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
論宗族觀念在當今農村的復興
蔡青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封建宗族觀念在農村地區(qū)滋生蔓延。封建宗族資源被重新啟用、封建宗法觀念凸現(xiàn)、封建宗族活動頻繁、封建宗族勢力漸成氣候。對這一社會問題,應從全局出發(fā)促其消解。
宗族觀念;宗族勢力;農村地區(qū)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是建立在封建宗法制的基礎上的。在封建制度下,統(tǒng)治者以政權和族權來操控整個社會,建立了等級森嚴的宗法社會。與之相應,宗族觀念亦代代相承,根深蒂固地沉淀于人們的頭腦之中。毛澤東曾指出:“這四種權力——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保?]如今,這種封建枷鎖在鄉(xiāng)村生活中又重新出現(xiàn)。
祠堂、族田和族譜是宗族的三大重要標志,亦是宗族觀念得以產生的三大資源。建國之后,在人民政府的明令禁止下,有組織的宗族活動已不復存在,宗族資源也多被廢棄不用,但近幾年來,在我國的鄉(xiāng)村特別是南方山區(qū),封建宗族資源又得到恢復和重視。
(一)重修祠堂
祠堂有三大功能:祭祖勝地、宗族聚會和執(zhí)法場所、宗族執(zhí)事機構。祠堂實為宗族的中心。近年來,不少鄉(xiāng)村農民經族中有威望的老人組織大修祠堂,有的祠堂甚至比舊祠堂還要莊嚴。
(二)重修族譜
族譜,又稱家譜、家乘、祖譜、宗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錄一個宗族的起源、演變過程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族譜是宗族觀念得以世代傳承的重要工具,它實際是一部宗族發(fā)展史,是向族眾灌輸宗族觀念、宗法思想的重要手段。為強化宗族觀念,防止異姓亂宗,現(xiàn)在農村中有不少地方興起重修族譜之風。
(三)重置族田
族田是宗族制度賴以存在的物質條件,可以說,族田不散,宗族長存。族田作為宗族觀念的經濟基礎,20世紀50年代以后已在我國逐漸消失。但現(xiàn)在,在南方的某些村落,有些宗族又重置族田。學者麻國慶1997年曾對閩北某村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此村在1992年重新分配土地時,特意拿出4畝作為族田,每年的祭祖費用相當一部分要出自族田,族田由族人輪流經營?!保?]
祠堂、族譜、族田等標志性宗族資源地位的恢復和功能的重啟,反映了宗族觀念在農村的復活,應引起各界的深思和警惕。
宗法觀念是宗法制度的精神化、思想化,它伴隨著宗法制度的產生而產生,又因這一制度的鞏固而發(fā)展。其內容十分廣泛,重點是忠、孝等倫理觀念,此外還講求尊卑有別、重男輕女、兄友弟恭、長幼有序以及婦道、貞節(jié)、仁義、恭敬、寬恕、順從等,這些構成封建宗法觀念的完整體系,同時亦是宗族觀念的核心內容。
(一)對生育觀的影響
大多數(shù)農民的生育觀是將生育目標鎖定為多育和育男丁。筆者于2011年初對山東省陵縣小劉莊進行了一項調查:當問到您認為一對夫婦生育幾個小孩最好時,答1個的占0.7%,答2個的占50%,答3個的占40%,3個以上的占9.3%;當問到其中有幾個男孩好時,答1個的占3.8%,答2個的占90%,答3個的占6%,答3個以上的的占0.2%。也就是說,99.3%以上的農民至少要2個孩子,93.8%要1-2個男孩。
在以手工勞作為主的農村,人多意味著財富的增加和積累,因此在宗族觀念中,宗族成員應將家族人口的興旺和血脈延續(xù)作為個體價值目標實現(xiàn)的標志,這就注定了深受宗法觀念影響的個體必將多育和育男丁作為生育目標。在山東的一些鄉(xiāng)村中,未育有男孩的家庭一般在村中或宗族大家庭中處于弱勢地位,在遇有家產糾紛、墳地、宅基地等一系列問題時,或多或少會受他人甚至族眾的壓制。因此,為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和在族中的地位,不少農村家庭不惜用外逃躲避、欺騙、抵抗等手段來抵制計劃生育政策。
(二)對民主觀的影響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現(xiàn)今,很多農民仍未擺脫宗法制度下的等級觀念,缺乏參與意識和平等觀念,無法適應和面對自身從臣民向公民的角色轉變。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家族和宗族頭人的心理依賴和盲從,在具體事務上毫無主見,不發(fā)表達個人意見和觀點,在宗族領袖的權威之下,習慣性地接受族內頭人的發(fā)號施令,處于一種個體人格和意見的缺失狀態(tài),有困難時傾向求助于宗族內部力量解決。與之相對,族內長者則以精神領袖和統(tǒng)治者、駕馭者自居,未顧及其他成員的意見和權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總之,在宗法思想的影響下,不少民眾表現(xiàn)出對平等的輕忽、對民主的淡漠和對權威的崇拜。
據(jù)對華中華南幾省進行的聯(lián)合調查,我國不少農村地區(qū),尤其是邊遠山區(qū),封建宗族活動頻繁[3]。這些宗族活動主要包括:合祖祭墳、制族法、認鄉(xiāng)親、清輩分、爭墳山、組織節(jié)慶娛樂、宗族復仇等,宗族活動產生了種種不良影響。
(一)祭祖
這項活動雖可起到聯(lián)絡感情、教育后代的作用,但與此相關的是宗族勢力對族人喪葬事宜的干預,喪葬活動必須符合宗族成規(guī)。宗族勢力對喪葬活動的干預是釀成破壞性宗族活動的主要原因。
(二)組織節(jié)慶娛樂
這項活動雖滿足了農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但這些活動既體現(xiàn)出娛樂性,又體現(xiàn)出宗法性,比如戲劇是農民喜愛的娛樂形式,而現(xiàn)今農村中的戲劇主題主要是表現(xiàn)農民在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尊祖敬宗等宗族倫理上的價值觀念,宣揚各宗族的悠久歷史和祖先中的杰出人物,以此控制和支配族人精神意識。
(三)制族法
在已逐漸形成趨于實體化的宗族組織的農村中,已經出現(xiàn)了對族人進行控制、管理與支配的相當完整的族規(guī)體系,即使有些族規(guī)是與社會主義法律相符的,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它已經成為與國家的行政與司法權力相平行的私人性質的權利。
隨著封建宗族資源的恢復、封建宗族活動的頻繁發(fā)生、封建宗法觀念的重新凸現(xiàn),封建宗族勢力也日漸強大起來,在農村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一)影響村政
近年來,在基層村委會選舉中,宗族勢力對民主選舉的影響不容小覷。一些宗族頭人利用傳統(tǒng)權威和本族勢力,采用看似民主的合法手段取得干部席位,致使某些地方的村政權力長期被大戶姓氏所占據(jù),這嚴重背離了黨和國家制定的德才兼?zhèn)涞母刹窟x拔制度。許多宗族勢力深厚的村落,基層村政組織無論在選舉過程上還是在結果呈現(xiàn)上都具有濃郁的宗法性和血親性。
村內發(fā)生糾紛時,合法取得席位的宗族勢力代表自然無法做到公正公允,他們處處偏袒族人,予族人以私利,而對其他民眾來講,基層村政組織就失去了其應有的保護和行使民主權利的職能。
(二)威脅治安
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宗族械斗。隨宗族勢力的強大和宗族社群的壯大,在某些南方省份,宗族械斗和宗族復仇態(tài)勢呈上升趨勢。一旦出現(xiàn)祖墳、房產、地界、水利等關乎村民根本利益的糾紛時,村民往往不訴諸法律而是求助宗族勢力。此時,作為族民傳統(tǒng)保護傘的宗族社群多會團結一致對外,嚴重時就會引起宗族械斗,甚至發(fā)生人員傷亡。1988年,岳陽市發(fā)生宗族械斗600多起,占農村糾紛的58%,造成人員傷亡500多人,直接經濟損失400萬元以上。其二,以族抗法。有些大戶族人視族規(guī)和族長的命令為法律,在族規(guī)和國法發(fā)生沖突時,在宗族私利和國家集體利益發(fā)生抵觸時,他們不惜以族抗法。
我國社會的基礎結構在農村,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也在農村。農業(yè)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的經濟發(fā)展與社會和諧,不僅關系到農村的繁榮與穩(wěn)定,更是關系國計民生、國家興旺的大事。當然,我們不得不提的是,宗族觀念還具有經濟協(xié)作、精神依托等有益作用,但這并不影響宗族觀念的陳舊性和封建性,我們應從全局出發(fā),促其消解,高度重視、妥善處理農村宗族觀念日漸凸顯和宗族勢力復萌這一社會問題。
毋庸置疑,只有擁有文明和諧、管理民主、經濟繁榮的經濟政治環(huán)境和鄉(xiāng)鄰和睦、民風淳樸、素質高尚的人文環(huán)境,才能抵御宗族觀念的沖擊;只有實現(xiàn)農業(yè)現(xiàn)代化,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宗族觀念才會徹底銷聲匿跡。只有建立穩(wěn)定的和諧民主的農村政治環(huán)境,建立在封建宗法基礎上的宗族社群才會消弱。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我們應切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形成農業(yè)產業(yè)化組織化新格局。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麻國慶.家與中國社會結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C912.82
A
1673-1999(2011)24-0063-02
蔡青(1977-),女,山東德州人,德州學院(山東德州 253023)社科部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201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