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慶鳳暉與《桐華閣詩集》

      2011-08-15 00:47:36汪最中
      巢湖學院學報 2011年1期
      關鍵詞:詩集家族文化

      汪最中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慶鳳暉與《桐華閣詩集》

      汪最中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清代皖籍才女慶鳳暉,出生于一個擁有“數世科名,門第清華”的文化望族,自幼飽讀詩書,頗負才名。其著作《桐華閣詩集》題材多樣,內容涉獵廣泛,又因歷經晚清國族滄桑、身世浮沉的巨大變故,詩歌風格清剛豪邁,情調沉郁悲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個人印記。通過對慶氏家族的考察和鳳暉作品的解讀,有助于我們了解處在歷史大變動時期這個家族的文化底蘊及作家本人的內在心靈。

      慶鳳暉;閨閣詩人;桐華閣詩集;文化望族

      慶鳳暉,生于咸豐四年(1854),卒年不詳,字筠仙,號環(huán)峰女史,安徽含山人。自幼飽讀詩書,早負才名,爾后經歷坎坷,著有《桐華閣詩集》三卷,《詩余》一卷。母親張茝馨及姐姐慶鳳亭同擅詩詞,皆是清代著名閨閣才媛,父慶錫綸亦有詩作傳世,可謂“一門風雅傳佳話,彩筆同庚絕妙辭”。[1]慶鳳暉出生于一個擁有“數世科名,門第清華”的名門望族,其家族一直注重詩書傳家、科舉登第的傳統(tǒng),簪纓之盛,綿延清代道光、咸豐、同治以至于整個晚清時期。對其家族和作品,學界還鮮有文章進行專門論述,本文擬就系統(tǒng)研究《桐華閣詩集》并對其家族作一簡單勾勒,以期了解這個家族的文化底蘊以及作家本人的詩歌藝術和內在心靈。

      1 慶鳳暉家族述略

      含山慶鳳暉家族為商湯七大夫之首慶輔的后裔,元代元統(tǒng)年間由婺源遷至繁陽秋浦鎮(zhèn)后又遷至和州(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始祖慶福三遷于安徽含山,遂世代卜居于含城西門大街。[2]由是子孫繁衍生息,族中子弟潛心讀書、以儒為業(yè),銳意科舉登第,家族逐漸發(fā)展壯大,至清代道咸年間逐漸成為當地卓有佳聲的文化望族。族中以科名貴、以才名顯,或以文章著者代不乏人,可考者如慶之凎、慶之金、慶之源、慶錫綸、慶錫榮、慶錫蕃、慶錫庚、慶振甲、慶佩蕓、慶鳳亭、慶鳳暉等,無論道德和學問,抑或文化和文學上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茲列述其主要人物如下:

      慶之源(1796—1842),原名首倫,字導硯,號愚泉,廩膳生。在家鄉(xiāng)授徒為業(yè),立品端方,尤以孝行純篤聞之鄉(xiāng)里,道光二十八年(1848)禮部提請旌表孝子,奉旨建坊崇祀忠孝節(jié)義祠,贈奉直大夫,著有《警心篇》、《雪鴻半爪詩草》及《血性吟》一卷。

      慶之金,之源弟,字式如,咸豐元年(1851)辛亥恩科舉人,歷官直隸柏鄉(xiāng)縣知縣、正定縣知縣、直隸州知州、蔚州知州等,著有《海棠詞》及《壯游集詩草》,另主纂《蔚州志》及《正定縣志》。

      慶錫綸( 1821—?),慶之源長子,字子鍵,咸豐二年(1852)壬子恩科進士(2甲74名),工部主事郎中,記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后官山西雁平兵備道布政司,僅一載而伇,史載“官虞部,以能稱”,[3]著有《茗香書屋詩草》二卷。

      張茝馨,錫綸妻,安徽含山人。早擅才名,富有文藻,最長于詩,所作雄厚精粹,“嘗論詩之為道,宜遠規(guī)風雅,僅寢饋于唐、宋以來諸名作,然后潤之以山川之氣,乃能超然為一作家。”[4]著有《剪紅閣詩草》初集、二集各一卷。

      慶錫榮(1828—?),之源次子,原名首恒,號子柔,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進士(2甲60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散官授編修,升湖廣道御史,同治九年(1870)與光緒元年(1875)兩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副主考)。

      慶佩蕓(1842—1865),之金女,隨父官直隸柏鄉(xiāng),卒于署中,“工于詩詞,所作皆平和莊正之音,無抑郁牢騷之氣”,[4]著有《蕓香閣詩草》一卷。

      慶鳳亭,錫綸長女,字湘筠,江西上饒盧雁洲室,可惜“身世多乖,于歸后,不一年,遂賦《柏舟》。自是上侍翁姑,下撫嗣子,經營家政,終歲勤劬?!盵4]早寡,年86卒,著有《味雪樓詩集》一卷,所作詩皆有溫柔敦厚之旨。

      慶錫蕃(原名慶聯壁),錫綸族弟,同治四年(1864),甲子科并補行戊午科江南鄉(xiāng)試舉人,任咸安官教習。

      慶振甲(1823—?),錫綸族侄,甲子科并補行戊午科江南鄉(xiāng)試舉人舉人,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試金榜,三甲第76名賜同進士,廣西博白縣知縣。

      慶錫庚,錫綸堂弟,同治十二年(1873)星子縣知縣,有書札、詩稿存世。

      ……

      綜合《清代硃卷集成》中慶錫榮科甲履歷及《光緒和州志》、蔣元卿《皖人書錄》、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等資料作不完全統(tǒng)計,自十世祖慶永潮時起,僅慶鳳暉這一族支獲取科名、“五貢”及有著述者就多達三十幾人,按照吳江薛鳳昌《吳江葉氏詩錄序》中提出的“一世其官,二世其科,三世其學”三個標準來衡量的話,可說是一個典型的文化望族。一般說來,科名、門風、恩蔭和婚姻是制約大族興衰的主要因素,具體到含山慶家,則有兩個鮮明特點:首先就是極其極重科名。與政治豪門和經濟大族不同,舉業(yè)的成敗往往決定著文化家族的盛衰,故借助科名而保持長盛不衰是慶氏家族的首要選擇。含山慶氏家族之所以興盛乃得益于其子弟累世參加科考且斬獲頗豐,即使時至國運衰微、科舉興廢爭論不休的清末,錫綸長孫慶唐廷仍二十年孜孜不倦“攻苦蕓窗“,以期科舉入第,結果雖是“于癸卯(1903年)春赴院試未售,旋赴秋闈亦未售”(《哭唐廷大侄步虞廷侄原韻》作者自注),但希望借助功名而重振家聲的意圖則十分明顯;其次就是十分注重薪火相傳的文化家風和學問精神,也即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所述及家族文化的核心內容在于優(yōu)美之門風與因襲之學業(yè)。至于因襲之學業(yè),一例證之:鳳暉與鳳亭自小即“少承母教”,“克踵家學”,[4]詩作近饋唐宋,遠規(guī)風雅,注重經世致用,皆有著鮮明的家族特色。而于門風一途,甚至于比勛貴之跡更關乎家族命運,故大族尤其注重。鳳暉祖父慶之源以立品端方而享譽鄉(xiāng)里,當時人對他的稱贊集中在兩方面:一曰“至孝”,一曰“至誠”。其主要事例有二:一是“生平言行盹盹然,無不本于性情之厚。”[5]據清桐城派著名作家方宗誠(1818—1888)記載:

      “生有至情,事祖母、父母終其身,極孺慕之誠?!g而推之以待伯叔兄弟、諸子、族姻鄉(xiāng)黨、師友故舊以及鰥寡孤獨之人,無不致愛致力,睦婣任恤,不使稍有余憾于心?!盵5]

      事例之二是:

      “母卒,孝子慟不欲生,父戒之,乃進飲食。及父卒,晝夜哀號,……慟甚不能食,凡十五日而卒。 ”[5]

      晚清書法名家楊峴 (1819─1896)《慶孝子傳》也詳細記錄其生平行狀,并贊其“和厚之氣,盎于一門,暨于一鄉(xiāng)。”[6]此種優(yōu)美門風在慶氏家族中幾個女性身上也很明顯,如張茝馨、慶鳳亭、慶鳳暉、鮑雅榮等無不以積德樹學、苦節(jié)心志著稱。以現在的標準衡量,古代孝節(jié)觀或許有待商榷,但在當時自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家族堅韌特性的外在表現,俗語云:慷慨赴死易,從容守節(jié)難,即說明了這個道理。先輩中以孝行、節(jié)義或立品端方著稱,不僅有助于為后世子孫樹立榜樣,把逆境中遭受的痛苦化為積極因素,更易于通過對自身高潔忠貞的肯定而內聚為家族一種積極充盈的活力,從而在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歷史板蕩中繼續(xù)生存發(fā)展。

      在晚清時局動蕩、文化碰撞激烈的形勢下,傳統(tǒng)儒家道德觀念和人生理想等核心價值理念仍然能一脈相傳,維系社會正常運轉,不能不說與這些文化世家有一定關聯。陳寅恪在研究中古史時云:“地方之大族盛門乃為學術文化之所寄托”,“學術文化與大族盛門不可分離也”,[7]又說明了學術文化與大族的關系。尤其是像慶家這樣的文化望族,學術和門風通過家學相傳,數世能文,先后輝映,始終保持著家族的文化特色。加之他們代非一代,人非一人,連接了幾代重要學人和文學家,與時代的學術文化思潮和文學藝術思潮緊密關聯,對當地乃至國族學術文化的提升和促進更為明顯。

      2 《桐華閣詩集》題材內容與情感內蘊

      《桐華閣詩集》詩分三卷,存詩約280余首,詞集一卷,約40余首,時間跨度大致涵蓋1860到1903之后大約四十年時間,[8]幾乎涵蓋整個劇變的晚清時期?!锻┤A閣詩集》舉凡山水、題畫、詠物、題壁、和友、思親、詠古和時事等題材和內容都有涉獵,觸及的生活面、題材面很廣泛,因此整部詩集既是一部家族興衰史,也是一部閨閣才媛的個人心靈史,又是一部微觀社會史。

      2.1 外在生活的述寫。囿于性別和傳統(tǒng)所限,古代女性詩人活動范圍大多在閨閣和庭院,交往范圍多是家族親友,題材吟詠內容也多為小庭深院、日常起居、吟風弄月和傷春傷別等。即使晚明時代開始,部分士紳婦女開始隨著游宦的腳步伸向小園香徑之外,題材內容有所拓展,但就空間而言,閨閣日常生活和個人生活的瑣碎經驗仍然占據《桐華閣詩集》的大部分。特定的時空條件使得此類詩歌相對缺少深廣的社會內容和跌宕起伏的情感,但其可貴之處是,在看似瑣屑的閑吟酬唱中實蘊含生命的恒長意義,涵泳其中的是中國文化敦友睦親的厚意和悠久而深長的日常情味。如組詩《消夏詞》(卷三):

      蕉窗風弄雨絲絲,點點流螢拂戶遲。一枕新涼眠不得,起開硯匣理殘詩。(其三)

      蘭湯浴罷葛衣涼,一榻槐風午夢長。卻怪蟬聲驚睡起,碧紗窗外已斜陽。(其四)

      一共六首詩很具典型性,均是小庭深院、日常起居、吟風弄月等傳統(tǒng)閨閣生活的敘述,在幽閉的空間內作無盡聯想和性靈書寫,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一個文化家族女性慵懶而愜意的生活圖景。也正是在這種“看花春對酒,剪燭夜談詩”(卷二 《戊寅暮春大姐自邗江以詩見寄依韻》)溫馨環(huán)境中,鳳暉能以悠游的心態(tài)讀史、聯詩、交友、游樂,而“卷起湘簾看斷虹”、“自添爐火自煎茶”、“輕搖團扇讀離騷”,(卷一《消夏雜詠》)于孝親之余,積極吸收傳統(tǒng)文化,且以豐富的文化修養(yǎng)教化后代,家族文化之鏈由此得到繼承發(fā)展。即使在奔勞遷播的中晚年,亦是“五湖煙水三江月,一葉蓬窗數卷書”,手不釋卷,日與書籍為伍,于動蕩的時代中保持淡泊的心境和堅韌的人生態(tài)度。安徽績溪胡不歸(1906-1957)述及這些名媛時云:“誰言深閨手針線,什篇賦就還縫衣”。[2]閨閣生活不僅僅是詩意和安逸,也有瑣屑的辛苦勞作,但恰恰在這些貌似瑣屑重復的題材中包含著可貴的生命熱情和人文情懷。

      鳳暉常年隨侍父母宦游燕、晉,漫游北中國,足跡所至,紀之以詩。因此以空間而論,她的詩又能越出閨閣之外,伸向廣闊的社會,把游歷所見的山川原野、冬景夏至納入筆下。如《盧溝橋》、《發(fā)代郡感賦》、《宣華道中》、《代州道中》、《抵太原》、《井徑道中》、《曉度白石嶺》等詩,以南國女子細膩的筆法,書寫出別樣的北國風情、旅途風景。試舉《曉渡滹沱河》(卷三)為例:

      水激石相逐,驚濤響若雷。地形緣浪盡,河勢挾山來。

      絕塞悲笳起,三關宿霧開。臨流長太息,愧乏濟川才。

      以雄渾的筆法把滹沱河(今山西境內)險要地勢、壯美風光及邊地的悲涼氣氛完美結合,尾聯一句“臨流長太息,愧乏濟川才”蒼勁有力,又表現出一種踏出閨閣的壯志逸情。古代女性詩人題材吟詠內容多是日常生活的敘寫,但在筠仙夫人無事不可寫、無題不能詠的勤奮創(chuàng)作下,整部《桐華閣詩集》便跳脫了一般古代女性詩人書畫閨閣兒女情的框架,在題材和空間上顯得異常豐富,自有某種補白的意義。

      2.2 內在情感的抒發(fā)。以個人情思而言,親情、愛情、友情一般是女性詩人抒發(fā)的中心。首談家族親情,此也是作者一生書寫的重點。慶鳳亭子盧震鰲為其姨母詩集所作序云:

      “姨母慶夫人筠仙,通華望族,清綺門楣……,年及笄,歸于胡。豪華違清養(yǎng)之懷,澹泊明孤芳之志……,可惜天生織女隔牽牛河渚而情傷。文章欲落彩虹,才奇乃爾,女宮亦臨磨蝎,命薄何如。與吾舅起雁行折翼之悲,與吾母生落花飛,因之羨生人何樂,屬意于詩。”[1]

      從盧序中可以看出,出身名門、長在深閨的慶鳳暉,少女時代較為幸福安逸,但此后的人生經歷卻較為坎坷,常年隨父母宦游燕、京、晉、遷播不定,期間家庭接二連三遭受變故。先是其弟慶善亭于光緒十七年(1891)去世,繼之父親慶錫綸官山西兵備道,未及半載棄養(yǎng),母親又于1894年左右去世,短短三四年間即失去幾個至親,而姐慶鳳亭出嫁后不一年即早寡,也過著“獨對孤燈轉愁寂”(慶鳳亭《寒夜吟》)的生活。與母親扶柩南歸途中顛沛流離,備極艱苦,《甲午秋夜述懷》長詩即集中抒發(fā)了這種“唧唧虛堂蟋蟀鳴”的慘淡境況。歸鄉(xiāng)后,鳳暉與弟媳鮑雅容女士共同經營,苦心養(yǎng)育兩侄子慶唐廷和慶虞廷,以期重振家聲,可惜大侄慶唐廷于1903年因病為庸醫(yī)所誤又辭世,鳳暉以極其沉痛的筆調悼之:“攻苦蕓窗二十年,黃粱一夢了塵緣。才高只道香能紹,德厚何期命不延。”(卷三《哭唐廷大侄步虞廷侄原韻》)如此等等在亂離中的漂泊之苦及失去親人所受心靈創(chuàng)傷,使鳳暉以不斷回憶的方式重回往昔生活,表達思念親人、向往故園卻無奈寂寞的心情;次是婚姻愛情,筆者所見資料均只是簡單說“年及笄,歸于胡”,其后便語焉不詳。不過從上述引文“可惜天生織女隔牽牛河渚而情傷”再結合《桐華閣詩集》中許多詩句,可推測出丈夫胡某在遼西服兵役,夫妻二人一直處于分離狀態(tài)。[9]此種婚姻不能說不幸,但長期分離而造就的孤寂心境想必是苦澀的,“羞簪短鬢慵看鏡,笑嚼寒香獨舉杯”(卷三《秋菊》),“金井梧桐啼絡緯,停梭無語背燈紅”(卷三《閨思》)等詩無不傾訴了鳳暉對遠在異鄉(xiāng)的丈夫的思念,也抒發(fā)了歲月無情、時光流逝的感嘆,這種無時不來、又無計消除的閨思、閨怨、閨愁及由此而引發(fā)的孤獨感在后期愈發(fā)濃重;至于友情,處于晚清時期的鳳暉交往頗為廣泛,尤其與蔡澤苕 (字伯穎,清道咸年間江西九江人,著有《冰湖玉鑒軒詩草》、《小黛軒詩詩》、《國朝閨閣詩鈔續(xù)編》)相交甚厚,多酬唱之作,抒發(fā)重點為同時代多數才女共有的一種才名焦慮意識,限于篇幅,不作詳述。

      難能可貴的是,除親情、愛情、友情之外,面對山河破碎,國族淪亡的動蕩時局,鳳暉不僅有“寓形天地間,愧生閨閣里”(《曉度白石嶺》)的嘆息,更有“他年得遂封侯愿,胡塵掃蕩歌堯天”(卷二《題乘風破浪圖》)的“女人亦英雄”觀念,遠遠突破古代女性“內言不出于閫”(《禮記·曲禮》)的傳統(tǒng),且多出位之思,表達對時局的憂思和政治上的見解,書寫亂離,關懷政治。

      莫使商飚發(fā),狂瀾挽已遲。沙蟲歸浩劫,風鶴警愁思。

      閱世身如寄,憂時鬢欲絲。甲兵何日洗,誤國咎誰辭? (卷二《甲午九日初度感賦》)

      此詩感于“法夷構釁”[1]而作,時正值家庭不幸,但鳳暉面對外族入侵國族的不堪,情感不再是傳統(tǒng)女性的無奈哀怨,而是悲憤激昂,批判的矛頭直指誤國無能的統(tǒng)治階層。其雖不比秋瑾,但也反映了一種新的變化,即在此天地大碰撞的劇變時代,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長歌當哭、文化反思等等就不僅僅局限于男性的專利,女性開始把筆觸伸向廣闊的社會,以言說涉入國是,表達其歷史情懷和政治見解。

      3 結語

      明清兩代,安徽才媛及世家大族雖不及江浙,然正有賴于慶氏這樣的文化家族,尊道德而重文章,學術和門風通過家學相傳,從而有效地促進了江淮各地的學術和文化發(fā)展。生長于書香門第的鳳暉,少承母教,克踵家學,“于枕經葄史之暇,習染翰擩墨之勤”[1](卷首序三)自小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又因其獨特的人生經歷,隨父宦游晉、京、河北等地,故詩作深得江山之助,兼北地質樸和南國柔婉。加上身歷動蕩的晚清時局,學術風氣和文化取向出現了新變,故《桐華閣詩集》從內容到風格都透露出某種時代變化:即女性文學在風格上從傳統(tǒng)的含蓄深婉開始邁向清剛豪邁,內容方面從深邃的寄托和閨閣的繾綣邁向明快的慨嘆和抗爭的亮音。[10]

      [1](清)慶鳳暉.桐華閣詩集(卷三)·題珠聯璧合詩集[M].民國2年鉛印本。注:以下文中所引慶鳳暉詩句皆出自該版本,不另注釋。

      [2]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卷28·慶錫榮科甲履歷)[M].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1992.

      [3]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4]光鐵夫編.安徽名媛詩詞征略[M].合肥:黃山書社,1986.

      [5](清)方宗誠.柏堂集續(xù)編(卷16·慶孝子墓表)[M].光緒7年刻本.

      [6]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xù)編(第159冊);楊峴.遲鴻軒文存·慶孝子傳[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7]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8]慶鳳暉.哭唐廷大侄步虞廷侄原韻.詩中有一段小字注釋,“侄(慶唐廷)于癸卯春赴院試未售”,結合詩集可知“癸卯”為1903年,此時慶鳳暉尚健在。

      [9]關于閨思的詩句多集中在第三卷,如詩句“十載遼陽別思深”(《秋戍》)、“不知征戍客,可有夢還家”(《秋夢》)、“幾度遼西忽驚起,黃鶯何事苦憎嫌?!保ā堕|夢》)、“十年征戍書難達,千秋家山夢未通。金井梧桐啼絡緯,停梭無語背燈紅”(《閨思》),他如《秋砧》《秋蟬》《秋怨》篇等皆可推斷處丈夫在遼西服役。

      [10]黃嫣梨.清代四大女詞人—轉型中的清代知識女性[M].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

      QING FENG HUI AND"TUNG WAH HOUSE COLLECTION OF POEMS"

      WANG Zui-zhong
      (Chaohu College, Chaohu Anhui 238000)

      Qing Dynasty Qing Fenghui nationality in Anhui talented woman,have born in a “world number Fatalism,Family status Luxury and clean”culture distinguished family, her childhood Steeped in poetry and literature is quite negative Talented reputation. The book"Tung Wah House Collection of Poems" various topics,versatile content,and because of the late Qing nation vicissitudes of lif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changes in his life experience,just clear the heroic poetry style,mood gloomy desolation,With a distinctive character and personal imprint.Ching's family through the study and interpretation of works of Feng Hui,helps us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major changes in the family during the culture and the author's own inner soul.

      Qing Fenghui; Boudoir poet; Tung Wah House Collection of Poems; Culture Family

      K248;I206.2

      :A

      :1672-2868(2011)01-0102-05

      責任編輯:陳 鳳

      2010-11-24

      汪最中(1971-),男,安徽宿松人。巢湖學院歷史旅游文化系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明清詩文。

      猜你喜歡
      詩集家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21年11期)2021-06-25 07:00:00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20年17期)2020-10-21 05:54:52
      HK家族崛起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19年7期)2019-05-05 08:41:56
      《小偷家族》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8
      誰遠誰近?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柘城县| 庐江县| 湖南省| 申扎县| 翁源县| 阳城县| 云林县| 梅州市| 芜湖市| 沁水县| 东港市| 阜平县| 高台县| 内黄县| 金秀| 信阳市| 沁阳市| 开鲁县| 留坝县| 九江市| 通辽市| 越西县| 闸北区| 潼关县| 肥城市| 鄂尔多斯市| 加查县| 东港市| 清水县| 白城市| 长沙市| 四平市| 汝南县| 榆树市| 南丰县| 柞水县| 化德县| 长垣县| 台中县| 阿巴嘎旗|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