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趙良峰 特約記者 王志亮
他,是綠色的使者。
他,是中國冬暖式大棚的發(fā)起和推廣人。
一介農民,掀起了當代中國農業(yè)的第二次革命,結束了中國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歷史。他將億萬農民致富的夢想變成現(xiàn)實。
他雖是一個小村支部書記,但他的足跡卻遍及大半個中國。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把火偷來送給人類,在人們心中燃起真理的火、知識的火、理想的火。王樂義,就是這樣一位手持火炬的領跑者。
蒼天厚土作證:王樂義燃起的,是一團熊熊的光明之火;億萬農民作證:王樂義播下的,是一團不熄的希望之火。
王樂義,一個既普通又充滿魅力的農民。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作為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帶領當?shù)剞r民實驗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隨后,他又以無私的胸懷把這一技術向外傳播,由全村到全鎮(zhèn)再到壽光市、山東省乃至全國。十多年來,他拖著患有癌癥的身體,走遍了全國近20個省、市、自治區(qū),讓這一“綠色浪潮”席卷了中國北方大地。他的這一創(chuàng)舉,不僅解決了我國北方冬季無鮮菜的難題,而且為農民找到了一條實實在在的致富之路。
自1978年開始,王樂義便擔任了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雖然當時他被診斷得了直腸癌,但作為一名農村黨員的責任心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迫切愿望,讓他堅定了干好村支書的信心和決心。腰上掛著糞袋,拖著病殘之軀,他一干就是30多年。
以前的三元朱村是出名的貧困村,全村都是貧瘠的土地,種菜菜不長,種糧糧不收,村民連肚子都填不飽。要致富必須闖新路。上任伊始,王樂義便帶領群眾埋頭苦干?!皷|嶺蘋果西嶺桃,南嶺山楂帶葡萄”。幾年下來,村里發(fā)展果園430多畝。昔日光禿禿的埠子嶺成了“花果山”,遍野的果樹成了“搖錢樹”。1988年,全村年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幾十元增長到1200元。
溫飽問題解決了,但王樂義并不滿足。他意識到,要想跟上時代發(fā)展,還得創(chuàng)新,還得提高。1988年臘月廿八,王樂義的堂弟從大連帶回來1公斤頂花帶刺的鮮黃瓜。寒冬臘月里這幾根水靈靈的黃瓜讓王樂義眼睛一亮:這不正是一條致富的好門路嘛!當打聽到黃瓜產自遼寧省瓦房店市時,他再也坐不住了。春節(jié)剛過,他就帶上干糧去了關東,直接找到黃瓜產地上門取經。第一次去,吃了閉門羹;第二次去,人家還是不松口。王樂義就是不罷休,剛出正月,他又第三次來到那個小山村。人家問他多次碰壁撞墻都不回頭,圖啥?他誠懇地說:“俺們村窮,就是想學點技術讓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王樂義的執(zhí)著之情終于打動了對方:“就憑你對鄉(xiāng)親們這份心,我破例把技術教給你。”就這樣,王樂義冒著嚴寒,廢寢忘食,苦學一個月,終于掌握了這門新技術。
學成歸來,王樂義根據平原地區(qū)的自然條件進行反復試驗,終于熟練掌握了大棚技術,而且從大棚方位、墻體、棚頂結構、大棚骨架、覆蓋薄膜等5個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終于建成了深冬不需加溫的冬暖式蔬菜大棚。這時已是1989年8月,王樂義決定立即上實體大棚。但在推廣這一技術時,面對每個大棚5000多元的初期投入,剛剛解決溫飽的村民們都被嚇回去了。
寒冬臘月里烤煤都產不出的黃瓜,不生爐子光曬太陽就能曬出來?這在當時似乎是天方夜譚。王樂義看透了群眾的心思,他便從黨員開始,號召全村17名黨員先打頭一炮。看到個別黨員信心不足、縮手縮腳,王樂義便耐心細致地做工作:“搞大棚雖然風險很大,但這卻是一條很好的致富路子, 我們黨員必須帶頭承擔風險,做給群眾看。”幾晚上鞭辟入里的思想工作,17名黨員終于同意試一試。他們帶頭砍倒了正在灌漿的36畝玉米,建起了17個大棚。經過精心管理,12月底,鮮嫩的黃瓜上了市!到第二年5月初,17個大棚最低的收入2.07萬元,最高的收入3.03萬元。以前村里沒有一個萬元戶,這次一下冒出了17個“雙萬元戶”!村民們眼熱了,心動了,紛紛要求建大棚。第二年,全村大棚一下子發(fā)展到144個,當年戶均增收1萬元,三元朱人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
讓王樂義想不到的是,最初的這17個大棚會成為我國農業(yè)保護地栽培技術大變革的開端。
三元朱村的成功,引起了壽光乃至山東全省、全國的關注,很多地方來聘請王樂義做顧問,學習這項技術。一聽說要外傳技術,三元朱村的村民不干了,他們怕影響自己的收入。又是在黨員會上,王樂義語重心長地說:“第一,咱是共產黨員,不能自己富了不管別人,第二,靠躺在技術上吃安穩(wěn)飯,早晚會落后,這個技術傳出去了,我們再搞新技術?!?/p>
1990年,他坐著縣里配給他的吉普車跑了4萬多公里,指導建起了5130座大棚,全部獲得成功。在壽光連續(xù)幾年大棚都實現(xiàn)翻番增長。如今,壽光以大棚蔬菜為主的蔬菜面積已發(fā)展到80多萬畝,年產蔬菜40億公斤,總收入38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蔬菜之鄉(xiāng)”。與此同時,王樂義又把目光投向了全國各地。10多年來,他的足跡踏遍了全國近20個省市區(qū),舉辦了3000多期技術培訓班,發(fā)放科普書籍8萬多冊、錄像帶5000多盤,毫不保留地把技術傳給了千家萬戶。
他走到哪里,致富的腳印就延伸到哪里。1993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一位領導來三元朱村考察后,對王樂義說:“新疆一年有8個月吃菜從外地運,你能不能幫我們新疆發(fā)展大棚蔬菜?”沒過兩個月,王樂義就帶領6名技術人員到了哈密地區(qū),幫助他們搞起了26個大棚。次年,他又帶著42名技術員再次進疆,從南疆到北疆,一路走一路傳授技術。短短幾年,冬暖式大棚已遍及天山南北,新疆人吃菜基本上實現(xiàn)了自給自足。
王樂義從小就向往革命圣地延安。1995年7月,他應邀到延安講課,所見所聞深深打動了這位有著38年黨齡的老黨員?;氐酱謇铮⒓凑匍_黨員會:“延安是革命圣地,但現(xiàn)在群眾仍沒有擺脫貧困,需要發(fā)展大棚蔬菜。我建議選一個技術好、能吃苦的黨員去,工資和路費由村里出,別讓老區(qū)人民花一分錢。”幾天后,黨支部成員王佃軍帶著村里無償提供的蔬菜種子和農膜等材料,趕到了延安市甘泉縣虎皮頭村,很快就幫助建起了幾十個蔬菜大棚,整個延安的大棚蔬菜也迅速發(fā)展起來。
幾年來,在這個僅有800口人的小村,長年就有160多名技術人員在外傳授技術。其中27人被當?shù)仄笧榭萍几编l(xiāng)(鎮(zhèn))長,2人被聘為科技副縣長。三元朱村的科技之火也漸漸燃遍了中國的北方大地,冬暖式大棚迅速成為億萬農民的致富新路。
在長年傳經種“菜”的過程中,王樂義始終牢記一個信念:不創(chuàng)新就會落后。因此,開發(fā)更先進的蔬菜種植技術,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1992年,王樂義聽說了無公害蔬菜的信息,便多次跑到山東省蔬菜研究所和西安蔬菜研究所打聽消息,但都是無功而返。但他毫不氣餒,繼續(xù)尋找無公害蔬菜的蹤影。功夫不負有心人,幾經周折,王樂義終于在北京農科院找到了無公害蔬菜專家王憲彬教授。王教授感慨地說:“我這個成果搞成了六年,沒想到是一個農民先來找我。”到1995年,壽光便已形成了以三元朱村為中心的20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這年,壽光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優(yōu)質蔬菜新聞發(fā)布會,建起了壽光到北京的蔬菜運送“綠色通道”。
王樂義追求先進蔬菜種植技術從不滿足。這些年,他建起了集科研推廣、物資服務、科普培訓于一體的科技大樓,從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yè)大學等單位長期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并派人到日本、荷蘭學習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引進了26類150多個名優(yōu)蔬菜品種,推廣了近百項新技術。桃、葡萄、杏、甲魚、螺旋藻的大棚種植獲得成功,畝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試驗成功了集大棚滴灌、模板護墻、電動卷簾、鋼架支撐、微機控制于一體的新一代高標準大棚。村里建起的大棚果樹優(yōu)質苗木繁育基地,被列入國家農業(yè)綜合開發(fā)育苗基地。
隨著大棚技術的推廣,村民遇到了新的難題:家家戶戶的小生產難以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lián)接,“賣菜難”困擾了農民。于是,王樂義一邊組織營銷人上市,為了生產出質量一流的無公害蔬菜,而是同北京德農種業(yè)投資有限公司等4家單位合作,共同創(chuàng)立了集科研、生產、開發(fā)于一體的德農三元綠色農業(yè)有限公司,組織農民按統(tǒng)一標準生產質量更高的蔬菜。他們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以公司為主體形成了3000員四處開拓市場,一邊著手組建將農民與市場聯(lián)系的“龍頭”企業(yè)。1998年,三元朱村與香港匯眾公司合作成立了魯光綠色食品公司,包銷全村蔬菜;第二年,他又與哈慈集團聯(lián)合建立了SOD保健菜生產基地,同全國10多個城市建立了直供直銷關系。同時,他還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把三元朱村的蔬菜遠銷到俄羅斯、韓國和日本。
在市場的洗禮中,王樂義深深體會到,沒有自己的品牌很難立足,也難以取得高效益。于是,在2001年7月,他又在國家工商局注冊了“樂義”牌商標。有了自己的牌子,他們并沒有急著多畝蔬菜基地,內部實行種苗、農資統(tǒng)一供應、統(tǒng)一技術管理、產品經檢測合格后統(tǒng)一冠以“樂義”商標走向市場。他們的產品一上市,便產生了轟動效應,“樂義”蔬菜不僅打入了北京的8家大超市,而且贏來了700多萬噸的訂單,最后由于公司生產能力達不到,不得不婉拒了上百噸訂單。
創(chuàng)新產生“加速度”,也讓王樂義的眼光放得越來越長遠。去年,王樂義又瞄準國際市場需求,投資200多萬元從東北購買草炭,按工藝比例同爐渣、水洗沙等配在一起,推行“無土栽培”新模式,全村一下發(fā)展起了近2000畝無土栽培蔬菜生產基地,生產的蔬菜產品經權威部門檢測全部達到A級或AA級標準,為“樂義”蔬菜走紅國際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面對越來越多的榮譽,王樂義始終保持農民本色。
生活中的王樂義樸實隨和,布滿深刻皺紋的臉上總帶著誠意的微笑,給人以“鄰家大叔”的感覺。
跟隨樂義走在村里,甭管是遇見20來歲的小伙子,還是30多歲的小媳婦,樂義依然是“小叔”、“嬸子”親親熱熱地叫,有時叫得別人都有點不好意思,樂義便一本正經地說:“別看我是60多歲的人了,可論輩份你們都是長輩啊!”鄉(xiāng)親們自然也是“二哥”、“樂義”地喊。在老少爺們眼里,他還是那個本份厚道、熱心如常的王樂義。
三元朱村和別的村一樣,安著幾個大喇叭,下個通知、找個人、講個話什么的。王樂義卻不怎么在喇叭上講話,鄉(xiāng)親們說:以前,他一年總有幾次在喇叭上“理論理論”孝敬老人的事,他嗓子不高,慢言慢語,也不提名叫姓的,村里老的少的都愿意聽。老人們聽著,心里樂悠悠的:“聽人家樂義說的這理兒,比咱自己說都好?!?/p>
如今,老人們很知足:“有樂義干支書,我們一年一年活不夠!”只要是過年過節(jié),樂義都會看望老人們。以前是買點生活用品,可樂義看到這些東西老人們舍不得用,就改成直接給他們送錢。村里有個86歲的老人,樂義有了新鮮的水果、魚肉,就時不時地送點過去;村民王萬吉的老娘常年有病,家庭生活困難,每逢年節(jié),王樂義都是過去看看,自己拿出錢讓他們渡過難關。
王樂義是個大忙人,坐下聊一會兒天,就會被七八個電話打斷,被數(shù)撥客人“攪局”。每當我們的談話被打斷,他總是歉意地笑笑,看不出他半點煩躁與敷衍,絲毫不給人一丁點的尷尬與難堪。
1996年4月,云南省怡梁縣蓬萊鄉(xiāng)段云華、段云良姐弟倆來找王樂義。段云華哭訴了一路的艱辛:下崗了,想學大棚技術,到了好幾個地方,人家都嫌麻煩不肯收。最后經人指點來找您。樂義和藹地說:“放心吧,你們這就是到家了?!睒妨x找來了村里技術最好的老師手把手地教,還特地為他們選擇了易掌握、見效快的大棚豆瓣技術。姐弟倆一住就是兩個月。他們走后,樂義又寄去了250斤豆種。不久,段云華來電話報喜,不到倆月就掙了7000多元。他們還說:“我們在三元朱村不僅學會了技術,更學會了做人?!?/p>
除了南來北往的人,還有大量的信件寄給王樂義,一個月就有上百封。有人要學技術,有人討材料,有人買種子……他總是把每封信都編上號,不厭其煩地復信、贈書、寄資料。這些年,到底資助過多少人?送書、送資料等搭上多少錢?王樂義自己也說不清楚,他沒把這些放在心上。
村里人都說王樂義是個少見的大孝子,母親晚年就愿意跟樂義住在一起。到王樂義家串門的鄉(xiāng)親們,時常見到他娘倆聊天,樂義總是笑吟吟的,說的話,總能讓老母親開心??蓸妨x知道,哪個兒女她都想。于是,他把兄弟姊妹的電話號碼寫得核桃一樣大小,放在老人的床頭,老人想與哪個孩子說話,自己靠在床上就可以打電話。有時,樂義也勸母親到其他兄弟姊妹家走一走。他說:不是俺管不起你,你不到他們家里走走,影響俺兄弟姊妹的感情哩!甭管母親在誰家,王樂義都會三天兩頭打電話問候,特別是老母親過生日,再忙再累,他也要趕過去。
1996年,老人在女兒家過生日。算計著天數(shù)樂義該過來了,打電話一問,他正在聊城巡回講課呢!當時還有兩個縣沒去,考慮再三,樂義對人家說:“明天是我老母親生日,今天我務必得趕回去,剩下的兩個縣,我一定找時間補上?!本瓦@樣,他當天晚上七點多趕回壽光,買了生日禮物,叫上老伴匆匆去了母親那里。
1998年,母親病重,白天,由樂義的老伴陪伴著老人;晚上,忙了一天的樂義就寸步不離地守在母親床前,一夜不敢合眼,直到老人去世。老伴心疼他,半夜里爬起來換他,他說:“你能替換我干活,替不了我盡孝啊……”母親走時82歲,也算長壽了,但他至今談起,總對母親有一種深深的歉意。
樂義常說他有“兩寶”:一是有個好母親,二是有個好妻子。說起妻子,樂義也是懷著深深的愧疚。“過了門就跟著我吃苦受累,侍候老的,拉扯小的。這些年我的精力都在村里,家里的事就顧不上了,她從沒半句埋怨話?!睒妨x原來一直種著果園,但當上村黨支部書記后,家里、地里的活就全壓在老伴身上,沒白沒黑地干。有一年通宵澆地,她腿上凍出了毛病,至今還隱隱作痛。
對自己的兒女,樂義卻有一種近乎苛刻的要求,他時常叮囑孩子們:“你們是莊戶人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沒什么兩樣?!庇幸患?,已經過去20多年了,村里的人一直沒有忘記,樂義也一直埋在心底,從不提及。
上世紀70年代末,縣里分到公社一批招工指標,考慮到王樂義帶病為大伙操勞,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難,就把一個招工指標“戴帽兒”下給了他的大女兒王月榮。王樂義沒有接受,把指標讓給了別人。女兒想不通喝了農藥,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在鄉(xiāng)親們面前,王樂義忍著淚說:“孩子小,不懂事?!币估锱艿脚畠簤炃捌怀陕暎骸罢l家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兒女,可咱不能做讓人戳脊梁骨的事……”
這幾年,“樂義”品牌應用到了更多的領域,除了綠色蔬菜,還有復合肥、塑料薄膜等,合作單位多的給30%的股份,少的也不低于15%。專家們估算,僅這三大塊,這個牌子的價值就過億元。但王樂義不止一次地在大會上明確表態(tài):“這個分紅的錢我一分不拿,全部分給鄉(xiāng)親們!”
村支部和村委會的同事們不同意,他們說:“樂義受累最大,貢獻最大,一分錢不拿說不過去?!?王樂義斬釘截鐵地說:“別的事大伙一塊商量,這個事我說了就算,你們別管。為啥?這些年,是鄉(xiāng)親們培養(yǎng)了‘樂義’這個品牌,收益理應屬于整個三元朱村?!?/p>
打出了自己的牌子后,樂義便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只要是會見客人或是到外地出發(fā),他都是先把自己的“拾掇”一番,雖不追求時尚,便必須整潔得體。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也是推介“樂義”品牌。
2002年,樂義出席山東省第八次黨代會,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的張高麗風趣地說:“樂義同志,我看到用你的形象做的‘樂義牌’蔬菜廣告了。你跟鞏俐一樣是大明星!”聽到領導把自己跟當紅明星聯(lián)系到一起,王樂義反而顯得不好意思,臉都漲紅了。
當選黨的“十六大”代表后,王樂義特地訂做了一身“仙霞”西服,并為參會代表們準備了一份特殊的“厚禮”:2000多盒包裝精美的新鮮蔬菜?;貞浧疬@段往事,王樂義心里充滿著自豪與滿意:“西服是我們壽光的服裝廠生產的,蔬菜也是我們自己大棚里的,在開好會的同時也為家鄉(xiāng)做點宣傳,這也算是叫響品牌吧!”
人物檔案
王樂義,男,1941年出生,1978年擔任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職稱為高級農藝師和中國國情研究員。1990年前后試驗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1992年,成功進行無公害蔬菜生產,同年被國家體改委授予“中國改革功勛獎章”,1993年被評為“全國農業(yè)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評為“山東省農民科技明星”,1998年被評為“山東省優(yōu)秀拔尖人才”和“山東省農村科技大王”稱號,1997當選中共十五大代表,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2001年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2002年被中組部評為全國農村學習“三個代表”基層干部標兵,先后當選中共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被評為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