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秀玲
廣西融安縣中醫(yī)院,廣西 融安 5454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簡稱慢性肺心病)是內(nèi)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反復急性發(fā)作,進行性加重,近年來筆者采用中藥益氣補虛、健脾化痰止咳,西藥抗凝治療慢性肺心病,發(fā)揮各自所長,相得益彰,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斷治療學》[1]中有關肺心病的診斷標準,病情分級參照2002年第八屆全國肺心病學術會議的分級標準[2],并為急性發(fā)作期患者,其病因為慢性支氣管炎、COPD、支氣管哮喘。近期有手術外傷史、有出血傾向性疾病及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者除外。
1.2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共110例,均為本院2007年10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齡45~82歲,平均年齡 (63±5.5)歲,病程5~32年,平均 (15±4.7)年,心功能NYHA分級:IV級17例,III級27例,II級12例;對照組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齡44~85歲,平均年齡 (63±5.3)歲,病程6~37年,平均 (16±4.4)年;心功能NYHA分級:IV級16例,III級25例,II級13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采用西藥常規(guī)治療,包括持續(xù)低流量吸氧、有效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治療并發(fā)癥,必要時強心、利尿、擴血管治療。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5000U,腹皮下注射,每12小時1次,中藥玉屏風散合二陳湯加減治療?;痉剑狐S芪30g,丹參、茯苓各15g,白術、制半夏各10g,陳皮、甘草各6g,痰熱蘊肺者加黃芩、桑白皮、地骨皮,痰濁蘊肺者加用僵蠶、桂枝。每天1劑,水煎服。7天為1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分壓 (PaO2)、血小板計數(shù)、血漿凝血酶原時間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APTT)指標的變化。
4.1 療效標準 參照《實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斷治療學》[1]療效標準。顯效:安靜狀態(tài)下咳喘、呼吸困難、紫紺消失或明顯減輕;肺部干濕啰音消失或明顯減輕;心律失常消失或明顯減輕。好轉(zhuǎn):上述癥狀或體征減輕。無效:治療前后病情無明顯變化或加重。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4.46%,對照組為74.54%,2組比較,差異顯著有顯著意義 (P<0.05)。
表1 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表 [例 (%)]
4.3 2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比較 見表2。2組治療PaO2、PaCO2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 (P<0.01)。2組治療后PaO2、PaCO2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比較 (±s)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比較 (±s)
與治療前比較,①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6 57.1±7.882.4±10.5①② 72.3±7.8 47.6±8.9組別 n PaO2(mmHg) PaCO2(mmHg)①②對照組54 56.8±9.6 72.1±9.4 71.7±8.0 60.6±6.5
4.4 2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3。2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P>0.05)。4.5 不良反應 治療組注射部位有瘀斑2例,胃部不適3例;對照組胃部不適2例,用利尿劑后出現(xiàn)低血鉀1例。
表3 2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s)
表3 2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s)
組別 n血小板 (×109/L)APTT(S) PT(S)治療組 治療前 56 142±38 33.1±3.0 15±21對照組 治療前 54 180±60 29.6±3.4 12±3治療后179±79 29.8±3.3 12±2治療后145±48 32±4.0 13±1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屬中醫(yī)學喘證、肺脹、水腫等范疇,常反復急性發(fā)作,逐年加重,最后喪失一切活動能力,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喘、咳、痰、腫并見。其病因為肺素有痰瘀內(nèi)伏,復感外邪,痰濁水飲與瘀血互結(jié),反復咳喘不愈致肺虛,肺咳日久,則子耗母氣,則肺脾兩虛、肺腎兩虛,故脾肺腎俱虛,腎不納氣則氣喘不已,故肺心病總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脾肺腎俱為本,痰飲瘀血為標。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2],肺心病為高凝性、血栓性疾病,急性加重期紅細胞壓積升高,血小板聚集力增強使血液黏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大,甚至肺部微血栓形成?!皾狻?、“黏”、“聚”是其血液流變學特點,也是活血化瘀治療的病理基礎。治療本病時既重視脾肺腎俱虛之本予以益氣,又要重視痰瘀互結(jié)之標予以活血化瘀,健脾化痰。基本方中黃芪補氣以行血,白術、茯苓健脾滲濕,濕去脾旺,痰無由生,半夏、陳皮理氣燥濕、降逆和胃、氣順而痰消,丹參活血祛瘀,全方共奏益氣健脾,理氣化痰,行氣活血之功效。低分子肝素是將肝素經(jīng)化學或酶解聚后生成的平均分子量在4000~6500間的肝素片段,與肝素作用相似,具有抗拴作用強,但它有較好的生物利用度,半衰期長,并且不良反應少[3]。本觀察表明,中藥配合低分子肝素能改善肺功能缺氧,改善微循環(huán),臨床療效顯著。并且部分凝血酶活化時間 (APTT)、凝血酶原時間 (PT)治療前后比較無顯著差異,一般劑量不須監(jiān)測凝血功能,臨床值得推廣。
[1]陳貴廷,楊思澍.實用中西結(jié)合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3:291-300.
[2]劉春花,胡勇.益氣活血湯配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慢性肺心病24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05(10):15-16.
[3]王蕤,彭紅俠.低分子量肝素鈣與肝素鈉治療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療效比較[J].新醫(yī)學,2008(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