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盈
(福州大學 計財處,福建 福州 350108)
高校債務問題探析
周 盈
(福州大學 計財處,福建 福州 350108)
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高校的債務危機問題引起了各方的廣泛關注。在化解高校債務危機的行動中,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自身應共同努力,以促進高等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
債務危機;化解對策;高校
2007年3月,吉林大學發(fā)布校內通知稱,學校舉債高達30億元左右,入不敷出,特向師生征集解決學校財務困難的建議。這份“求助通知”使高校債務危機浮出水面。在吉林大學財務困境被報道之后,就有評論說:“其實全國的大學幾乎沒有一所不欠錢的,只不過吉大把事情公開了?!北疚臄M在客觀分析高校債務危機形成原因的基礎上,探討化解的對策。
高校經費來源主要靠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截至2010年底,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6.5%,在校生超30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1999至今,為應對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全國新建、改擴建大學生公寓及食堂近萬平方米。但另一方面,高校擴招后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沒有明顯增長,一些地方高校的生均撥款還在大幅度下降。這種情況下,銀行貸款成為了繼政府撥款、學雜費收入后的彌補高校資金缺口的主要途徑?!?007年中國教育藍皮書》披露,到2006年底,全國高校貸款規(guī)模在4500億元到5000億元。而當年全國政協(xié)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國高校貸款總額達2500億元。假設銀行貸款年利率按現(xiàn)行一年期基準利率6.56%計算,每年2500億元的貸款需支付利息也高達164億元左右,財務
成本十分巨大。[1]
高校債務危機的形成既有宏觀層面的原因,又有微觀層面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
客觀上,高校債務是國家高等教育擴張的產物。我國的高等教育為了實現(xiàn)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從1999年開始大規(guī)模擴大招生規(guī)模。1998年,我國高校招生規(guī)模為108萬;1999年,我國高校實際招生規(guī)模為159.68萬,比上年增長51.68萬,增幅為47.8%;到了2010年,我國高校招生規(guī)模達662萬,是1998年的6倍多。高校的大規(guī)模擴招盡管提高了國民素質,拉動了經濟增長,但也直接導致了高校教育資源的不足。許多高校為了達到基本的辦學條件,不得不大力改建、擴建或新建新的校舍。在政府財政投入嚴重不足的前提下,大部份高校只能依靠銀行貸款來解決。
另外,高校對其債務危機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具體體現(xiàn)在:第一,項目規(guī)劃不合理,論證不充分,有些高校校園基本建設規(guī)劃不合理,互相攀比情節(jié)嚴重,盲目以“大”為榮,大量重復建設,對項目存在的困難和市場變化估計不足,以至工程建設造價嚴重超預算;第二,資金使用效率低,對于大部分普通地方高校而言,財政撥款及學費收入只能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行,而基本建設資金則要靠自己解決,于是開始依賴銀行貸款,在資金運作上,高校短期貸款較多,長期貸款較少,通常采用借新債還舊債的形勢進行資金運轉,在資金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導致資源浪費,現(xiàn)金支付能力和資產變現(xiàn)能力不強,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第三,“賴賬”心理嚴重,由于高教事業(yè)的公益性和高校的非盈利性特征,決定了政府是最終的責任承擔者,學校不顧自身還貸能力和財務風險瘋狂貸款“圈地”,就是摸準了政府不會坐視不管,最終會通過各種途徑增加投入為學校買單,即使其沒有能力歸還銀行的巨額貸款,法院也不會支持查封學校,正像一名大學校長所言:“因為公辦學校是國家的?!?/p>
高校債務危機是我國高等教育擴大中的突出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嚴重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教育學專家、武漢大學教授肖昊直言:“如果不警惕并及時遏制高校負債運行的現(xiàn)狀和趨勢,其結果或者擾亂金融秩序,在相當程度上延緩我國教育財政制度的建設和國家公共財政制度的建設進程;或者使高校學費進一步提高或變相提高,加重公眾的負擔。”
(一)政府應做的努力
財政應切實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雖然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多,但其增長速度遠不及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張速度,生均撥款比例降低。政府應建立科學的投入增長和合理使用資金的機制,完善現(xiàn)行的高等教育投資體制;盡快摸清高校債務情況,積極協(xié)助高校完成校區(qū)土地置換,推進高校貸款置換;承擔部分還貸責任,如償還因擴大招生后改建、擴建或新建校舍而增加的投入,或者實行政府貼息;規(guī)范現(xiàn)行放貸行為,加強制度建設。另外,政府必須對高等院校產權做出清晰界定,改革高校治理結構。
(二)教育主管部門應做的努力
雖然高校是辦學主體,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對貸款規(guī)模和投資項目有自主權,但從產權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門應當以所有者的身份有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實施監(jiān)督的權力。教育主管部門應對貸款高?;I資活動過程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建立高校負債籌資規(guī)模和投資項目的審批制度,制定專門的高校貸款及其使用情況的報表,要求貸款高校每月或每季度向教育主管部門上報貸款規(guī)模和投資項目的進展情況,[2]以便教育主管部門及時對高校貸款及使用情況進行監(jiān)督,防止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另外,修訂完善高校會計制度,對高校貸款及其使用等會計核算進行規(guī)范,全面反映高校負債籌資及使用情況,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加強對高校負責人的教育、監(jiān)督、管理與審計力度,增強高校負責人的財務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探索高等教育事業(yè)投資模式,為政府盡快盡早解決高校貸款問題出謀劃策。
(三)學校應做的努力
多方面籌集化債資金。依法多渠道籌資是高校財務管理的重要任務。高校的財務工作除了傳統(tǒng)的依法理財外,還應積極增加收入來源,開拓融通渠道,解決高校事業(yè)發(fā)展中的資金難題;繼續(xù)爭取增加財政撥款,及時催收學生欠費,利用銀行貸款等傳統(tǒng)籌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進入,對于一些大型實驗儀器設備可效仿企業(yè)的融資租賃方式等。[3]通過多渠道籌資,切實分散和化解債務風險。
提高財務效率,節(jié)約辦學成本。主要措施可以有:實行科學預算,嘗試采用零基預算編制方法,建立預算安排論證制度、預算執(zhí)行評估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合理降低人員經費支出比例,加強對公用經費的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改變資金運作方式,在確保現(xiàn)金支付能力和資產變現(xiàn)能力的基礎上,合理安排銀行存貸資金,努力降低財務成本。
參照國外大學發(fā)展模式,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和各高校地方特色的發(fā)展模式,建立法制、民主、現(xiàn)代的大學管理制度和體系,逐步借鑒和推薦國外大學創(chuàng)立基金會形式以達到融資、籌資和用資目的。
樹立效益意識,科學合理地使用資金,優(yōu)化資源配置,進行全成本核算,發(fā)揮貸款各項資金的使用效益,建設節(jié)約型校園。
消除教育亂收費對高校造成的誤會和影響,爭取全社會對高校和大學生的理解和關心,通過社會力量加大對學生勤工幫困等財務援助計劃。
[1]吳善發(fā),王禮彬.高校貸款現(xiàn)狀及其科學融資分析[J].皖西學院學報,2007(2).
[2]周清明,劉善球.從高校負債談如何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籌措機制[J].教育財會研究,2011(2).
[3]程紅.高校債務危機起源與化解途徑[J].金融與經濟,2011(4).
G710
A
1673-1395(2011)08-0046-02
2011-06-12
周盈(1980—),女,福建惠安人,助理會計師,主要從事高校財會研究。
責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