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平原 向文清
火樣人生
——追憶貴州電網(wǎng)公司在抗冰保電中因公殉職員工王軍
■ 文/張平原 向文清
他把災情當作命令,在急難險重中挺身而出,表現(xiàn)出服務人民的堅強黨性;他熱愛工作,以崗為家,舍小家顧大家,不顧安危,不計得失;他忠誠事業(yè),忠于職守,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王軍以35載人生的忠誠與奮斗,燃燒著自我,詮釋著南網(wǎng)人的責任與精神。
王軍如一團火,走到哪里就把溫暖帶到哪里。對工作,他兢兢業(yè)業(yè);對家庭,他有為子之孝,為夫之愛,為父之嚴;對同事,他溫暖如春。圖為王軍生前與家人的合影。(徐菁然供圖)
“他就像一團火?!?/p>
這是戰(zhàn)友、工友、親朋好友乃至小區(qū)鄰居們對王軍眾口一詞的評價。
因此,當噩耗傳來,人們模糊了雙眼。
2011年初,貴州遭遇新一輪強降溫和雨雪冰凍天氣襲擊,南方電網(wǎng)貴州電網(wǎng)公司職工王軍,放棄休假主動請纓,1月10日在前往畢節(jié)地區(qū)抗冰保電一線途中,因路面濕滑不幸發(fā)生車禍因公殉職。
王軍走了,永遠地走了。留下他風雪彌漫遠行的背影,也留下了生者綿延無盡的思念。
2011年初,貴州高原再次遭遇雪凝災害。災情就是命令,一場驚心動魄的抗冰保電保民生戰(zhàn)役在2011年初的貴州打響。王軍主動請纓,要求到抗冰保電的第一線去。
期間他接到妻子徐菁然的電話:“雪正在下哩,好大啊,去畢節(jié)的路該很滑吧?這太危險了,不去了吧!再說你這次是休假在家,假還未休呢?!?/p>
王軍安慰妻子道:“沒事的,公司的駕駛員都經(jīng)驗豐富,車輛也采取了防滑措施,你放心好了。”
汽車一出三橋便駛上了高速公路。路面積雪,來往的車都小心翼翼,開得很慢。
中午11時進入修文路段,一輛微型面包車突然超車呼嘯而過。駕駛員賀師傅放慢車速靠邊行駛。這時,對面一輛中型客車快速駛來。眨眼功夫,微型面包車與中客尾部掛擦碰撞,中客因擦掛失控改變方向向已經(jīng)??吭谡P熊嚨纼鹊纳K{迎頭撞來。
“轟”的一聲巨響,車禍發(fā)生了。
賀師傅滿臉鮮血,王軍手捂胸口,雙腳被卡在座位上不能動彈。
貴州電建一公司動員了一切力量迅速將王軍二人送往貴州省人民醫(yī)院搶救。在醫(yī)院,他對領導說:“賀師傅的傷要重一些,先救他吧。”然后他悵然長嘆:“這次我又不能去抗冰第一線了……”
1月10日17時30分,王軍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永遠停止了呼吸。
1998年,23歲的王軍從部隊復員后被分配到貴州電建一公司,成為一名司索工。這是一種整天與千斤繩、卸扣打交道的工作。王軍認真請教師傅,嚴格遵循操作規(guī)程,把這項工作干得十分出色,從未發(fā)生任何事故。除了干好本職工作外,他還堅持學習機械原理、起重理論知識、電廠施工技術,向所有的同行師傅請教起重機的燃油系統(tǒng)、動力系統(tǒng)的原理,隱患如何識別,故障如何排除,機車如何保養(yǎng)。
由于王軍的勤奮好學,一年后,他取得了相關操作資質,開上了50噸的履帶式起重機,并逐漸成長為公司一名優(yōu)秀的起重機駕駛員。
王軍心思細密,每一次做保養(yǎng)和使用起重機時,他都要仔細檢查,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2007年在發(fā)耳電廠工地時,王軍為一位同事代班。代班前王軍作例行檢查,發(fā)現(xiàn)這臺起重機連結起重臂與基座的銷子松動幾近脫落。王軍立即找來配件,重新穩(wěn)固了這處銷子,并按規(guī)范將此事向機械處領導作了匯報。
領導聽后驚出一身冷汗。曾經(jīng)就有施工企業(yè)因為起重臂銷子脫落,發(fā)生機毀人亡的重大安全事故。王軍所在的機械處立即作出決定,對王軍給予通報表揚,要求全處上下向王軍學習,嚴格操作規(guī)范,排除事故隱患,防止一切可能發(fā)生的安全事故。
業(yè)精于勤,學無止境,在一處處艱苦卓絕的電廠建設工地,王軍從一名優(yōu)秀士兵成長為優(yōu)秀的技術工人。
電廠建設有句話叫做“質量看焊接,進度看起重”。也就是說設備吊裝尤其是大件吊裝決定著電廠建設進度。
發(fā)耳電廠為4×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是貴州西電東送的主力電廠,機組的建成直接關系到貴州第二批西電東送工程任務的全面完成。機組建設過程中,吊裝任務最艱巨和最困難的是三大件:重達240噸的發(fā)電機定子和分別重達200多噸的汽包與主變壓器。這三大件體積龐大,技術精密,不容有任何閃失。項目分公司高度重視三大件的吊裝工作,專門成立了以項目總工程師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機械工程處主任專門負責起重吊裝工作,王軍是這一次主攻任務的尖兵。
在火車站的卸貨吊裝中,需要鋪枕木,在軌道上滑行一段距離后吊裝到平板車上。王軍沖鋒在前,30至40公斤的枕木別人都是兩人抬一根,而他卻把枕木抱上肩,扛起就走。發(fā)耳電廠建設工地處于山間河谷,氣候悶熱難擋。當時正值7月酷暑,氣溫近40度,河谷間沒有一絲風,王軍等人干得大汗淋漓,一天下來他們衣服背后就浸染了一層白色的鹽漬。
200多噸的汽包設備運至廠房后,王軍與同事們在狹小的起重機駕駛室內,忍受著近50度的高溫,共計耗費10多個小時,才通過液壓提升裝置將汽包提升至84米高的安裝位置。
在電廠建設現(xiàn)場,王軍完成好自己本職工作之余,還主動幫助司索工穿鋼絲繩、給鋼絲繩打黃油、拉手動葫蘆,或者巡視四周充當安全監(jiān)督員,力所能及地幫助吊裝組完成工作。在這個大型設備、鋼纜鋼繩、鋼梁吊臂在陽光下構成的動感十足的剪影下,王軍無疑是其中最活躍的身影,并與旗語、手勢、哨聲、機車的轟鳴聲渾然一體,構成了西電東送背景下的貴州電力建設恢宏畫卷。
在努力地學習各種技術,除起重、司索外,王軍還學習安裝、焊接、項目管理、財務管理、成本控制等知識,他說:“過去一個工種是幾個人做,現(xiàn)在要求幾個工種一個人做。就象軍隊把步兵培養(yǎng)成特種兵一樣,不但要會使用各種槍炮,還要會開汽車、坦克、飛機、輪船”。王軍立志要成為一專多能,獨立作戰(zhàn)的復合型人才。2010年10月,他主動向上級申請,毅然離開了戰(zhàn)斗了12年的機械處,以一個優(yōu)秀的起重工的身份,進入了公司新組建的送變電分公司,在貴州電力事業(yè)發(fā)展中繼續(xù)抒寫新篇章。
王軍非常樂于幫助別人,在公司里,大家都稱他是一個活雷鋒。一天,機械班班長楊群軍堆在寢室里的工裝不見了,他到處找也找不著,同事笑著指了指晾在外面鐵絲上的衣服說“你看那是不是你的?是王軍幫你洗了?!?/p>
在生活中,王軍是一個好鄰居。小區(qū)里哪家沒電了,水不通了,下水道堵了等,都喜歡找王軍。王軍就好象是110,是修理工、水管工、志愿者和雷鋒。他就象是一團火,燃燒著自己,溫暖著別人。
同時,王軍還是一個社會責任感很強的人。在納雍電廠工地工作期間,王軍得知羊場鎮(zhèn)平頭坡小學12歲的小姑娘王燕,因家庭貧寒面臨失學的困境后,他多次給予資助,使王燕能夠繼續(xù)完成學業(yè)。
王軍極其疼愛家人,無論工作多么勞累,只要一回家,他就爭分奪秒,盡到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職責。每當返回工地的前一天,他總要炒一盆辣子雞、治一缽油辣椒、包幾斤水餃放在冰箱里,從不間斷。王軍去世后,我們在他家冰箱里看到,冰箱里塞滿了王軍做的餛飩和紅燒肉、辣子雞。
王軍在抗冰保電途中不幸遇難的消息見報后。貴州省委書記栗戰(zhàn)書、省長趙克志、中國南方電網(wǎng)公司董事長趙建國等領導分別給南網(wǎng)貴州公司領導打來電話。要求安排好王軍的后事,大力宣傳王軍不畏困難,不顧個人安危,災難面前挺身而出,慷慨報國的時代精神,激勵全社會和系統(tǒng)職工以王軍為榜樣,奪取這場抗冰保電保民生戰(zhàn)役的最后勝利。
“熱血融寒冰、丹心保供電”,在這場氣壯山河的抗冰保電斗爭中,正是由于王軍及他的同事們的艱苦奮斗,及時搶修受災線路,貴州電網(wǎng)實現(xiàn)了“保主干電網(wǎng)安全穩(wěn)定、保涉及民生的重要用戶安全供電、保地級市和縣城安全供電”三大目標。1月14日南方電網(wǎng)貴州公司發(fā)布消息:全省抗冰保電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1月17日,貴州省總工會作出追授王軍“全省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的決定。同日,南方電網(wǎng)公司黨組作出追授王軍為公司“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決定;同時追授王軍為公司勞動模范。南網(wǎng)公司黨組在決定中號召全網(wǎng)干部職工向王軍學習。
如今,王軍生前戰(zhàn)斗過的最后一座電廠——貴州興義電廠首臺機組已完成安裝進入投產(chǎn)階段。同事們說,爭分奪秒力爭提前竣工發(fā)電,既是受到王軍精神的鼓舞,也是對王軍最好的紀念。
王軍以35載人生的忠誠與奮斗,燃燒著自我,詮釋著南網(wǎng)人的責任與精神。
生命之光成為永恒。
( 編輯/黃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