過法院決定,檢察長的強制措施決定權被削弱。這更加有利于保障訴訟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權,進一步彰顯了現(xiàn)代法治精神。
2003年生效的俄羅斯民事訴訟法典對檢察長在民事訴訟中的地位以及參加民事訴訟的方式作了重大調整,規(guī)定檢察長在民事訴訟中不再具有訴訟監(jiān)督者的地位。新民事訴訟法典雖然保留了檢察長參加民事訴訟的權力,但嚴格限制了這一權力。(1)新民事訴訟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檢察長可以為了不確定范圍的人的利益而提起訴訟;(2)新民事訴訟法極大地縮小了檢察長為了公民利益而提起訴訟的權力;(3)新民事訴訟法雖然保留了檢察長參加由利害關系人提起的訴訟及提出結論的權力,但卻用列舉的方式將這一權力嚴格限制在一定范圍內,且將檢察長提出結論的時間限制在法庭審查證據(jù)之后、法庭辯論之前。
隨著俄羅斯政治體制整體架構的轉型,其附著在原來“議行合一”體制上的檢察制度也必然要進行“融入”新體制的改變。綜觀俄羅斯檢察制度變遷的法律框架、經驗和教訓,其中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值得處于轉型時期的我國深思。
俄羅斯檢察制度變遷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是檢察制度改革必須尊重本國的歷史、基本國情和制度特色。西方國家采取“三權分立”的形式構建其政權組織模式只是西方國家面對歷史的現(xiàn)實選擇,況且“三權分立”的制度模式一直以來也在遭受理論界及實務界的批評和檢討。特別是20世紀以來,等級結構原則重新崛起,在政府組織中居于一種支配地位。隨著行政權力在各國權力體系中的擴張,“一直都有一種努力,要把代議性結構注入到行政中去,要從一個單一結構之中,在有效率的政府和代議機關控制之間找到某種均衡。同時,還一直有一種努力,想把司法的公道價值和正當程序價值注入到行政程序之中?!虼?,這里有雙重努力在淡化等級結構的形式,而不是對之實施外部的制約,方法是將同等性結構組織和司法程序構筑在行政結構本身之內”④。檢察監(jiān)督摒棄了“三權分立”模式過時的“三權”相互制衡的上述弊端,在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之外單獨構建一個專門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對行政權和司法權實施專門監(jiān)督,并協(xié)調憲法監(jiān)督機關做好對立法權的監(jiān)督。
由此看來,檢察監(jiān)督制度是一種比西方“三權分立”的權力制衡模式更加優(yōu)越的憲政制度和外部監(jiān)督模式,它尤其適宜于“議行合一”憲政體制下對行政權和司法權實施外部監(jiān)督,以及協(xié)助最高代議機關(立法機關)實現(xiàn)憲法監(jiān)督。俄羅斯檢察制度變革是在完全拋棄“議行合一”政權組織模式的基礎上進行的,變革初期俄羅斯國內的主流觀念是學習西方“三權分立”的制度模式,將檢察權限制在刑事追訴機關,取消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權力,因此俄羅斯新憲法沒有對檢察機關的職能作出規(guī)定。這一弊病成為日后人們關于檢察機關地位和檢察權性質展開爭議的主要隱患。后來,隨著俄羅斯國內局勢的變遷和人們日益顯露出來的對檢察制度的心理和制度依賴,俄羅斯上層感到有必要重新肯定檢察機關的檢察監(jiān)督職權,所以在《檢察機關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及《仲裁訴訟法》等法典的修改中陸續(xù)恢復和重構了檢察機關的檢察監(jiān)督權力。俄羅斯檢察制度變遷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檢察制度改革必須立足于本國的憲政體制、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民眾的制度依賴心理,切不可盲目照搬和“移植”國外法律制度。
我國檢察制度建立在“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下,因此我國檢察制度改革必須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憲政框架內進行。我們不能從根本上否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能像俄羅斯那樣另起“三權分立”的“爐灶”,否則不但會引起社會秩序的混亂,而且會使檢察制度游離于“三權”之外而很難融入其中。當前,在西方國家努力探尋權力控制、權力協(xié)調均衡化、行政監(jiān)督外在化的大背景下,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一定要提防西方國家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的無端指責。正如有學者所說:“冷戰(zhàn)結束之后的經驗說明:強制其他社會進行社會變革是危險的和事與愿違的,這些國家的社會變革要由它們自己國內的民眾做主?!雹菸覈臋z察制度改革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此基礎上積極引進、合理吸收國外先進的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同時保留我們的成功治國經驗。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檢察制度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檢察監(jiān)督制度還存在許多制度盲點和漏洞⑥,我國的公訴制度僅限于刑事公訴,目前尚未建立民事公訴和行政公訴制度,等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深入調查研究,在具體分析各種問題的基礎上研究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使檢察機關更好地發(fā)揮其檢察監(jiān)督和公訴職能。
俄羅斯檢察制度變遷對我國的啟示之二是檢察制度改革必須以保障人權為終極目的。“憲政是以憲法為前提,以民主政治為核心,以法治為基石,以保障人權為目的的政治形態(tài)或政治過程?!雹邫z察制度改革必須緊緊圍繞人權保障這個根本目的,否則就會迷失方向。俄羅斯檢察制度變革包括引進檢察長參加憲法法院訴訟制度、辯訴交易制度、刑事訴訟強制措施司法審查制度、檢察長提起和參加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制度等,這些制度都與人權和公民權利保障有著直接的關系。其中,賦予檢察長參加憲法訴訟、行政違法案件的審理的權力,體現(xiàn)了對立法權和行政權的限制和監(jiān)督;賦予檢察長提起和參加民事案件、仲裁案件的審理的權力,體現(xiàn)了檢察權對司法權的監(jiān)督,體現(xiàn)了對人權、公民權利、社會公益的尊重和維護;限制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采取強制措施的權力,實行強制措施司法審查制度,更加彰顯了俄羅斯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決心和制度構建宗旨。這些內容為深化我國檢察制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我國2004年憲法修正案中載入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guī)定,因此,我國檢察制度改革的總的目標也應當是尊重和保護人權,以此來指導我們各項檢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以人權保障為檢察制度改革的目標,徹底摒棄過去一些“以權力為本位”的陋習,那么,我們的檢察制度改革就能真正走上良性和理性的軌道,國外一些真正具有人文精神和價值的制度如辯訴交易制度、民事和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刑事強制措施司法審查制度、各種規(guī)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與合憲性審查制度等就能更好地為人們所理解。我國應從憲政和人權保障的角度來分析、把握檢察制度改革的深層脈動,盡早達成關于檢察制度改革的有實質價值的共識。
俄羅斯檢察制度變遷給我們的啟示之三是必須在憲政框架下抓緊完善我國檢察監(jiān)督制度。我國采取“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這一制度下,人民代表大會是和檢察機關同級的組織,它的價值取向是民主、信息收集與處理,這一特征決定了它不適合從事一些具體的對等級結構組織的監(jiān)督,由此在憲政框架下就必須有一個等級結構組織以公益代表人的身份專門或者協(xié)助全國人大做好等級結構組織的執(zhí)法監(jiān)督工作。顯然,檢察機關是我國天然的行使這一社會功能的組織。一方面,它具有等級結構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它具有以正義為價值取向的司法素質。況且,我國《憲法》第129條明確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
雖然我國《憲法》對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地位作了明確規(guī)定,但憲法的規(guī)定還必須由普通法律予以具體授權。近年來由于受俄羅斯憲法、檢察體制變革的負面影響,加上我國檢察監(jiān)督制度存在明顯的空白和漏洞,一些人開始懷疑我國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地位。一些學者對檢察權的性質到底應該歸屬于行政權、司法權還是獨立的法律監(jiān)督權存在一定爭議。⑧他們認為俄羅斯在政治體制改革初期,準備將檢察權完全限制在刑事公訴的范圍之內,因而沒有在憲法中對檢察機關的職權作出明確規(guī)定。但他們不完全了解俄羅斯后來的檢察制度改革。在社會現(xiàn)實面前,俄羅斯又不得不逐漸恢復和重構前蘇聯(lián)時期的檢察監(jiān)督制度。截至目前,雖然有關俄羅斯檢察權的性質仍然存在一定爭議,但對于俄羅斯檢察機關具有檢察監(jiān)督職權是沒有爭議的。⑨
我國多數(shù)學者都承認檢察機關具有法律監(jiān)督職能,當然,也存在反對意見。⑩雖然多數(shù)學者對檢察監(jiān)督的性質沒有爭議,但他們對檢察監(jiān)督的內涵以及如何構建我國的檢察監(jiān)督制度卻意見不一。如學者石少俠認為檢察監(jiān)督只限于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和訴訟方式,并把檢察機關對職務犯罪的偵查行為和公訴行為也包括在檢察監(jiān)督的范圍之內。張智輝先生也把檢察監(jiān)督的范圍限制在目前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認為檢察監(jiān)督只限于“對于一切違反憲法精神和法律規(guī)定的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檢察機關都應當有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請審查的權力”[11]。筆者認為,這種對檢察監(jiān)督內涵的理解已經比石少俠先生有所擴張,但仍不完善。第一,從權力控制和權力協(xié)調應當相互平衡、同級組織結構與等級組織結構應該相互交融的現(xiàn)代權力配置理念來看,賦予檢察機關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活動的檢察監(jiān)督提議權和建議權,并不與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相抵觸?!皺z察權是一種程序性的權力,而不是實體性權力。檢察權的行使只與當事人之間產生程序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盵12]檢察機關對自己主動發(fā)現(xiàn)或者他人向其提出的可能涉嫌違憲的法律向專門負責實體處理的違憲審查機關提起合憲性審查,并不違犯憲法關于違憲審查實體處理機關和違憲憲法解釋機關的規(guī)定。第二,應把檢察機關的檢察監(jiān)督職能與公訴職能作出明確區(qū)分。盡管二者都是檢察機關依法享有的職能,但二者畢竟不屬于同一性質的職能。筆者不否認公訴具有某種法律監(jiān)督的性質,但不能因此而將公訴納入法律監(jiān)督的權力范疇之內。對政府各個組成部分的職能進行劃分(如進行規(guī)則制定、規(guī)則適用和權威性規(guī)則解釋),依據(jù)的是政府部門首要的或主導性功能,而不是對其職能的全面或某一要素的描述。眾所周知,除國會外,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也有政策制定的權力,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將之歸屬于最高司法機關。
在對機構組織的定性上,有學者指出:“盡管不可能提出一種純粹的權力分立學說所要求的徹底的職能分立,但這并不意味著,試圖把履行特殊職能的首要或主導性任務分配給政府的這個而不是那個機構是不重要的?!盵13]檢察機關行使公訴權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具有普適性,我們決不能把這種普適性職能作為我國檢察監(jiān)督制度的唯一特色和內容。況且,把它作為檢察監(jiān)督的內容也與一般審判原理相背離。筆者認為,公訴職能就是公訴職能,偵查職能是公訴職能的附屬職能;檢察監(jiān)督是獨立的、特殊的、專門的監(jiān)督職能,其與公訴職能有實質區(qū)別。在嚴格區(qū)分和界定檢察監(jiān)督職能與公訴職能方面,我國一些學者的觀點值得贊同?!皺z察權以公訴權和訴訟監(jiān)督權為核心,其中公訴權實際上是世界通行的檢察機關的職權,具有中國特色的檢察制度只是訴訟監(jiān)督權。這也完全符合中國檢察權具有復合權力的特征?!盵14]不過,此處將檢察監(jiān)督的職能僅僅限制在訴訟和司法權范圍之內值得商榷。
總之,我國應該抓緊完善覆蓋整個行政權的檢察監(jiān)督制度,同時改革檢察機關對司法權的檢察監(jiān)督制度。要剔除那些與檢察監(jiān)督原則相悖的司法監(jiān)督制度。檢察監(jiān)督是一種獨立、特殊、專門的國家活動。我國目前由檢察機關內部同一部門同時擁有公訴人和刑事訴訟監(jiān)督人角色的機構設置有違獨立、特殊、專門的檢察監(jiān)督這一基本原則,應當予以改革。有學者認為,檢察機關作為公訴人參與刑事訴訟的過程本身就屬于檢察監(jiān)督的內容之一?!肮V本身就具有法律監(jiān)督的性質,公訴權本身就是法律監(jiān)督權的一個組成部分,公訴機關本身就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沒有必要人為地把公訴權從法律監(jiān)督權中分離出來,設立兩個不同機關來分別行使統(tǒng)一的法律監(jiān)督權?!盵15]
“公訴制度誕生于刑事公訴制度,其理論基礎是犯罪行為首先是侵害了國家、為國家所禁止的行為,國家至少可以把刑罰作為最后手段來對付這種行為”[16],因此,各國檢察機關都擁有刑事公訴權。在刑事公訴制度中,檢察機關作為社會和國家公共利益代表人的角色而出現(xiàn)。然而,公訴制度并未停留在刑事訴訟之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開始認識到侵害社會和國家利益的行為并不僅限于刑事領域,還涉及民事、行政領域。畢竟犯罪行為規(guī)則只是一個特定社會共同體在特定歷史階段所形成的同質性、集體性、否定性行為規(guī)則,而且這個行為規(guī)則要由社會集體意識這個主觀訴求通過國家立法活動變?yōu)榭陀^的刑事法典。這個行為規(guī)則在演化過程中及其未上升為刑事客觀法之前,都僅以民事或行政違法行為的形式存在。因此,民事、行政違法行為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侵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雖然絕大多數(shù)民事、行政違法行為都有特定的侵害客體,而且被害人會主動提起民事、行政私訴,但由于民事、行政違法行為的復雜性,不排除在某些情況下,被害人主體不明確以及被害人由于主客觀原因而不能及時提起民事、行政私訴的情況出現(xiàn)。嚴格地講,國家作為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應當有限制地介入到特定的民事、行政訴訟之中。由此,公訴制度擴展到民事、行政訴訟中去是社會歷史的選擇。
在檢查公訴方面,俄羅斯《檢察機關法》及幾大訴訟法分別賦予了檢察長提起和參與特定的民事、行政訴訟和憲法訴訟的權力。由此看來,我國有學者認為公訴制度僅限于刑事訴訟的看法顯然有些片面。近年來,隨著我國檢察制度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開始從不同視角研究和構建我國民事、行政公訴制度。有學者把公訴的范疇擴充為:“從提起訴訟的主體來分類,如果是代表國家和公共利益的檢察機關提起訴訟,則視為公訴,如果是個人提起的訴訟就稱之為自訴或者私訴?!盵17]筆者基本贊同這種觀點,認為公訴就是公共利益代表機關以國家或社會的名義,依法向國家審判機關提起的,要求審判機關予以公斷和裁決的司法制度。公訴主要指刑事公訴制度,但也包括民事、行政公訴制度,憲法公訴制度甚至也應包括在其中。
筆者認為,民事公訴制度與刑事公訴制度有本質區(qū)別。在確立和構建民事公訴制度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屬于私法關系,其所涉及的利益一般屬于私益的大背景。當然在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我國,國有資產保護問題也屬于重大的公共利益,因此在制度設計時要嚴格限制檢察機關介入民事私益訴訟的條件、時間、程序及訴訟權利,切不可把民事公訴制度變成一些利益集團肆意踐踏民事訴訟制度的工具。在民事公訴制度的構建上,俄羅斯一改前蘇聯(lián)檢察長可以對任何案件、在任何時間介入民事訴訟的做法,對檢察長介入民事訴訟的范圍、方式等都作了一定限制,其既考慮到民事公益訴訟的性質,又充分考慮到弱勢群體在民事訴訟中的困難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行政公訴制度介于民事公訴制度和刑事公訴制度之間,它既體現(xiàn)一定的公益性,又體現(xiàn)一定的私益性,有時我們很難區(qū)分行政行為的公益和私益性質。抽象行政行為往往涉及不特定多個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的利益,這種情況下行政行為的性質更難把握。因此,在構建行政公訴制度時,應當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協(xié)調行政公訴制度與一般行政訴訟制度的關系?目前我國尚未把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訴訟的范疇,因此這一問題并不突出。然而,由于把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是我國加入WTO時的承諾,所以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訴訟只是時間問題。一旦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訴訟,則如何界定行政公訴與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提起的一般行政訴訟、協(xié)調二者的關系將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在設計行政公訴制度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一問題。二是檢察機關參與具體行政違法行為的司法審查與檢察機關對抽象行政行為的檢察監(jiān)督如何有機結合?俄羅斯既賦予檢察長提起、參與追究行政違法責任的訴訟的權力,又賦予檢察長對抽象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的權力,還賦予檢察長對具體案件適用或者應當適用的法律侵犯公民憲法權利和自由時向聯(lián)邦憲法法院提出控告的權力。這種機制值得我國借鑒。由檢察機關對抽象行政行為進行檢察監(jiān)督,便于發(fā)現(xiàn)那些侵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政違法行為,這為及時啟動行政公訴提供了便利;反過來,檢察機關在行政公訴中也會發(fā)現(xiàn)抽象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這為檢察機關及時啟動對抽象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提供了信息。因此,檢察機關對抽象行政行為的檢察監(jiān)督與其對具體行政行為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政公訴制度應當相互結合,共同實現(xiàn)對行政權力的有效制約。
注釋
①③劉向文:《談俄羅斯聯(lián)邦檢察制度的歷史發(fā)展》,《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8年第6期。②[美]杰克·戴維斯:《立法法與程序》,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66頁。④[13][英]M·J·C·維爾:《憲政與分權》,蘇力譯,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第327、314頁。⑤Rein Mullerson.Demorcratisation through the Supply-Demand Prism.Hum Rights Rev,2009,p531—567.⑥樊崇義:《簡論法律監(jiān)督與檢察改革》,《河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韓成軍:《公平審判權與民事訴訟檢察監(jiān)督》,《河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⑦周葉中主編《憲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頁。⑧目前,關于檢察權的性質,我國學者有行政權說、司法權說、兩種屬性說、法律監(jiān)督權說等觀點。(詳見鄧思清:《檢察權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3—46頁。)⑨在俄羅斯國內,一般認為,檢察監(jiān)督是聯(lián)邦國家檢察機關以俄羅斯聯(lián)邦的名義實施的,檢察俄羅斯聯(lián)邦憲法是否得到準確遵守,俄羅斯聯(lián)邦境內現(xiàn)行法律是否得到準確執(zhí)行的一種特殊活動。(參見[俄]維諾庫洛夫主編《檢察監(jiān)督》,劉向文譯,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第1頁。)⑩參見張智輝:《檢察權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第21頁;鄧思清:《檢察權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3—46頁;洪浩:《檢察權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32頁;馮景合:《檢察權及其獨立行使問題研究》,吉林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11][15]張智輝:《檢察權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第64—65、89頁。[12]鄧思清:《檢察權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3頁。[14]龍雙喜、馮仁強:《憲政視角下的中國檢察權——兼議法律監(jiān)督權與公訴權的關系》,《法學》2004年第11期。[16]皮藝軍:《犯罪學研究論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72頁。[17]參見田凱:《行政公訴論》,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石少俠:《檢察權要論》,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第206頁。
責任編輯:鄧林
D922.1
A
1003—0751(2011)02—0084—05
2011—01—19
2010年度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重點課題《檢察權配置問題研究》(GJ2010B05)、2010年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檢察權基礎理論研究》(102400420012)、鄭州大學“211工程”三期建設子項目招標課題《檢察權及其配置問題研究》(LC—B020)的階段性成果。
韓成軍,男,鄭州大學法學院博士生,河南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編審,河南省滎陽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助理(鄭州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