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芳,李擁軍
(1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山東淄博 255029;2淄博市中心醫(yī)院)
Epstein-Barr病毒(EBV)又稱人類皰疹病毒 4型,已證實其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原體,并與鼻咽癌、兒童淋巴瘤發(fā)生密切相關,被列為可能致癌的人類腫瘤病毒之一[1]。目前,有關 EBV感染與早中孕期妊娠 (28周內(nèi))丟失關系的研究較少。2009年 3月 ~2010年 6月,我們對 85例不明原因早中孕期妊娠丟失婦女的血清 EBV抗體進行了檢測,旨在進一步探討 EBV感染在此類妊娠丟失中的作用。
1.1 臨床資料 同期于我院婦產(chǎn)科就診的不明原因早中孕期妊娠丟失婦女 85例(觀察組),年齡 23~39歲(平均 27.5歲)。早孕期 824例、中孕期 496例,孕次為 1次 48例、2次 23例、≥3次 14例。均排除 TORCH感染、染色體突變等所致早中孕期妊娠丟失。隨機選擇 110例于我院行孕檢的健康孕婦為對照組,年齡 23~38歲(平均 26.5歲)。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EBV-IgG、EBV-IgM抗體及類風濕因子(RF)檢測 兩組均抽取空腹靜脈血 3~5 ml,3 000 r/min離心分離血清,分裝后于 -20℃凍存。①EBV-IgG、EBV-IgM抗體:將血清解凍平衡至室溫,采用 ELISA法檢測,按使用說明書操作,用酶免分析系統(tǒng)在波長450 nm處檢測 OD值,以被測血清 OD值/陰性血清OD值≥2.1為陽性,否則為陰性。單項 IgG陽性者判斷為既往感染,單項 IgM陽性判斷為增殖性感染,IgG、IgM兩項均陽性判斷為激活感染。②RF:采用膠乳凝集試驗,肉眼觀察出現(xiàn)顆粒凝聚物者為陽性,否則為陰性。
2.1 EBV-IgG、EBV-IgM抗體 觀察組和對照組EBV-IgG陽性率分別為 98.8%(84/85)、98.2%(108/110)(P>0.05,χ2=1.302);EBV-IgM陽性率分別為 49.4%(42/85)、10.9%(12/110)(P<0.05,χ2=35.498)。
2.2 RF 兩組 RF檢測均為陰性。
妊娠丟失病因復雜,除去遺傳因素,最常見的是感染性因素和免疫性因素。本研究所選病例均經(jīng)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核型檢測排除遺傳因素;在感染性因素中以母體病原體感染較為多見,其中TORCH感染即弓形蟲、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已引起臨床醫(yī)生認可和重視,本研究均經(jīng)相關檢測排除此病因。RF是一種抗自身變性IgG抗體,在 ELISA實驗中其可非特異性與酶標抗原結合造成假陽性結果。本研究顯示,兩組 RF均為陰性,故可排除 RF對檢測結果的干擾。胎兒感染病毒后可導致胚胎停止發(fā)育,臨床出現(xiàn)流產(chǎn)、死胎或死產(chǎn),其主要機理是引起局灶性絨毛炎(表現(xiàn)為絨毛細胞壞死),病毒通過壞死絨毛組織感染侵入胎兒血循環(huán)中;亦可能為病變擴展到胎膜引起繼發(fā)羊水感染,胎兒通過吞咽羊水而感染病毒;通過陰道直接感染胎兒。EBV為皰疹病毒科嗜淋巴細胞病毒屬的成員,其感染細胞有兩種形式(即潛伏感染和增殖性感染),其編碼產(chǎn)物可干擾淋巴細胞免疫應答、抑制細胞因子活性及調節(jié)體液免疫等[2]。機體感染 EBV后血清 EBV-IgG出現(xiàn)晚、持續(xù)時間長(少數(shù)人可持續(xù)終生),其陽性表達表示機體既往曾感染 EBV;EBV-IgM出現(xiàn)早、消失快,不能通過胎盤,其陽性表達表示機體存在增殖性感染。上述兩種抗體均陽性提示機體既往感染 EBV再次激活。Dalens等對 2 752例孕婦進行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 EBV與出生缺陷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關系,尤其是畸形和胎兒早期死亡方面。法國學者研究顯示,孕婦活動性持續(xù)感染 EBV可能對胎兒是一個危害因素[3]。而新生兒和兒童感染 EBV后 90%的病例表現(xiàn)為無癥狀感染[4]。本研究顯示,兩組EBV-IgG陽性率均在 98%以上,且亦均有 EBV-IgM陽性表達。提示國內(nèi)婦女普遍存在 EBV感染,且孕期可出現(xiàn) EBV激活;妊娠期間婦女免疫力低下。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 EBV-IgM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但不同年齡及孕次者陽性率無顯著差異。提示EBV激活感染可能為不明原因早中期妊娠丟失的主要原因??赡軝C制:①EBV感染的淋巴細胞可能會產(chǎn)生類似 IL-2的作用,使蛻膜自然殺傷細胞以非特異性形式增殖或活化,使受精卵產(chǎn)生的早孕因子不能抑制母體淋巴細胞活性[5],從而使囊胚被母體排斥、引起流產(chǎn)。
總之,EBV激活感染與早中孕期妊娠丟失有密切關系,應作為孕早期常規(guī)檢測項目。
[1]謝劍偉.EB病毒與鼻咽癌[J].癌癥,1984,13(1):34-35.
[2]張學東,何春年.EB病毒分子免疫學研究進展[J].國際病毒學雜志,2007,14(1):28-30.
[3]Costa S,Barrasso R,Terzano P.Detection of active Epstein-Barr infection in pregnant women[J].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Infectious Diseases,1985,4(3):335-336.
[4]Haeri S,Baker AM,Boggess KA.Prevalence of Epstein-Barr virus reactivation in pregnancy[J].Am J Perinatol,2010,27(9):715-719.
[5]樂杰.婦產(chǎn)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