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惠萍
據(jù)考古調查和古文獻記述玉門關遺址所在地域,有距今三千五百年的火燒溝文化遺存。商周至戰(zhàn)國為羌戎所據(jù),秦至西漢初先為月氏、烏孫之地,后為匈奴所有。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先后兩次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向匈奴出擊,殲敵四萬余人,得匈奴祭天金人。漢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后在河西建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和玉門關、陽關。
玉門關西漢時為玉門都尉的治所,下轄玉門、大煎都兩個侯官,管轄著東起倉亭燧西止鹽澤(今羅布泊)的西部防線。東漢改歸西域都護府所轄。1944年,我國考古學家夏鼐、閻文儒曾在此關北邊廢墟中獲得漢簡數(shù)十枚,其中有一木簡(《敦煌漢簡》2438號)上書寫“酒泉玉門都尉”等字,從出土的簡文中,斷定這是玉門都尉的公文??勺C實在西漢敦煌還未建郡前,此關已經(jīng)存在,隸屬于酒泉郡。據(jù)此可知它是目前河西地區(qū)最古老的一座城池。
從各類文獻和出土漢簡可知,西漢玉門關從武帝元鼎六年開始,歷經(jīng)昭帝、宣帝、成帝、哀帝至新莽時期紀年簡年號基本連續(xù)。
自漢武帝通西域后,西域邊界戰(zhàn)亂不停。漢武帝元封年間,車師扣押漢使王恢等。武帝派將軍趙破奴西出玉門關破車師,征討匈奴,穩(wěn)定了西域的局勢,并且將酒泉以西的漢長城、亭障、烽燧一直延伸到鹽澤。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李廣利第一次伐大宛(今費爾干納),兵敗后,幾萬人馬駐扎玉門關。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再次分兩路出玉門關和陽關進軍大宛,取得勝利,獲得大量大宛汗血馬和善馬。中國的造井技術也由此而傳向西方。
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開陵侯擊車師,發(fā)酒泉、張掖駱駝、糧食出玉門關助濟之。昭帝(公元前86-74年)派傅介子出玉門關殺樓蘭王。又命扜彌國太子賴丹為校尉,率兵出玉門關、屯田輪臺。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欲降漢。衛(wèi)司馬鄭吉派尉犁、龜茲諸國列兵歡迎。攜日逐王等五萬余人由蒲類海入玉門關,并轉羌中(青海),過河曲,東返長安。
漢宣帝(公元前73—49年),長羅侯?;菔苊鑫饔?,也多從玉門關取道前往。敦煌漢簡2066號記載了當時玉門關為他的駱駝準備草料的情況。
東漢時期,隨著當時政治形勢和國內統(tǒng)一事業(yè)的發(fā)展,絲路出現(xiàn)過幾次反復,史稱絲路的“三絕三通”。
新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出西域諸國被攻殺,李崇沒于西域,此為絲路一絕。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竇固擊車師,絲路復通,即所謂“一通”。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北匈奴發(fā)兵二萬,破城殺漢將。絲路復又中斷。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復置西域都都護騎都尉、戊己校尉,以班超為都護,駐守龜茲它乾城,絲綢之路第二次暢通。
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罷西域都護,匈奴遂乘機南下,占據(jù)西域。絲綢之路第三次斷。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北匈奴與車師攻河西,朝廷議閉玉門關和陽關,絕西域。敦煌太守張珰上書言西域形勢,謂棄西域則河西不能自存。乃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出屯柳中。經(jīng)營通西域、開絲路的事業(yè)。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東漢政府又在西域置西域長史、戊己校尉,以李恂為西域校尉,駐于敦煌。在他的治理下,絲綢之路暢通無阻,呈現(xiàn)出興旺發(fā)展的景象。
東漢后期,由于西域局勢的相對穩(wěn)定,再無設關之必要,加之伊吾大道開通,前往西域之路不必再繞道敦煌前往,可以直接走現(xiàn)瓜州至哈密的道路前往。漢代玉門關隨之遷往現(xiàn)瓜州縣境內,敦煌玉門關逐漸廢棄,所留城址僅作為過往商旅行人的驛站,繼續(xù)使用到了魏晉以后。
從漢代到明清各個時代文獻及各種文學作品中都有玉門關之記錄。但從唐到明代的一千多年間,玉門關失去了記載。
1963年2月21日原甘肅省委員會公布玉門關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國家文物局撥??顚觽}城進行全面維修保護。2000~2003年,國家文物局批準并投資150萬元,對玉門關、河倉城進行了全面的維修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