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韓西芹
甘寧鼓樂激越千年
□文/本刊記者 韓西芹
Inspiring Drumbeats of Ancient General Gan Lin
甘寧鼓樂這一民間器樂演奏形式,起源于東漢年間的蜀國水田壩,因三國名將甘寧而得名。據(jù)當?shù)乩纤嚾嘶貞洠蕦幑臉钒l(fā)明始祖名叫羅娃子,當年發(fā)明鼓樂是用來驚嚇、驅(qū)趕狼群,俗稱“趕山鑼鼓”。三國時期,夷陵之戰(zhàn),甘寧中箭,退至故里去世,葬于水田壩溪光寺旁,當?shù)厝藶榱思o念他,將水田壩更名為“甘寧壩”(現(xiàn)為甘寧鎮(zhèn))。甘寧安葬時,水田壩曾聚集了59支鼓樂隊為其超度。由于鼓樂隊數(shù)量與甘寧的陽命(59 歲)巧合,后人就將這種鼓樂更名為“甘寧鼓樂”。
甘寧鼓樂誕生至今已有1800年歷史,一直活躍在鄉(xiāng)土民間,主要用于婚禮、喪葬、壽宴等禮儀以及田間地頭的表演。清乾隆廿四年春,四川才子李調(diào)元到甘寧拜訪詩友,與人在甘寧河邊漫步,見景色迷人,即興作四言詩:“一蓑一笠一葉舟,一支竹桿一條鉤,一山一水一輪月,一人獨釣一江秋。”意境之妙,讓詩友佩服極了,遂將該詩用在“甘寧鼓樂”的唱詞中,尤其是薅秧鑼鼓常用。乾隆廿八年,李調(diào)元高中進士第一名,成了翰林院編修,他特意將四言詩寫入《甘寧小唱》,成全了一段佳話。
中國著名詩人、文學家何其芳的故里也在甘寧。據(jù)當?shù)厝酥v,少年何其芳非常喜歡鼓樂,常隨鼓樂隊玩耍,缺人手時,何其芳還被替補上陣,打過很多次“馬鑼”。
千百年來,甘寧鼓樂一直廣受三峽地區(qū)老百姓的喜愛。這種古老的民間器樂藝術,一枝獨秀,深深根植在當?shù)厝说挠洃洠绊懼麄兊纳睢?/p>
▲ 甘寧鼓樂主要樂器
▲ 老藝人教授甘寧鼓樂
▲ 婚禮上的甘寧鼓樂喜氣洋洋
2007年5月,甘寧鼓樂被列入重慶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目前正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
據(jù)萬州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主任吳春帆介紹:甘寧鼓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包括鼓吹樂、吹打樂、鑼鼓樂三個主要樂種。鼓吹樂是以嗩吶主奏,配合鑼鼓套打,代表性的樂曲有《公母引》、《鉆山引》、《四句引》等;吹打樂是以嗩吶演奏與鑼鼓演奏并重,代表性的曲牌有《老聊子》、《新聊子》、《點將》等;鑼鼓樂全部用打擊樂器演奏,俗稱“耍鑼鼓”,代表性的樂曲有《雙鳳頭》、《剪刀架》、《山花艷》等。
傳統(tǒng)的甘寧鼓樂樂隊編制還有“大套戲”和“小套戲”之分。大套戲是四支嗩吶和鑼鼓的合奏,場面宏大,壯麗輝煌,現(xiàn)在已不多見。小套戲是兩支嗩吶和鑼鼓的合奏,自由多變,十分靈活?,F(xiàn)在流行的甘寧鼓樂樂隊編制較小,一般由兩支嗩吶和鼓,當鑼、小鑼、馬鑼,鈸或鉸子等“四件頭”組成。
甘寧鼓樂的表演形式多樣,主要分為“坐吹”、“走吹”兩大類型。坐吹俗稱悲調(diào)或慢吹,一般在室內(nèi)或院壩進行,樂隊編制較大,演奏的樂曲多為慢速的一板三眼,以表現(xiàn)抒懷、優(yōu)美、悲切之情見長;走吹,即在行進中演奏,俗稱喜調(diào)或快吹。樂隊編制較小,演奏的樂曲為中速的一板一眼,與步伐合拍,常表現(xiàn)喜慶歡躍、熱烈的情緒。
雖然甘寧鼓樂在萬州乃至渝東地區(qū)流傳已久,但隨著歲月的流逝,造詣較深的演奏者均已年邁或相繼謝世。如今的年輕人,又大多不愿學,致使很多技法難以得到傳承,不可避免面臨被冷落的趨勢。
▲ 萬州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建立了甘寧鼓樂表演基地和傳承基地
值得欣慰的是,為挽救這一處于瀕危的民間藝術,當?shù)匚幕块T做了很多發(fā)掘、搶救、繼承、弘揚的工作,除了收集、整理遺留在民間的優(yōu)秀曲牌、唱段、打擊樂譜等,進一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力爭在獲得觀眾(聽眾)喜愛的基礎上,在老調(diào)、老技法上傳承創(chuàng)新。還建立“甘寧鼓樂”表演基地和傳承基地,常年開展鼓樂表演大賽,促進使民間演奏者相互交流,讓更多的群眾了解甘寧鼓樂。
如今,甘寧鼓樂成為甘寧鎮(zhèn)的一張名片。每當鼓樂奏響,就意味著某個禮俗活動正在進行,人們用它傳達情感,傳承文化,甘寧鼓樂走出田間地頭,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并有望成為一門可以讓大眾欣賞的民間藝術。
萬州區(qū)甘寧鎮(zhèn)位于長江北岸,距萬州主城25 公里,擁有“亞洲第一瀑布”青龍瀑布,也擁有千年傳響的甘寧鼓樂。2011 年7月,甘寧鎮(zhèn)因“甘寧鼓樂”入選首批68 個“重慶市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名錄。
▲ 甘寧鼓樂小套戲表演
(圖片由萬州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提供)
▲ 甘寧鼓樂薅秧鑼鼓田間鼓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