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金友
不坐在父親的肩膀上摘蘋果
文/汪金友
比爾·蓋茨的父親,是當地一個有名的律師。他一直希望利用自己的經驗和影響,讓比爾·蓋茨在律師業(yè)干出一番名堂。按照父母的要求,比爾·蓋茨從湖濱中學畢業(yè)以后,考的也是哈佛大學的法律專業(yè)。這使他的父親非常高興,相信從名牌大學走出來的兒子,一定能夠子承父業(yè),前程輝煌。但令他的父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比爾·蓋茨大學沒有畢業(yè),就自己決定退了學,和朋友一起去研究計算機。他的夢想,就是讓每一個家庭,每一張桌子上,都有一臺計算機。20年后,比爾·蓋茨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他自己也榮登全球富豪排行榜之首。難于想象,當初比爾·蓋茨如果跟著父親去當律師,今天的他又會是什么樣子?
袁隆平的父親,是平漢鐵路局的一名職員。全家人一直在北平生活,袁隆平也出生在北平協和醫(yī)院。1937年 “七七事變”后,一家人先后到重慶、武漢、南京。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致使袁隆平的父親非常希望自己的兒子報考鐵路交通專業(yè),然后在大城市找個穩(wěn)定的工作。但袁隆平卻不想在大城市上學,更不想追時髦趕潮流,報考熱門專業(yè)。他立志要成為一名農業(yè)科技人員,為改變中國人民缺吃少穿的局面貢獻一份力量。為此,他選擇了西南農學院,作為自己人生和事業(yè)的起點。1953年,袁隆平大學畢業(yè)以后,被分配到湖南山區(qū)雪峰山麓的一所農業(yè)學校當教師。他非常熱愛這項工作,一邊教書,一邊搞研究,終于成為 “雜交水稻之父”。一個城市家庭的孩子,卻立志到農村工作。正是這種常人做不到的放棄和選擇,成就了袁隆平,也成就了中國人的生活。
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的父親,是一名蠟燭制造商,一直希望兒子能成為牧師。但由于生活所迫,12歲時,富蘭克林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制造蠟燭。富蘭克林15歲時,他哥哥籌辦了一份報紙 《新英格蘭新聞》。富蘭克林也想試一試文筆,但又不想通過哥哥來采用自己的文章。于是他用化名寫了一篇小品,趁半夜沒人時把稿子悄悄地放在編輯部的門口。第二天一早,他哥哥和幾位編輯看到那篇稿件,一致稱贊是篇好文章,并斷定是出自名家的手筆。從此,富蘭克林的文章經常在報上發(fā)表,但大家一直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誰。后來,為了破解這個謎,他哥哥半夜時藏在編輯部門口。做夢也沒想到,這位 “名家”,竟是自己的弟弟小富蘭克林。
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開始寫作的時候,經常碰壁,寄出的稿子大多被退了回來。他的父親大仲馬看到兒子這樣困難,就對小仲馬說: “如果你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附一封短信,只要說 ‘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好多了?!毙≈亳R卻倔強地說: “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膀上摘蘋果?!毙≈亳R沒有沮喪,仍然堅持用不同的筆名投稿。他的長篇小說 《茶花女》寄出后,終于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的編輯。更令這位編輯大吃一驚的是,這部偉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仲馬。他問: “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小仲馬說: “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茶花女》出版后,法國文壇的評論家一致認為,這部作品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大仲馬的代表作 《基督山恩仇記》。
坐在父親的肩膀上,的確可以很快地提升自己的高度。但那種高度,不是真實和公平的高度。坐在父親肩膀上摘下的蘋果,絕沒有自己爬上樹去摘下的蘋果那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