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杜甫草堂園林意境初探

      2011-11-19 20:27:36
      杜甫研究學刊 2011年3期
      關鍵詞:草堂杜甫意境

      李 娟

      中國園林的內涵,往往注重展示某種意境。它是中國園林傳統(tǒng)風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國園林藝術的靈魂。古人說“情與景遇,則情愈深;景與情會,則景常新”。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而產生意境。坐落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林塘清幽、風光秀雅的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它向世人展示著獨特的意境。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個月,創(chuàng)作詩歌240余首。經過1200多年的演變,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占地300余畝的集紀念性祠宇、民居、園林、寺廟為一體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草堂園林在造園手法上達到了建筑布局意境、山水意境、植物配置意境和詩畫意境的和諧統(tǒng)一,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清代一位學者說過,一個好的園林“與其令人愛,不如使人思”。行游于草堂園林中,不由讓人慨嘆:人在園中,園在詩中,詩在景中,景在畫中,意境深遠,讓人遐思萬千。

      咫尺之內造乾坤——建筑布局意境

      草堂園林建筑有機地結合了民居與祠宇的特點,既體現(xiàn)出紀念性園林的莊重肅穆,又不失詩圣故居的清幽淡雅。結構上風格各異,以小巧雅致見長,移步易景;色彩上青磚素瓦,粉墻丹柱,順應自然;建筑風格上接近民居,穿斗木構,形體適量,質樸典雅;空間處理上時而開闊明朗,時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多角度借景,使其凝練生動而臻于畫意的境界,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草堂園林中的建筑形式多變,有廳、堂、臺、亭、樓、檻、軒、祠、廊等。主體建筑由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五重建筑組成,布局嚴整、左右對稱、莊嚴而不失穩(wěn)重,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祠堂園林的特色。利用水系與素墻的分隔,草堂主體建筑在空間上形成“1—1—2—2(照壁——正門——大廨與詩史堂——柴門與工部祠)的格局,使園林建筑“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既打破了固有的空間關系,改變了紀念性祠堂的單調刻板,同時增加了景深的層次,讓整個建筑頓添幾分靈動。照壁作為序景,在草堂建筑群與郊野之間,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觀的縱深感和含蓄感。正門設計簡潔素雅。大廨建筑均衡穩(wěn)重,以左右月洞門與東、西兩側的回廊連接,形成一個相對閉合的空間,小中見大,簡中寓繁。穿過大廨到達整個建筑群體量最大的主廳詩史堂,位于中心位置的詩史堂打破了“序景——起景——高潮——結景”這種傳統(tǒng)園林布局手法,并不作為整個建筑群的高潮,而是作為發(fā)展階段,形成過渡空間,由此更好地推動高潮(工部祠)的到來。過詩史堂,經柴門之后便最終到達整個建筑的高潮工部祠。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軸線末端,因此結景的營造也相當精妙:通過空間的呼應與視線的滲透,將高潮妙化于不同意境的詩意空間中,形成一個中心院落,三個結景點(碑亭、茅屋、水檻)。工部祠及其東西兩側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軒構成一“品”字形院落,更增添了紀念性祠宇氣氛。工部祠往東可觀古楠掩映下拙樸厚重的“少陵碑亭”,給人以歷史滄桑之感。向南則遙望詩圣的茅屋故居,向西則借竹影樹蔭中似隱似現(xiàn)的水檻,打破了有限空間的局限。在這三個結景散點中,有著各異的景致,其靈活的布局卻形成了穩(wěn)固的“結景三角形”,巧妙地構成空間上的借對,構圖上的均衡,讓人自然地從紀念杜甫的肅穆環(huán)境中,過渡到詩情畫意的園林景觀中。

      疊山、置石、理水——山水意境

      古人云“園林之勝,唯是山與水二物”①。山貴有脈,水貴有源,水隨山轉,山因水活,脈源貫通,全園生動。草堂園林妙在含蓄,“片山多致,寸石生情”②,園中一山一石耐人尋味。

      草堂園中西北角的梅園挖湖疊山,挖出的泥土疊積于工部祠西側,形成兩座土山,并按清代草堂石刻圖,在土山上復建了“春風啜茗臺”和“裛香亭”。茅屋故居西側在原有土山基礎上堆砌而成的景點“西嶺”,依杜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之意,以“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③小中見大的象征手法,將只可遙望的西嶺,微縮于自然有限的園林空間中,如一幅真實的中國水墨寫意畫,景深而意遠,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園中茅屋景區(qū)內、竹林深處、楠木林中、青石板路旁、小徑盡頭、水檻邊置石數(shù)處,有聚有散,有挺有臥,有仰有伏、以少勝多,上面鐫刻著杜甫流芳千古的詩作以及后代學者對詩圣杜甫的評價,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梅園觀景臺旁,置石與植物、水體組景,三者互為補充,植物使石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石在植物的點綴下隨意自然,水在石的襯托下更顯輕盈、明澈,水石相依之境,令人流連忘返。

      草堂水系,澄澈清泠,柔媚而不失強韌,賦其形而彰顯其美,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無限的想象,是園林中最富有生氣的元素。古人稱水為園林的靈魂,中國古典園林自古有著“無水不成園”之說。園林的選址以依山得水為貴,大多選址在水系流經之處或者靠近水系的地方,杜甫當年就是在朋友的推薦下將草堂修建在浣花溪邊,順應了我國古典園林依山(西嶺雪山)傍水(浣花溪)的自然風水格局,草堂園內所見之水,均全部引自浣花溪,形成西、中、東3個方向跌宕起伏、綠水潺湲的繞園流動水系,剛柔相濟、動靜結合。靜則體現(xiàn)柔美,動則顯示力量。又貴在曲折多變,形曲則意深。園內水景呈散點分布,各水景之間輔以細流,迂回曲折,形同自然,水光岸影,相映成趣。步入草堂正門,眼前的園林按照杜詩意境布局,左右兩潭碧水縈回、森森茂竹,巍巍高楠,繁蔭掩映,小橋勾連,呈現(xiàn)出“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的詩意空間。茅屋故居景區(qū)四周竹籬柴扉,清溪環(huán)抱,真實地呈現(xiàn)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等杜甫所描繪的詩意景象。位于草堂園內北面的唐代遺址水系,寬闊的水面倒映著天光云影,水中以石筑堤,水系由遠至近,由上而下,形成了多層動態(tài)水景,“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左思《招隱士二首》其一)。水在流動過程中,時強時弱,時快時慢,與石堤、植物等產生摩擦,發(fā)出天籟一般音響,為園林增添了無窮詩意?!肚f子·庚桑楚》云:“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所不為也?!彼臒o形無色正是“虛”的象征。草堂梅園高塔為仰,曲橋為俯,仰俯相借,塔影浮映,虛實相襯,自成佳趣;一泓碧水,曲折蜿蜒,如一面明鏡,看似虛無,卻涵養(yǎng)著四周的美景,其周邊的一覽亭、山石、花木、水檻乃至天空都被水含映在其中。水中之影,使得人們的視線無限延伸,無形中加強和擴大了園林空間,體現(xiàn)出水的深沉含蓄,映射出園林意境。

      寄情于景、花木言志——植物配置意境

      詩圣杜甫為草堂園林,留下不少優(yōu)美的詩篇。自韋莊重結茅屋以來,歷代營建均以杜甫的詩歌意境作為造園指南,著力將杜詩中的景觀元素提煉并復原到園林景致里,以此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園林文化寄情山水、雅好自然的特質。而在造園手法上,從體現(xiàn)詩人熱愛自然和對植物的豐富情感出發(fā),倚借山林構園,運用了“師法自然”的思想進行合理布局和植物配置。園內主景配景及大片林區(qū),遍植楠、竹、銀杏,伴植香樟、榕樹、柏樹、杉、羅漢松等高大常綠喬木,并點綴梅、桃、桂、玉蘭、海棠、柳、蕉、石榴、紫薇、山茶等植物;在林下空間種植多種灌木如三角梅、杜鵑、梔子、繡球、迎春、紅繼木、丁香等;水中植荷蓮;園內地被皆用麥冬,以求與建筑古樸典雅的風格相協(xié)調。由此創(chuàng)造草堂園林古雅幽秀的自然意境。

      楠樹,是我國南方生長的高大喬木,杜甫對其懷有特別的感情,鐘愛其古樸、蒼勁、深沉,“倚江楠樹草堂前,古老相傳二百年”、“滄波老樹性所愛,浦上童童一青蓋”、“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等都是杜甫歌詠楠樹之詞。后來楠樹不幸為風雨所拔,詩人痛心悲歌“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后人為表達對詩人的緬懷和景仰之情,明清兩代在草堂內廣植楠木,至今已茂然成林,蒼翠蔥籠。今天草堂楠樹主要集中分布在園東和中南部,并與香樟等其它喬木混植,隨處可見的古楠,繁密蔥郁,在不經意間,更襯托出草堂園林的隱逸情調。

      竹,堅韌挺拔、生而有節(jié)、秀逸而不失神韻,兼具自然美的“形”又有靈魂美之“意”,在傳統(tǒng)文化中常用以象征品德的高尚。杜甫生性喜竹,在草堂寓居留下的詩作里,不乏大量描寫竹的佳句,如“風含翠筱娟娟凈”、“籠竹和煙滴露梢”、“竹日凈暉暉”、“白沙翠竹江村暮”等。今之草堂,在園林造景上對竹的運用也達到了相當高度。不論是紛披疏落竹影的畫意,或是以竹造景、借景、漏景,或是用竹點景、框景、移景,風格多種多樣,組成了一幅幅如詩如畫的美景。《園冶》里所描述的“竹塢尋幽”、“結茅竹里”、“移竹當窗”、“竹徑通幽”、“竹籬夾道”、“竹園留青”、“竹外怡紅”、“竹水相依”、“竹亭閑逸”、“竹廊扶翠”等數(shù)種竹類造景手法,無不遍及草堂園林。萬佛樓附近的竹林,壯觀之中不乏秀麗清雅之美,四季常青,聳綠疊嶂,風吹竹涌,竹波萬里,濤聲陣陣。草堂內“浣花深處”、“浣花祠”等獨立的川西風格庭院,掩映在茂竹深處,極富返璞歸真的野趣,抽象地復原出以“粉墻、竹影、青瓦”為代表的川西林盤民居景觀特色,同時也是《園冶》中“結茅竹里”的經典再現(xiàn)。竹徑作為中國傳統(tǒng)園林曲徑通幽這一造景原則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園冶》有“蹊徑盤而長,不妨偏徑,頓置婉轉”的記述,竹林小徑忌直求曲,忌寬求窄,以求寧靜、幽深的意境。草堂花徑,為一條連接草堂舊址陳列館和古草堂寺的紅墻小徑,長約百米,寬約四米,竹種以綿竹、慈竹為主,竹高約十一二米。竹徑兩旁為與人般高的朱墻黛瓦,竹林在朱墻之后,數(shù)籠相伴,越墻而出,自上而下流溢出來,在花徑上方形成一道道優(yōu)美的弧線,形美色翠,幽意頓生。竹徑在平面構圖的處理上呈L型,站在一端卻不能望見另一端,由長條青磚為底,紅墻為邊,翠竹作頂而形成一個在三維上的圍合空間,含蓄深邃,清凈幽閉,頗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園林美學意境。夏日里,徜徉在“一徑萬竿綠參天”的草堂花徑,微風來時,掀起陣陣竹浪,絲絲之聲沁入心脾,使人煩惱全無,暑意全消,這也正是“翠滴千竿遮徑竹,寒生六月洗心泉”意境的體現(xiàn)。除此以外,竹石盆景小品在草堂園林中也被作為點綴,布置于廊隅墻角,既可獨立成景,也可遮擋、緩解角隅的生硬線條。草堂竹景,意味無窮,竹因景而活,園因竹而顯,具有“形”和“意”相結合的美妙意境。

      “春為一歲首,梅占百花魁”。梅花以其高潔的品格、清雅的姿態(tài),被譽為花中“四君子”之首,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詩圣杜甫也是愛梅之人,流傳至今的詩歌中,直接吟詠梅花及涉及到梅花意象的詩接近三十首。杜甫曾有“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的喜悅,亦有“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的惆悵,此外還有“繡衣屢許攜家醞,皂蓋能忘折野梅”的野趣,“岸客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未將梅蕊驚愁眼,要取椒花媚遠天”、“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其中答謝朋友裴迪所作《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詩被后人尊為“古今詠梅第一”。詩人將自己的悲歡離合之情都系于這凌寒迎春、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梅花之上,借“梅”來抒發(fā)自己情感的意象。今天草堂內梅樹共計四百余株,主要分布于詩史堂庭園和梅園之中,栽種以自然布局為主,冬春之際,各色梅花依次怒放,小徑旁、石橋邊、粉壁青瓦間處處可見“宮粉”、“杏梅”、“玉蝶”、“朱砂”、“綠萼”、“雙嬌”、“朱梅”等,一枝枝擠滿花蕾,一朵朵吐露花蕊,姿態(tài)悠然,或粉紅淡妝,或枝干婀娜,或含苞欲放,或俏然吐芬芳,站在梅樹叢中,微風吹來,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讓人從視覺到嗅覺再到感覺,深入感觸梅花乃至詩人的傲骨芳魂。

      此外,草堂四季皆有繁花勝景可觀。早春,桃紅李白,櫻花飄飛,貼梗海棠、垂絲海棠、玉蘭或紅或粉或白,共同妝點著草堂的庭院、影壁、及水面,猶如詩之首聯(lián)含蓄境深;盛夏,翠竹如影、梔子弄香、紅蕖冉冉、綠樹如傘,“圓荷浮小葉”一派自然田園景象,又有頷聯(lián)淡雅轉接之妙;中秋,金桂、銀桂、月桂齊齊吐蕊怒放,馨香滿園,更有頸聯(lián)點睛承接之巧;冬日,梅朵傲霜,暗香隨衣,蘭花競放,自在芬芳,便如尾聯(lián)回味悠長。一年四季,草堂園林如一首無聲的詩,一幅立體流動的畫,景深境遠,給人以美的享受。

      淺貌深衷,蓄意深遠——匾聯(lián)題詠詩畫意境

      草堂園林的題詠蘊涵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園內星羅散布的題景、刻石、匾額、對聯(lián)、木刻等,融文學、書法、詩畫于一身,將園中的虛實之景、精巧的藝術構思以及杜甫的思想意蘊物化為文字極短的高言妙句,以此來表達深邃的立意、含蓄的意境和高雅的情調,進而賦于園林以詩意化。而園林之美景又寄寓其詩情,情景交融,產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起到點景、渲染和引發(fā)藝術聯(lián)想的作用,使園林景象和思想內容得到了高度的融合,由此產生深遠的意境。

      草堂園林每一重建筑上都懸掛有歷代名人留下的匾聯(lián)題詠,不僅文字雋永,而且書法精妙,篆、隸、楷、行、草,各體皆備,篆書的古樸,隸書的沉穩(wěn),楷書的嚴整,草書的瀟灑,其間又不乏金石、漢碑的意趣,精練含蓄,內涵豐富,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

      草堂園林建筑的命名,或蘊哲理發(fā)人深思,或抒情懷令人神怡,或切主題啟人心智,耐人尋味,曲盡而意遠。柴門,草堂中軸線上的第四重建筑,據(jù)杜詩描寫,當年詩人營建的草堂,有竹籬環(huán)繞四周,堂前方開有一簡陋的木薪門,即其詩中所謂:“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江漲柴門外,兒童抱急流”等等。今日“柴門”,為清代重建,具有象征意味,典藏精蘊,催人產生些許懷古思幽之感。水竹居為工部祠右前側配廡,其名出自杜甫成都詩《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中“拾遺曾奏數(shù)行書,懶性從來水竹居”的詩意,則指水清竹綠,環(huán)境幽雅的草堂,題寓遠致,理趣盎然。“恰受航軒”為工部祠前左側配廡,與“水竹居”相對稱,因其建筑體量小巧、形狀狹長如舟,??坑谒?,清嘉慶十六年(1811)重修時,遂以杜甫草堂詩作《南鄰》中“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兩句詩意命名,既與景合,又饒富詩意,由景入情,韻味無窮。水檻即軒廊靠水一面的欄桿。杜詩中描寫的水檻,指筑于水邊供休憩遣心的簡易建筑物。上元元年(760)杜甫建成草堂后,又不斷培植修葺,擴大規(guī)模。上元二年,草堂內新建成水檻,詩人在《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一詩中說“新添水檻供垂釣”即指此,以后又寫有《水檻遣心二首》等,可見詩人曾于水檻之上品“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之豐韻,賞“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之美景。今之水檻位于中軸線第四重建筑“柴門”之西,跨溪流而映綠竹,依稀可以體味當年杜詩中描寫的田園意境。露梢風葉之軒:公元760年春天,杜甫營建的草堂在浣花溪畔落成,作《堂成》詩紀之。詩中第二聯(lián)描寫草堂的景物為:“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清嘉慶年間重修草堂時,即以這兩句詩中的“露梢”、“風葉”合起來命名詩史堂西側的配房。

      草堂大雅堂內以一幅展現(xiàn)杜甫生平的大型磨漆壁畫和十二尊詩人塑像,向世人說明了杜甫和草堂在中國詩歌發(fā)展歷史上的獨特地位;盆景園則陳列了百余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此外草堂園林中還分布了數(shù)通明清碑刻,有杜甫畫像石刻、草堂石刻圖等,這些都是草堂歷經滄桑的歷史見證,同時也為草堂園林建筑平添了幾分雅趣。

      結 語

      草堂園林,樸質清幽,恬靜淡泊,古雅自然,創(chuàng)造了“居鬧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間,是充滿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使人們可以“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樂”④,其人文意象與自然意境相互滲透,虛與實互相融匯,是紀念性園林建筑與景觀結合的典范,正如《園冶》中所謂“一鑒能為,千秋不朽”。

      注釋:

      ①清鄒迪光《愚公谷乘》,上海中華書局1922年版。

      ②明計咸《園冶》,北京城市建設出版社1957年版。

      ③明文震亨《長物志》,上海文明書局1925年版。

      ④馮朝雄、范貽光《蘇州古典園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猜你喜歡
      草堂杜甫意境
      草堂舊事
      黃河之聲(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草堂詩歌獎在杜甫草堂頒獎
      鴨綠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28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杜甫改詩
      意境的追尋與創(chuàng)造(外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詩詞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則)
      中華詩詞(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絕句
      兒童繪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薪草堂由來
      歌劇(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杜甫與五柳魚
      舞蹈意境的認知與養(yǎng)成
      人間(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6
      花莲县| 柘城县| 卢龙县| 葫芦岛市| 青田县| 冀州市| 随州市| 闽清县| 新兴县| 凯里市| 洛隆县| 晴隆县| 扶绥县| 洪洞县| 平果县| 镶黄旗| 睢宁县| 岳西县| 惠安县| 枞阳县| 江达县| 平和县| 富平县| 平乐县| 常德市| 临桂县| 郑州市| 台山市| 广汉市| 平潭县| 曲水县| 大石桥市| 阳信县| 南丰县| 平度市| 漳平市| 彭泽县| 东光县| 玉环县| 紫金县|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