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昂
時間又到了農(nóng)歷十月二十四,一年匆匆而過。檢點(diǎn)袋中收獲,卻也無詩無銀元。今年雨水調(diào)和,山里的莊稼豐收了,我卻收獲不大,只有歲數(shù)不饒人,又增一歲。
今年的今日,天氣也真?zhèn)€好。山中晴空萬里無云,太陽朗朗地照著。沒有一絲風(fēng),窗前的南山橫立如畫,雪雖還沒飛,松卻早已翠著,變紅的霜葉還在發(fā)著暗火。可見的幾株白楊樹和櫻樹,只有幾叢枝條問天。一群喜鵲從屋前的半空飛過,兩只落樹的雀兒嘰嘰喳喳地對唱著,似是想讓我有個好心情。
記起昨夜的夢,80歲的母親進(jìn)山了,生長在山溝里的老人,也想來五蓮的名山瞧瞧。接老人是在村中的公路邊,是車送來的,還是自己走來的,有人陪伴還是沒人陪伴,皆已模糊。匆匆一面,不及問候就倏然醒來,讓我凄凄惶然。母親多次對我說過,生我的那天是個冬天,是個下午,是個天寒地凍的時刻。母親的話淡淡的,平平的,為了一個生命的出生,母親早已忘記了生命中的苦難。
宅心寬厚的母親對我的叮囑,卻清清楚楚,不似夢中那般模糊:“做事想想自己,也想想人家。”這是我加入教師隊伍后,母親對我的多次囑咐。參加工作時,恰遇文革中期的一打三反,雖然中央有文件,但下面執(zhí)行起來有偏差卻是常有的現(xiàn)象,好經(jīng)也怕歪嘴和尚念啊。打什么,反什么,完全是部門首領(lǐng)說了算,一元化領(lǐng)導(dǎo)嘛。于是就把運(yùn)動初期整過自己和工作中有不同意見的人統(tǒng)統(tǒng)當(dāng)成反革命,批判會一個接一個地開,觸及思想也觸及皮肉,還發(fā)動不明真相的學(xué)生也下手,或打之或罵之或侮之。對方雖敢怒卻不敢言,只有委屈地低頭接受。每當(dāng)類似批判會開過,母親就會對我重復(fù)這句話:“想想自己,也想想人家?!笔前。O(shè)身處地為別人想想,整人家也得留條活路呀,上面還有給出路的政策呢——這不就是孔老先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嗎?母親雖不識幾個大字,但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聽了母親的話,我參加批斗反革命的火氣和熱情也就一減再減了。
敬惜字紙,是母親一生的習(xí)慣。記得我上小學(xué)時,不似今日書本這么多。念完的舊書,母親就認(rèn)真地保存好,還特意把自己陪嫁的小手箱騰出來,給我裝書。后來我上中學(xué),書多了起來,母親就給我換了一個大的箱子。這個大箱子一直跟著我,從中學(xué)到大學(xué),成了我最好的伙伴。
我成家后,母親就住到了家里,一過就是30多年。燒火做飯時,每當(dāng)遇到寫了字的紙張,或舊書舊報,母親依舊要挑撿出來,伸展整齊,待我回家,讓我看看有中用的沒有。我兄弟姊妹五人,因父親離世早,家中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唯有我讀了大學(xué),其余幾位連小學(xué)也沒能讀全。母親愛惜字紙,怕與這有些關(guān)系。母心深似海,當(dāng)兒女的似乎也難以探得透徹。母親愛惜舊紙的習(xí)慣也影響了我,至今,那些不中用的小學(xué)課本,中學(xué)作業(yè)本,文革時期的傳單,箱底還有一大堆。不知何因,就是不愿當(dāng)廢品處理了它們。
我待人真誠熱情,這是母親言傳身教的結(jié)果。母親的真誠待人,在老家時有口皆碑。后來,為了讓我安心工作,為了照看我的兩個孩子,母親在我家一住30多年。兒子有了兒子,從鄉(xiāng)下遷到小城。鄰居換了十幾撥,母親處事急人所急,克己讓人,鄰人皆贊。上世紀(jì)70年代,供應(yīng)口糧緊張,無論親友或?qū)W生家長到我家,母親總會把精米細(xì)面拿來待客,而寧肯自己啃煎餅,喝稀飯。多年成習(xí),母親毫無怨言??腿俗吆?,她總是笑著對我說,別人吃了比自己吃了好呀。長此以往,我也頗得母親之風(fēng),心直,腸也不曲。對友人同事一概不存介心,以助人為樂事,至今也沒什么變化。想起母親經(jīng)常說的話,老實人不吃虧,我的心中也就欣然了。
母親就是山巖上的那株松樹,笑對一生的嚴(yán)寒霜雪。對外界,對子女,永遠(yuǎn)微笑而不失真誠。一個人一輩子為人之母,伺候長輩,養(yǎng)育子女,惦念孫子,那般心境,那種心細(xì),是粗線條的人辦不到的。母親走了,憶及這種慈心善心如發(fā)如絲,暖如春陽,滋如喜雨,更叫我明了以后如何面對親人和朋友。
母親的墳在村子的北面,母親病重時,我先行找人筑好并讓母親看過。我想,母親應(yīng)該感到滿意,也能體味我的一番苦心。
今天,這個冬日的下午,艷陽高照,我順著山谷小路走了一圈,隱隱聽到龍谷的瀑聲。山草雖枯,寒來松翠,時光的流逝,也應(yīng)讓人驚覺,為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做一點(diǎn)有益的事情。喔提醒自己,回家,別忘了燒兩炷香,一敬天地,二敬遠(yuǎn)行的母親。
接到電話,有文友贈我斗方壽字,友人賀之,我自是高興。據(jù)說一些大人物是不祝壽的,政治上的用途另當(dāng)別論。對于尋常人生,古人所說的仁者壽,大致仍不會錯的。
晚飯,老妻煮了一鍋豌豆面條,算是生日快樂的落實。入夜,山村萬籟俱寂,有著城里人想象不到的安靜。我抬頭望去,西南天上的星光明明滅滅,其中有兩顆尤其耀眼的星星,似乎閃動著人間溫暖的光芒,像是母親那雙許久不見的慈善的眼睛。
山中閑居,好睡懶覺似成了毛病,聽校園鐘聲即速起床的積習(xí),說改也就改了。
龍?zhí)栋l(fā)霧了,早起的老妻喊道。聽村人講,如果久旱不雨,龍?zhí)兑话l(fā)大霧,順接駕溝外溢后葦村南谷,與西山來霧相遇,不出三天定有雨下,據(jù)說靈著呢。近日不旱,靈不靈不說,看霧要緊。
出村,東行去龍?zhí)兜穆?。幾乎無風(fēng),望見大峽谷已涌滿濃霧,浩浩蕩蕩,如入無人之疆,進(jìn)入后葦南谷。也怪,霧流只進(jìn)低谷,連不高的南山也遮不住,別說更高的鏟頭山了。南嶺的松,南山的樹,清爽得可以數(shù)出棵來。平日近視昏花的老眼,如同戴了望遠(yuǎn)鏡。東方的兔耳峰,萬畝花園所在的金牛峰,都?xì)v歷在目?;野椎撵F,只平穩(wěn)地浮在山谷里,連山的半腰也沾不上邊。平日誘人的景點(diǎn),瑤池呀,孫臏練武的抱犢峰呀,一陣風(fēng)可吹動的靴石呀,信眾上香的九仙觀呀,108景的臥象山呀,統(tǒng)統(tǒng)隱在霧中。霧,聳立的山峰,成了主題。九仙山主峰橫立東線,海上來霧不能通行,只能繞潮白河谷進(jìn)龍?zhí)堕L谷。
太陽有一竿子高了,山坡小路上,露水還在。沿高垛峰東路,登峰頂上的烽火臺,有了廣闊的視野也就有了居高臨下的快意。這里是觀霧的佳地,海拔近500米的山峰,人一登高,四周山水畫圖皆立四壁。
腳下山谷北起馬耳山,南通日照海邊,長約百余里,寬約十里,霧海涌來,潮埋半山,狀成大海。平日的村莊田野禾苗亦全藏進(jìn)了海的深處。大霧從南到北,這么大的場面,用波瀾壯闊也不足形其壯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那霧濃得如同撕不開的棉團(tuán),眼下是一片灰白,讓人似臨黑海邊。幾乎無風(fēng),淡淡的灰白的霧團(tuán)緩緩飛升,自由行走,成浪,成巒,讓人如同在飛機(jī)上下望。西山南北成陣,霧陣離七連山的四面佛還有一段距離。見此景致,想,說不準(zhǔn)佛也會動情邀霧來游。佛臺東的霧海讓一溜青山成了一艘航母,北邊一島,應(yīng)是分嶺山頂,北邊的邊界雙耳可見,那定是馬耳山了,遠(yuǎn)望霧海邊沿,僅至其山腳而已。不過山前的小山,早已隱在灰白中了。
站在烽火臺上,城墻北去峽谷,南下槐花谷,都照得十分分明。遠(yuǎn)處是松,近處是柞,這時山半腰下仍有霧纏。站立峰頂,像站立于艦,航行在七連山與九仙山中間的大海上,人也就有了些傲然。似無風(fēng),靜靜的,村莊的人聲沒了,偶爾有幾聲雞鳴犬吠,待從厚厚的霧里鉆出來,已濾成不太難聽的音調(diào)。素日鳥兒動聽的聲音也被囚在了霧中。唯有布谷鳥還在“播谷播谷”地叫著,有時還變成了“光棍多鋤,光棍多鋤”。鳥兒也來勸說,光棍懶人能不聽嗎?人勤地不懶么。
陽光照著半山,四周山谷中的霧還是濃濃的,一時半霎沒法消解。兩只喜鵲飛來,叫著,越過城墻,落在柞樹上,像是梳妝休整,說著“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霧呀”之類的話語。半山梯田里的麥子又熟了,陽光下層層彎月一片金黃。來山里走走,也已五六年了,見到這么闊大驚人的霧景,還是首次。大自然隨手拋出個什么杰作,足以讓俗人目瞪口呆。九仙山中美景多多,讓懶人去發(fā)現(xiàn)是件難事情。多年前臺灣陳復(fù)先生所攝黃山照片驚倒一批攝影家,那怕是陳先生守候黃山多日,才遇良機(jī)。可見要有所發(fā)現(xiàn),還是勤快些方好。
慢慢步下烽火臺,四周,山谷中的霧還濃著,山如屏,仍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