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心
為救助流浪兒童建立綠色通道
□ 水之心
人口販賣犯罪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最有利可圖的犯罪活動之一,其年利潤僅次于槍支販運和毒品。據估計,在我國一名乞討兒童一般每月可以為幕后控制者帶來3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暴利。
那些大街上乞討的孩子,大部分是租來的。孩子被租來以后,要用來討錢,不可憐就要不到錢,怎么辦呢?就要讓孩子變得可憐,虐待是方式,不是目的。孩子一天只能吃一頓飯,是為了讓孩子看起來很虛弱,下雨要淋著,出太陽要曝曬著,每天“工作”16個小時,完不成最低“營業(yè)額”就沒飯吃,就要挨打。
最可怕的不是肉體的痛苦,而是在畸形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世界觀被嚴重扭曲,最終可能成為社會的惡瘤。有志愿者告訴記者,很多孩子早就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他們認為志愿者的拯救給他們帶來了麻煩,甚至耽誤了他們討錢,有的孩子甚至揪著志愿說,“放過我們吧”,甚至咬,甚至吐口水。
致力于尋找流浪失蹤兒童的志愿者機構——寶貝回家志愿者協(xié)會理事長張寶燕告訴記者,“對于這些孩子來說,他們不知道什么叫尊嚴,什么叫有尊嚴的生活,因為他始終在這種環(huán)境下,他覺得就應該這么生活?!?/p>
一個人的童年值多少?如果按每天10塊錢來算,他到小學畢業(yè)的年紀就能給家里掙回四、五萬塊錢,可這代價,將用孩子的終身命運來償還。
我們不能只靠道德來約束人的行為底線,對于這些把孩子命運當籌碼、當交易的人,我們只能亮出法律之劍,擎起制度之盾。但是對法律的誤讀、執(zhí)法不嚴和未成年人保護通道的斷層,可能是這類事件屢禁不止的根源。
首先是對法律的誤讀,一部分人認為,帶著孩子討錢是個人行為,是部分地區(qū)的部分人還不太富裕的一種無奈之舉。這種想法錯了,許多孩子被送出來討錢并不完全因為貧窮,而是愚昧,加上巨大的經濟利益的誘惑;這也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嚴重侵害未成年人利益的犯罪。這好比故意殺人罪,只不過,殺人謀殺的是肉體,而脅迫、租賃未成年人乞討,不僅謀殺兒童的今天,更是謀殺孩子的未來。
其次是執(zhí)法不嚴。取證、處罰、安置等困難,致使基層公安部門無法消除這個頑疾。抓了放放了抓,要么拘留15天,要么罰款1000元,對于月收入幾萬的幕后操控者來說,這代價并不高昂。
三是未成年人保護通道的斷層。真要是把大人關了,小孩子送哪去?有的前腳剛送回老家,后腳又被人租出來。福利機構不能及時有效地為孩子們提供庇護,這在某種程度上,傷害了基層民警解救工作的積極性,民警抱怨“民政不配合”。而民政部門不是不配合,而是工作中有自己的難點:即使進了福利院,也有別于正常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對這些孤困兒童必須進行特殊的心理疏導;再就是財政有限,對于有些流浪、孤困兒童的救助,有時只能保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另外,雖然一些公益機構也希望輔助民政部門,做好孤困兒童的救助工作,但目前的困境是,法律支持的缺失以及有些地區(qū)民政部門積極性不高,傷害了這些公益機構的熱情。
記者認為,目前最緊迫的,無疑是建立一條救助流浪乞討兒童的綠色通道——一條完整的合作鏈。
民政部門應該給流浪乞討兒童建立一個很好的成長替代環(huán)境,并保證這個環(huán)境有效運作。
首先計劃生育要抓好;其次監(jiān)護人要接受法制教育,明確自己的監(jiān)護責任;再者,對于未成年人的法律支持應當進一步細化、完善,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行為進行嚴懲;然后是志愿者機構,對一些死角,可以及時通報,讓罪惡無處藏身,并以“關愛”的方式對被解救兒童進行心理干預;而民政部門,應該給流浪乞討兒童建立一個很好的成長替代環(huán)境,并保證這個環(huán)境有效運作;最后是基金會等組織,可以為保障孤困兒童利益提供有益補充。
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張仲說,“政府應該是起主導作用的,群眾團體和那些志愿者不是關注孩子的主體方面。誰是他們的監(jiān)護人?如果他們父母不在了,成了孤兒,那么政府是監(jiān)護人。群眾、社會團體包括我們廣大的志愿者應該按照我們政府制定各項的法律法規(guī),配合政府來做好這些工作?!?/p>
記者認為,在解決流浪乞討兒童的問題上,各部門、機構、個人之間,必須通力合作,建立對話,有效銜接。只有“立法、監(jiān)管、救助”三劍合璧,才能天下無敵。
□ 編輯 韓宇明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