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伊玲
女性文字力量的回歸
——淺析余翠榮作品
□侯伊玲
五月的內(nèi)蒙古,時常,沙塵在飛揚。在一個刮著風沙的春日下午,我安靜地合上了《今夕何夕》,結束了近十多天時間的閱讀。細讀余翠榮《今夕何夕》,同是作為一名女性寫作者,我為之欣然、為之感動?!督裣蜗Α愤@本書中承載著一個個關于女人的故事,一個個關于命運悲劇的故事,這些女人的形象在一個個故事娓娓到來的敘述中砰然而出,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難忘,有一種力量在心中像初春的草芽一樣直往上撐。
作為一名女作家,余翠榮運用了女性色彩的風格,選擇了具有女性特定的敘事方式和敘事話語,她的作品力透紙背,深入女性內(nèi)心,書寫女性命運。
先說那公園里的特殊群體——“瘋女人”。“上班穿過公園,常常會碰到這樣一種人,他們以公園為家,或游離或固定在某一個角落……”他們看上去與周圍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他們是這個社會的特殊群體——瘋子。
“在公園里最常見到的,有一個女瘋子。她呆的地方不是很固定,用一根繩子拉著一大堆破爛衣服,有時候在公園附近,有時候在公園里面。夏天也穿著一身棉衣……她舉止反常、臉上掛著奇怪的笑,似乎沉浸在某種回憶中?!?/p>
再說那個失去愛情的瘋姑娘,作者用女性本色的敘述語言,刻畫了一個失去愛情便放棄了做自己,直至淪落為失去了靈魂的不幸女人。
“她只是偶然出沒于公園,大多數(shù)時間她都在商店門口,隨著商店里播放的音樂在跳舞。她有極強的樂感,鼓點踏得非常準,舞姿也很優(yōu)美?!彼璧臅r候相當投入,像一個“靈魂的舞者”在自己的舞臺上表演。她似乎天生具有舞蹈的資質(zhì),身材很瘦,肢體柔軟。她曾一度是臨河街頭的一道奇特的風景,相信很多人都領略過她在路邊舞蹈的風姿。而她最引人注目的不止是她嫻熟的舞姿,作者在文中還描寫了她奇異的裝扮:有時候穿一件雖然臟兮兮卻紅彤彤的拖地長裙,頭上用幾種顏色的布條高高地扎一個大髻,頗有異域風情;有時候是一個白色的婚紗裙……顯然在她的世界中,她曾經(jīng)像每一位少女有過她們?nèi)松蠲篮玫你裤?,而作者筆下眼前的瘋姑娘卻頭發(fā)亂蓬蓬的粘結在一起,向下垂落,遠遠看去,倒很有一點公主的范兒。她不像許多瘋子那樣傻笑,她的表情是凌厲的,旁若無人的。她坐在某商場門前的臺階上,涂了夸張的黑眼圈,抹著血紅的嘴唇,臉上有著厚厚的斑斑駁駁的粉,嘴里叼一支煙,眼睛蒼茫地望著前方,神情里有一種悲絕。莫名的,讓人看得心痛。到底在她的世界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什么,以致令她放棄了自己。這些敘事的言語中有女人寂寞的自言自語問事的悲涼情態(tài),有女人瘋了后迷失自我的自憐與決絕。讓人心痛那癡情的美麗女子被人遺棄后,物是人非,“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滿懷悵然。作者以女性的筆觸扣問是誰傷害了她們?是誰制造了她們的苦難與不幸?
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從前定是一個美麗而重情的女子。
立意審視女性的社會地位,追問女性命運悲劇的成因,這是余翠榮寫作獨特的女性視角。傳統(tǒng)女性終其一生在家庭與社會中常常承擔了重要角色與生活重負,但又由于女性境遇不同,社會分工有別,導致了女性一生的命運詠嘆調(diào)。
作者從女性命運的不幸、不安與困惑中,開始尋找人類生命的終極關懷。
她的寫作起于關注,終于關注!起于閱讀,終于閱讀!
余翠榮以她獨特的女性視角以及生活的歷練,使她有著深厚的生活積淀。雖為女子,但對人性有著深刻的剖析,對人生有著獨到的見解。深厚的文化積蘊,內(nèi)斂的文學靈秀已潛移默化于她的筆端。她在修煉人生的同時也在歷練文學。她的散文、隨筆深入淺出、舉重若輕而無故作高深之氣,快人快語、文如其人,“明心見性,直指人心”,以女性本色的筆觸、深邃的思想體悟大道。
余翠榮的雜文語勢出神入化、排比言之有物,源于她胸中有氣。此氣乃孟子的“浩然”之氣、司馬遷的“發(fā)憤”之氣、韓愈的“氣盛”之氣、文天祥的“正氣”、李贄的“童心”、鄭板橋與梁啟超的“血性”、廚川白村的“苦悶”。余翠榮胸中有氣,筆下有勢,化而為文則是以激情和博識為內(nèi)蘊的排比。
她在《當女人遇到文人》一文中,通過對崔鶯鶯、關盼盼一代名媛紅瘦綠肥的命運哀嘆,由古及今,寫到近代兩位才女張愛玲與蕭紅的命運同出一轍。如果張、蕭她們的一生中遇到的“真命天子”不是文人,而只是草本布衣,她們會和許許多多如你我的女人一樣,過著平凡、平淡、世俗而又幸福的生活。她寫出了這些紅顏姐妹遭遇男人始亂終棄的悲劇命運,揭示了薄情男人虛偽的同時,也尖銳地質(zhì)疑女性忠貞、癡情于虛偽男人,與奴性何異?以女性作家的視角拷問傳統(tǒng)美德,令人折服,耐人尋味。
曾有位名家這樣說過:“寫作的藝術就是結構的藝術?!蔽覀冎?,在小說、戲劇等敘事類作品中,結構尤顯重要。沖突、懸念、巧合、高潮的設置與熔鑄,使故事情節(jié)曲折、引人入勝,使讀者在擔憂與驚喜、痛苦與快樂、憤怒與平靜、悲傷與快慰的交替轉換中,內(nèi)心震動、靈魂凈化、情操陶冶、境界升華;凡此種種無一非結構之功?!皻W·亨利筆法”的魅力即源于其巧妙的結構?,F(xiàn)代微型小說中能尺幅中見千里、方寸中看世界,亦皆結構之功。在《今夕何夕》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作者具有的強勁的結構能力,她能將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聯(lián)系到一起,再返回事物的本質(zhì),例如 《寫文章與打麻將》、《失戀與感冒》、《小于與小余》、《當女人遇到文人》等等,單從題目就能看出這些都是頗有幽默感的雜文。
她寫《淑女》,從一位農(nóng)村少女的經(jīng)歷寫起,又寫到她身邊的同學和朋友,最后才引出世界公認的淑女奧黛麗·赫本。隨著她的筆,我們終于知道:原來淑女應該首先是道德高尚的人。還例如她寫《謝頂》,是從身邊人的謝頂寫起,先寫她的父親和二哥,進而寫她的朋友,等到寫到普京、希德·洛等名人的時候,我們讀者也已經(jīng)知道謝頂原來并不是件壞事,“那正是上帝對你的另一種禮遇”,讓看過文章的愛美男士恨不得早些謝頂!
人與動物的關系是永恒的命題,也是衡量一個人人文思想和價值尺度的重要標尺。在散文《它們》中,余翠榮把生命長河中相處過的灰貍貓、大黃狗、牛、羊、雞、鵝動物趣事逐一描寫,如一縷青煙般在讀者眼前緩緩流過。在眾多的動物趣事中,養(yǎng)雞是最快樂的事,從它們是一顆雞蛋開始,看著它們怎樣破殼而出、毛茸茸地長大……直到傳雞瘟,父母不在家,還是兒童的“我”操刀屠雞四十只……成年后的 “我”再不殺雞,懺悔頓生。女性的善良與溫暖,由此可見。文中最后寫到待“我”年老退休后,再回到鄉(xiāng)村,定要養(yǎng)一只狗、一頭豬、兩只羊、十幾只下蛋的雞,過晨鐘暮鼓、雞鳴狗吠的田園生活,這才是“我”要過的生活,體現(xiàn)出作者對早年逝去的村莊田園生活的懷念與守望。
喧囂的城市總是與寧靜的村莊有太大的距離!
余翠榮的筆下,即使是議論、說理的雜文,也能根據(jù)為文目的而巧思獨運,其語言符號的排列組合,足以和敘事與寫意的散文作品相媲美。石墨和金剛石都是碳元素構成的,它們的差異僅在于原子的結構排列不同。余翠榮的文章,即有似于金剛石,雄勁有力的結構,是她話語風格的又一重要構成。
余翠榮作品另一構成是語言的陌生化。她的語言有明暢淋漓之感,但她在遣詞造句的解詞取義上卻盡力追求新奇、刺激的效果,自覺達到陌生化而出奇制勝。余翠榮的陌生化,主要是對日常語言的違反、異化,如對日常詞匯采用句式變義關聯(lián)的改造。這種變義和改造,使讀者在閱讀時能發(fā)生類似于金道友信所說的對日常意識 “垂直切斷”那樣的情緒變化及垂直切斷讀者的審美預期,以引起特殊的注意和興趣。
性和愛是不衰的話題,由于剛從“色變”時代走來,也由于中華民族歷來對“愛”有一種諱莫如深的忌諱,而作者余翠榮卻為愛爭得一個新的見解與天地。還有對 “農(nóng)民”、“同志”、“知己”的老詞新解使舊詞賦予出人意料的新意產(chǎn)生審美預期的垂直切斷,這是建立在嫻熟文筆之上的一種女性文學靈性的超越。
長期以來,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中,“女性”只是一個經(jīng)常被關注、審視和描述的對象與符號,女性的主體意識幾乎被男權社會的話語霸占所淹沒。在當代,中國的女性終于轉換了角色,開始在文學的舞臺上肆意舞蹈,她們用及其自由的方式在作品中表達和展示自己。無論是其表現(xiàn)形式,還是其內(nèi)在意蘊,都是空前的自由和無拘。這種自由的創(chuàng)作為女性文學找到了突飛猛進的釋放空間,并在文壇上占據(jù)了一席之地。人們愈來愈從女性自己的書寫中更貼切地看到中國女性的生命歷程與心靈歷程。余翠榮等女性作家的興起是當代女性自立、自強的證明,是關于女性意識的一次徹底的精神突圍。
〔責任編輯 阿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