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利,劉麗萍
(牡丹江公路橋梁建設(shè)有限責任公司)
(1)模板高度
因墩身較高,綜合考慮了節(jié)段施工時間、機具長度及鋼筋配料和減少混凝土施工縫的數(shù)量的目的,共加工3層模板,每層2 m,總共6 m。施工時,每次澆注2節(jié)模板的高度,即每次翻2層模板,澆筑4 m高的混凝土。
(2)模板構(gòu)造
薄壁空心墩身采用內(nèi)外兩套模板,外模采用整體鋼模板,內(nèi)模采用定型鋼模板。由于墩身高,模板倒用次數(shù)多,鋼外模面板使用6 mm厚鋼板制作,模板設(shè)有[16槽鋼豎肋及[12槽鋼后架,豎肋和后架皆組焊而成,后架為施工提供較為寬闊的操作平臺,同時多層后架通過螺栓連接后組成空間桁架,保證了翻模模板的空間剛度,能有效的減少模板對拉桿的使用,提高墩身混凝土的外觀質(zhì)量。
(3)模板翻升
翻模施工時,落模后需要將模板向外滑出再起吊,在每塊模板后架底橫桿上設(shè)有簡易滾輪滑軌,滑出后再利用塔吊向上翻升。
翻模時,保留最頂上一層模板,作為翻升下層模板的持力部分,然后,把最下二層模板拆開并滑出,利用塔機將模板吊起,并放置于頂層模板相應平面位置上,將模板與周圍模板聯(lián)接。重復以上操作至墩身澆筑完成。
(4)墩身空心頂部模板
主墩頂部3 m范圍為實心段。在進行該實心段混凝土施工時,考慮在墩身內(nèi)部預埋鋼板,焊上牛腿,鋪上工子鋼、方木和竹膠板作為支架,然后綁扎鋼筋,澆筑混凝土。支架放在墩身內(nèi)不再取出。
(5)模板的脫模劑
為了保證混凝土的外觀質(zhì)量模板的脫模劑采用無色長效專用脫模劑。
翻模施工所使用的成套模具是由手動葫蘆、塔式起重機、內(nèi)外工作平臺和兩層大塊組合鋼模板組成。在施工時,第一層模板設(shè)置在墩身基頂部位,第二層模板設(shè)置于第一層模板上。待第一節(jié)段的混凝土強度達到設(shè)計標準的要求之后,將最頂上一層模板作為翻升下層模板的持力部分保留下來,把最下二層模板拆開并滑出,然后對其進行打磨并刷涂脫模劑,調(diào)整結(jié)束后,利用塔式起重機將其翻升置于頂層模板相應平面位置上,將其與周圍模板聯(lián)接在一起,按照此方法循環(huán)形成鋼筋綁扎焊接、拆模、翻升、立模、澆筑混凝土、測量定位的不間斷作業(yè),直至達到設(shè)計要求的高度位置,同時,在每次施工時,要注意對墩身部位的施工標高進行調(diào)節(jié)。
(1)測量放線
橋墩的施工應該在對墩基的檢測合格后進行,在施工前要進行測量放線,對平面位置、標高、樁基中線等是否符合設(shè)計要求進行復核。同時,還要根據(jù)設(shè)計圖紙,放出內(nèi)外模邊線和空心薄壁墩中心點,并用水準儀對立模底面四周的標高進行測量,如果四周的模板沒有處于同一水平面,則應通過砂漿將立模底面的標高進行調(diào)整,直到位于同一高程為止。
(2)模板安裝
在安裝模板之前,首先要利用砂輪對其表面的銹跡進行打磨,并注意處理面板上的縫隙。對于模板上的凸起部分,應該先小錘輕輕敲打到基本平整的狀態(tài),在用砂輪進行磨平。模板間的接縫可以通過雙面膠粘貼于模板的搭接面,再擰緊模板的連接螺栓,確保模板接縫部位的密實度。在刷涂脫模劑的時候,要注意均勻,避免對鋼筋或混凝土施工縫造成污染。在對模板進行安裝的過程中,要注意采用自上而下的順序,上下應該緊貼,確保寬度一致。
(3)線性控制
受墩高的限制,墩身的施工不可能一次完成,這樣就需要進行多次分段澆筑,對于線性的控制也由此成為了施工中的重要換屆。主要的控制測量措施包括:垂直度測量、高程測量和中心定位測量。①垂直度測量:對于垂直度的測量主要依靠全站儀進行,在測量過程中,首先要利用全站儀對橋墩的四角進行定位,然后再確定四邊的位置,在通過激光鉛直儀校核后,根據(jù)測量結(jié)果設(shè)置模板。②高程測量:每次翻模后,都要用水準儀進行一次高程測量,并保證誤差符合有關(guān)標準的要求,尤其是在封頂時更要確保測量質(zhì)量,否則就會對蓋梁的施工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③中心定位測量:首先通過全站儀進行中心定位,并設(shè)置好橫、縱護樁,然后進行模板和鋼筋的安裝,在進行混凝土的澆筑前要注意再進行一次復核。
[1] 賈麗霞.空心薄壁墩滑模施工技術(shù)[J].山西建筑,2010,(28):128-130.
[2] 王小麗.某高速公路大橋薄壁墩工程的施工[J].山西建筑,2010,(28):310-311.
[3] 周菊芳,陳國權(quán),莊步春.峒河特大橋空心薄壁墩裂縫成因分析及施工控制[J].沙棘教育縱橫,2010,(10):240-241.
[4] 鄧自紅.空心薄壁墩施工技術(shù)初探[J].山西建筑,2010,(14):131-132.
[5] 梁瑞芹.橋梁薄壁墩臺裂縫成因及預防措施[J].交通世界,2008,(1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