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偉 宋星光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擋土墻是為了防止固體廢棄物堆積體被沖蝕或易發(fā)生滑塌、崩塌、或穩(wěn)定人工開挖形成高陡邊坡,或避免滑坡體前緣再次滑動而修建的擋土工程。按照擋土墻斷面的設計幾何形狀及其受力特點,常用的擋土墻形式可分為重力式、半重力式、衡重式、懸臂式、扶壁式等。在路堤邊坡防護中,重力式擋土墻的應用較為廣泛。重力式擋土墻是依靠墻身自重來維持穩(wěn)定的,根據(jù)擋土墻斷面的設計幾何形狀及其受力特點可分為仰斜式、垂直式、俯斜式、凸型折線式、衡重式五類。
貴陽市某市政道路工程路堤填方施工里程段總長255 m,其中填方高度在15 m~20 m之間的總長為170 m,占設計總長(255 m)的67%;其中填方高度達到20 m的總長為105 m,占設計總長(255 m)的41%?,F(xiàn)場填方路段周邊居民建筑密集,同時緊鄰國家AAAA級原始自然生態(tài)景區(qū)。
填方路程段位于原始生態(tài)公園山體坡腳,坡度較陡,坡度在1∶1~1∶0.5之間;其地表主要為第四系雜填土、耕植土及殘坡積粘土層,覆蓋層厚約0.5 m~1.0 m;下伏基巖為三疊系安順層(T1a)厚層白云巖,三疊系大冶組(T1d)薄~中厚層石灰?guī)r。根據(jù)調(diào)查,線路通過地段巖溶較發(fā)育。巖溶形態(tài)以地表淺部的溶溝(槽)、石芽為主,巖體內(nèi)主要為溶孔、垂直溶洞(隙)、懸臂巖體等,溶洞被粘土呈半充填或全充填狀態(tài)。
擋土墻設計荷載為城—A級荷載。擋土墻設計采用C25片石混凝土(片石摻量不超出每次澆筑總體積的20%)。上、下層新舊混凝土之間采用接槎石進行連接,接槎石布置間距為1.2 m×1.2 m。
擋土墻基礎置于基巖上,基巖風化程度應控制在中~微風化;擋土墻前趾嵌入完整基巖內(nèi)的深度不小于150 cm;基底無巖溶,反之應將其內(nèi)填充物清除,并用高標號混凝土進行回填處理。
針對不同擋土墻墻身高度(H),擋土墻基礎結構可選擇不同的形式。當14 m≤H≤20 m,選用A型基礎。為提高擋土墻與基底圍巖的摩擦力,避免擋土墻在壓力作用下發(fā)生滑移,在原有仰坡(坡率1∶20)的基礎上特對A型基礎增加榫頭結構,提高基礎與基底圍巖的鍥接能力。當10 m<H<14 m時,選用B型基礎。
擋土墻墻身混凝土結構采用分層、分段進行模筑,分層高度為2 m、分段長度為15 m。沿線路走向每隔15 m設一道沉降縫,縫寬2 cm,用膠泥或泡沫板進行填塞;為提高混凝土墻身結構之間的整體性,在擋土墻墻身高度6 m~20 m之間的沉降縫增設榫頭結構。為將主動土壓力進行轉(zhuǎn)換、分解,設計將擋土墻墻背在原設計基礎上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即在原設計擋土墻斜坡墻背(坡率為1∶5)的基礎上每2 m為分層高度,以此為分界并且逐層修筑臺階,臺階寬度為75 cm?;炷翂ι砭唧w結構形式見圖1。
根據(jù)現(xiàn)場工程地形地貌及相關要求,C25片石混凝土墻身高H=20 m,墻頂以上無填石(即填石表面與水平面的夾角β=0°),擋土墻墻背后填石容重γ=20 kN/m3,內(nèi)摩擦角φ=35°,擋土墻墻背與填石間的摩擦角δ=φ/2,墻背俯斜1∶0.53(擋土墻墻背與豎直面的夾角α=28°),墻體容重γk=24 kN/m3,擋土墻墻身頂寬0.75 m,其墻身分段長度B=15 m,設計荷載為城—A級,防撞墻每延米重8.32 kN/m。
根據(jù)JTG D60-2004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規(guī)定,當土層特性無變化但有汽車荷載作用時,作用在擋土墻后的主動土壓力標準值在β=0°時,可按照庫侖土壓力進行計算。
上述計算式中:
此外,上述主動土壓力計算式中h代表汽車荷載的等代均布填層厚度,根據(jù)CJJ 77-98城市橋梁設計荷載標準中的規(guī)定計算得:城—A級車輛荷載的等代均布荷載填層厚度h=0.78 m。
綜上所述,作用于C25片石混凝土擋土墻的主動土壓力E=33 634 kN,主動土壓力的著力點距離計算填層底面C=6.9 m;主動土壓力的水平分力EX=E·cos(δ+α)=23 574 kN、垂直分力EY=E·sin(δ+α)=23 989 kN。
15.0 m長,20.0 m高的C25片石混凝土擋土墻及其上護欄自重∑Gw=48 005 kN、主動土壓力的垂直分力EY=23 989 kN。C25片石混凝土擋土墻基礎嵌入微分化~中分化白云巖基巖中,其嵌入完整基巖的深度不小于150 cm,根據(jù)現(xiàn)場工程地質(zhì)情況和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相對照判斷,地基圍巖屬于軟質(zhì)巖(較軟巖)、巖體較完整,其巖石地基基本承載力[σ0]=500 kPa~800 kPa。
在運營期間,作用在基底的豎直方向的壓力N=∑Gw+∑EY=71 994 kN,基底的承受平均應力 σ=(∑Gw+∑EY)/A=374 kN/m2<[σ0]=500 kPa~800 kPa,基礎地基承載力能夠滿足設計要求。
在運營期間,C25片石混凝土擋土墻墻身的最大剪應力τmax=0.77 MPa<[τ0]=1.0 MPa,擋土墻采用 C25 片石混凝土能夠滿足設計要求。
擋土墻穩(wěn)定計算主要包括抗滑動穩(wěn)定系數(shù)Kc和抗傾覆穩(wěn)定系數(shù)Ko的計算。
根據(jù)JTG D30-2004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中的要求,Kc=
根據(jù)上述說明代入相關參數(shù),計算得 Kc=2.12>[Kc]=1.3。
Ko,其中計算式中各參數(shù)具體含義見JTG D30-2004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中的說明。
根據(jù)擋土墻結構形式及相關參數(shù)計算得:KO=3.57>[KO]=1.5。
綜合上述分析,擋土墻的抗滑動穩(wěn)定系數(shù)Kc和抗傾覆穩(wěn)定系數(shù)KO均滿足JTG D30-2004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中相關要求。
1)模板選擇:擋土墻的墻面?zhèn)炔捎酶?.0 m,長1.5 m,厚5 mm的組合鋼模板,鋼模板之間通過M16螺栓進行連接。為避免模板接縫之間的漏漿,模板之間設計“0.5 mm的公母扣”進行過渡。擋土墻的墻背和兩側(cè)面采用定形的組合鋼模板,定形的組合鋼模板尺寸為高0.5 m,長1.0 m,厚5 mm,鋼模板之間采用M16螺栓進行連接。此外,為避免模板與基面接頭位置存在的縫隙出現(xiàn)漏漿現(xiàn)象,現(xiàn)場采用M10砂漿進行封堵。2)模板加固:擋土墻墻面一側(cè)的模板可通過增設水平桿、木支撐進行固定、加固,同時在模板內(nèi)側(cè)架設斜拉撐、臨時斜支撐進行加固。擋土墻的墻背和兩側(cè)面的組合鋼模板固定、加固同墻面。擋土墻之間的榫頭采用木板進行加工,刨光后直接用“U”形卡進行固定。
1)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全部使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進行混凝土運輸,現(xiàn)場使用自制滑槽(腳手架支撐、固定和3 mm鋼板加工成型)和汽車輸送泵相互配合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HBT系列混凝土輸送泵(俗稱地泵),其混凝土輸送管道基本為φ150 mm和φ125 mm,混凝土輸送管道需要搭建專門的支架,同時輸送管道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需要專門拆除后清洗,現(xiàn)場操作繁瑣、困難。與HBT系列混凝土輸送泵相比較,自制滑槽和汽車輸送泵相對比較簡單,容易操作。
2)片石回填?,F(xiàn)場施工采用人工拋填、汽車式起重機配合的方式進行。首先在汽車式起重機吊鉤增加一鋼筋籠,然后將清洗干凈的片石裝入其中,待其起吊至片石填放處時,現(xiàn)場由人工進行拋填。在混凝土結構模板上方使用竹跳板搭設人行通道,確保片石拋填均勻,以保證片石混凝土的質(zhì)量。
超高重力式擋土墻施工中,擋土墻自身排水系統(tǒng)的設計合理性及施工質(zhì)量是保證運營期間擋土墻結構安全的關鍵。
為防止超高重力式擋土墻的墻背后積水,同時避免因積水對填層的破壞和所產(chǎn)生水壓力對擋土墻墻身結構的破壞。現(xiàn)場施工過程中,在擋土墻墻背分臺階處設置外傾坡度為5%、間距4×2 m梅花形布置、直徑為10 cm的泄水孔(進水口處的碎石過濾包采用外包200 g/m2土工布的大粒徑礫石或碎石,過濾包最小截面尺寸不小于30 cm×30 cm×30 cm)的基礎上,擋土墻墻背后2 m范圍內(nèi)回填級配碎石,以其墻背臺階頂面為界設置厚度不小于20 cm粘土隔水層。
此外,在必要時可以進行“透水試驗”來檢查擋土墻自身排水系統(tǒng)的施工質(zhì)量。
上述超高防護重力式擋土墻于2009年8月初開始組織施工,2009年10月底完成,工程建設周期不到2個月。施工期間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甚小,同時比原橋梁設計節(jié)約近600萬元。在擋土墻墻背進行回填過程中,現(xiàn)場對擋土墻垂直度、穩(wěn)定性(抗滑動)均進行了監(jiān)控,亦未發(fā)現(xiàn)任何變化,監(jiān)控結果顯示擋土墻結構性能良好。
與其他工程設施相比較,擋土墻有著計算理論簡單、施工工藝便捷、工程投資節(jié)約、周邊環(huán)境影響小、建設工期較短的顯著特點。隨著城市道路建設速度的加快,為了減少對建設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尤其是減少臨時征地和拆遷,高擋土墻的設計及施工可作為一個有效的工程防護途徑。
[1]貴陽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貴陽市瑞金北路延伸段道路工程黔靈山隧道(土建)施工圖[Z].2008.
[2]JTG D60-2004,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S].
[3]JTJ 041-2000,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S].
[4]JTG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guī)范[S].
[5]JTG D30-2004,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S].
[6]GB 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S].
[7]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S].
[8]CJJ 77-98,城市橋梁設計荷載標準[S].
[9]JTJ D61-2005,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guī)范[S].
[10]陳仲頤,周景星,王洪瑾.土力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