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國明
中國古琉璃之探
文/金國明
“琉璃”一詞作為外來語,源自西域的巴利文Veluriyam,又譯“流離、壁流離、瑠璃”。中國古代稱玻璃為“琉琳”、“流離”、“琉璃”,從南北朝開始,還有“頗黎”之稱。根據(jù)《廣雅》和《韻集》的記載,“琉璃”是用火燒的玻璃質珠子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質的統(tǒng)稱。
《世說新語》中所記的琉璃屏、琉璃器、琉璃碗以及《晉書崔洪傳》中所說琉璃鐘也已在安徽屯溪的西周墓以及湖南韶山春秋戰(zhàn)國墓中出土。在漢墓中,碗、帶勾、印章等玻璃器更是屢見不鮮。中國古代玻璃器(即古琉璃)是被視為權貴和財富的象征,在當時用琉璃器物來斗富爭寵是顯貴們的時尚,所以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之首(金銀、玉翠、琉璃、陶瓷、青銅)和佛家七寶之一(金、銀、琉璃、頗梨、硨渠、赤珠、瑪瑙)。
唐·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
晚唐·龍鳳紋玻璃壁
戰(zhàn)國·蜻蜓眼琉璃珠
唐·玻璃盞托(法門寺地宮)
琉璃燒造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是人類發(fā)明的一種人造材料,又是古人創(chuàng)造的昂貴藝術品。
最早的中國琉璃器記載在《楚辭》中,其中多處提到“陸離”一詞,因此后人認為“陸離”即指“琉璃”。目前出土的多是琉璃小飾品,最早是商晚期琉璃珠,洛陽中州路西周墓出土綠色琉璃珠,寶雞出土上千顆琉璃珠、琉璃管。戰(zhàn)國時期已經能制作大件琉璃器,在長沙楚墓出土最多,有琉璃壁劍飾、琉璃印章等。這些琉璃器多為仿玉器,作為玉的代用品,其色彩雅麗,有乳白、米黃、淺綠、深綠等,器物規(guī)整呈半透明狀,達到高古琉璃較高水平。
中國古代的琉璃源于西亞 、地中海等地的玻璃器,西亞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所處的兩河流域上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兩河文明的發(fā)源地。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中,西亞就是東西方交通的要道?!敖z綢之路”由中國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經巴基斯坦再由西亞到歐洲。在公元前5世紀時期琉璃由西域(今新疆)傳入我國??脊虐l(fā)現(xiàn)在西周墓葬中已有琉璃珠飾,如周原、扶風上宋北呂的西周墓葬等。但所發(fā)現(xiàn)的琉璃多為舶來品,具有濃郁的亞細亞風格。而公元前的青銅時代,活躍于中西文化的游牧民族有意無意地將可隨身攜帶的琉璃飾物帶進了中原地區(qū),由此開始中國琉璃的制造之路。但遺憾的是,中國能制造出精美絕倫的青銅器與陶瓷,卻屢屢在琉璃器物的制造中失敗,因為工匠們始終掌握不了制造琉璃的技術工藝,使得中國琉璃制造業(yè)遠遠落后于西亞、地中海等發(fā)源地區(qū)。
上海的硅酸鹽研究所就曾多次研究分析過古琉璃的成分構造,多以高鉛、鈉、鉀、鈉鈣等化學成分組成,熔點在1300℃左右。自北魏開始,因古琉璃一直含有多種化學成分,所以配方也較混亂,以致制造出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琉璃品。加之產量低,不能滿足王公貴族、權力人士的需求,他們便選擇依靠國外的貢品來彌補所需,足見琉璃之珍貴。直至唐代,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盛世,處在當時世界的強國行列。20世紀70年代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20件琉璃器。除一套中國茶具自產外,其余都為當時西方國家的朝貢之物。到了宋、遼、金、元時期,開始注重制造生活裝飾用器,如簪、釵、耳飾、珠飾、鎮(zhèn)紙、帶板、花片、手鐲、鈕扣、葫蘆瓶等等。色彩也開始絢麗,如藍、綠、乳白、無色透明,少量有黃、赭、紅、橙等色彩。琉璃加工工藝也逐漸精湛,然而產量卻未見提高。宋元以降,玻璃器皿種類增多,用途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
在中國清代之前,中國玻璃統(tǒng)稱“琉璃”,清代開始將玻璃稱為“料器”,而清代被稱為“琉璃”的均屬琉璃瓦類的器物,這與中國古琉璃有天壤之別不可混淆。至宋元之前,中國琉璃是異常金貴的物件,其價值遠遠超過玉器及金銀器。并且作為財富的象征成為王公貴族、達官顯人的專有飾品,擁有琉璃器物是其顯富擺闊的資本,這與琉璃器的來之不易、稀貴異常是分不開的。而明、清以來人們所說的琉璃是不透明的,據(jù)《明制》載,皇帝頒賜給狀元的佩飾就是藥玉,四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佩戴。
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三代的中國琉璃真正達到了鼎盛時期。康熙三十五年,宮廷設立了皇家玻璃廠——養(yǎng)心殿造辦處玻璃廠,已能生產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煙壺等,都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料器(玻璃)的同一色彩可變幻出很多來,器物也逐漸復雜,可生產出水丞、魚缸、筆筒、硯臺、碗等。同時在乾隆六年(1741年),西方傳教士紀文、汪執(zhí)中,參與并指導養(yǎng)心殿造辦處玻璃廠,將金星玻璃燒制成功。金星玻璃制品的最大特點是以鏤雕、圓雕器為主,多以寫實風格作器物造型,題材豐富多樣。其藝術特點是金光閃閃,富麗堂皇,具有濃重的宮廷色彩和皇家氣息。雍正、乾隆時期更是繁榮之極,開始生產鼻煙壺、煙嘴、宣德爐、漏斗、瓶、罐、帽筒、手鐲、碗、花插、首飾等,形制上有仿瑪瑙、翡翠、古玉等。與此同時,除官方辦玻璃廠外,民間也開始興辦私人作坊,玻璃生產中心在山東淄川縣顏神鎮(zhèn)(今博山縣)、廣州和北京。由此看來,清代已完全掌握了西方玻璃制造技術。由原來官方所壟斷的琉璃器逐漸向民間流傳開來,當然官方所制的料器仍然價值不菲。今天清代的玻璃料器在國外的拍賣場上屢屢以高價位奪人眼球。如今,清三代的琉璃碗、鼻煙壺、套料小瓶等器都曾以十幾萬港幣的價碼成交。
唐·琉璃盤口瓶(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
琉璃在我國出現(xiàn)比西方約晚一千年,約產生于西周時期。古代琉璃器的收藏,在國內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
我鑒藏古代琉璃數(shù)十年,曾在2003年碰到一件仿品。那是件出自山東直徑10厘米左右的“西漢”琉璃璧,通體藍色,正反兩面都有谷紋,并刻有兩條蟠螭紋飾,粗看也為之迷惑。然再仔細推敲,竟原形畢露:第一,藍色是用透明的底膠加天然石粉混拌一起后涂在新仿的無色透明的琉璃璧表層上;第二,西漢谷紋有一定的造型規(guī)律,而這件琉璃璧的谷紋顯得無規(guī)律可循,是隨意點刻在模具上翻鑄的;第三,最大的漏洞是真正的琉璃璧應該僅單面有紋飾,因為當時的琉璃工藝是采用模鑄脫蠟法澆注而成,不可能雙面成形。2009年在土耳其的古玩店中看了幾件琉璃瓶,店主說是公元前的,我仔細看了幾次覺得有疑問就沒下手,其仿制水平很高。而新疆若羌瓦石硤元代玻璃作坊遺址和山東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遺址,是迄今在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玻璃作坊。新中國成立后,山東博山的玻璃作坊都曾仿過古琉璃,所以鑒賞琉璃需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專業(yè)知識、銳利的眼光和平和的心態(tài)與稟賦才能駕馭。
當今中國,古琉璃收藏仍屬冷門,但愛好琉璃的大有人在,需提醒的是鑒別古琉璃千萬不要被所謂“皮殼包漿”迷惑了雙眼。特別是皮殼重的琉璃物件就更要當心,我認為古琉璃的皮殼并不太重,這要看出土的地域而定,一定要知曉它的出處,心中留疑問,多比較,真器要上手研究才有收獲。既然古代琉璃在當時就是很珍貴的物件,那么藏家手上的大件琉璃品就更要謹慎甄別了,不要被賣家的故事所迷惑。有時我在網上也看些關于古琉璃的帖子,新多舊少矣!地攤上更是不堪入目,說明當下收藏琉璃的人士開始多起來,許多作偽手段也層出不窮。我常說:“古琉璃器大多是‘生坑’,傳世不多,十墓難出一件,而聚難散易,收藏要講緣分與悟性?!?/p>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
《上海工藝美術》雜志特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