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正念,使浮躁遠離

      2011-12-25 03:19:13文/濟
      中國商人 2011年9期
      關鍵詞:念頭負面內(nèi)心

      文/濟 群

      主持人:張楠

      浮躁的時代,浮躁的心

      很多人都在說,今天是一個浮躁的時代。這種浮躁表現(xiàn)在哪里?不在別處,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在我們當下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緒在糾纏不休?在這些沒完沒了的念頭中,我們就像波濤上搖曳的孤舟,時而被沖向這里,時而被甩向那邊,片刻不得安寧。

      現(xiàn)在有個說法叫做“亞健康”,事實上,這正是多數(shù)人面臨的現(xiàn)狀,似乎還沒有病倒,但潛在的問題很多,健康的隱患很多。值得關注的是,亞健康不僅是身體上的,同時也是心理上的。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交通和資訊的發(fā)達,已經(jīng)使我們的生活空間比以往有了極大拓展,但我們的內(nèi)心并沒有隨著視野的開闊而開闊,正相反,它似乎有了更多的焦慮、恐懼、緊張,有了更深的憂郁、孤獨、不安。

      這些情緒就像不速之客,常常在我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造訪,并且輕易地反客為主。于是乎,我們只能在情緒的攻擊下束手就擒,毫無招架之力。想靜,靜不了,心亂如麻;想睡,睡不著,輾轉反側;想放,放不下,患得患失。可以說,很多人甚至已經(jīng)失去了休息的能力。原因是什么?就是當我們面對各種情緒時無法自主,只能無奈地處在被選擇中。

      當焦慮襲來,我們無法化解;當孤獨襲來,我們無處回避;當憂郁襲來,我們無力對抗。我們只有被動地承受著,又或者,投入另一個目標來轉移焦慮、孤獨帶來的痛苦。我們常常把時間消磨在沒完沒了的工作和娛樂上,以為這樣就能把痛苦遠遠地甩在身后,讓它追不上。事實上,這種做法只能讓心變得遲鈍,變得麻木,變得對痛苦不那么敏銳,不那么在意,除此而外,什么也改變不了。當我們拼命工作或縱情娛樂時,痛苦只是暫時潛伏起來,卻從來不曾離開過。

      所以,今天的人普遍活得很累。我們總是要不停地做著什么,玩著什么,總要把時間塞得滿滿的才覺得踏實,否則就會“閑得發(fā)慌”。是什么讓我們?nèi)绱瞬话玻渴鞘裁醋屛覀儧]有能力享受一份清閑?沒有能力靜靜地面對自己,和自己相處?

      尋找調(diào)心之道

      原因不是其他,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無明,以及由此帶來的煩惱和痛苦。

      所謂無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內(nèi)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頭是什么時候生起,又是什么時候占據(jù)我們的心。我們以為,所有念頭都是這個“我”想出來的,都是為這個“我”服務的。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都沒有能力主動選擇念頭,而是被念頭所選擇。

      如果我們有能力選擇,一定不愿意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徹底失控。當我們生氣時,能讓自己馬上心平如水嗎?當我們緊張時,能讓自己立刻放下包袱嗎?我們沒有能力選擇念頭,也就沒有能力選擇行為,沒有能力選擇命運,這就使得人生陷入一種身不由己的狀態(tài)。對于這樣一種生命狀態(tài),我們是否感到滿意?我想,多數(shù)人所以參加禪修,正是不滿于這樣的現(xiàn)狀,不滿于這樣的被選擇。

      禪修,就是要幫助我們改變這樣一種狀態(tài)。這就需要看清那些來來去去的念頭,進而對它們進行管理,進行規(guī)范。發(fā)展其中的正向心理,制止其中的負面心理。從這個意義上說,禪修就是一門調(diào)心的技術。掌握這門技術,我們就能讓那些反客為主的念頭各就各位,從它們手中奪回主權。其實,禪修并非佛教所特有,而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共法。兩者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見,這就需要以佛陀教導的法為實修指南,為檢驗標準。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典籍,也有眾多的修行法門。前者是理論,是見地;后者是實踐,是禪修。所謂見地,就是通過學習佛法,了解心念的運作規(guī)律,了解心靈世界究竟有哪些內(nèi)容,每種心理又是如何形成并發(fā)展的,以及對此進行調(diào)整的方法和次第。所以佛法自古便有“心學”之稱,是一門幫助我們從了解內(nèi)心到體證生命潛在覺性的學修體系。

      貪嗔癡制造問題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這就告訴我們,每種想法和情緒既非無中生有,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特定因緣和觀念引導下形成的。錯誤的觀念,正是負面情緒產(chǎn)生的土壤。

      就像我們對某人或某物生起貪心,這種貪從哪里來?為什么我們會貪戀這個而非那個?為什么我們會被貪心驅(qū)使著,得不到就寢食難安,得到了又唯恐失去?正是來自于我們的價值觀、審美觀,以及這樣那樣的種種觀念。

      我們覺得這個人或物很重要,很喜歡,當這種思維被反復強化之后,貪心就會隨之增長,從動心發(fā)展為動力。最終,從開始的一點點貪念,逐步增長到鋪天蓋地的貪,徹底地籠罩你、左右你,促使我們不斷地為之奮斗。而在奮斗過程中,這個對象的重要感又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貪是如此,一切心行的運作規(guī)律都是如此。我們對某人生起嗔心,反復想著他的壞處,嗔心就會迅速擴大。我們對自己生起執(zhí)著,時時想著自己的長處,我慢就會隨之增長。我們不妨觀察一下,有哪種心理不是在相關因緣下產(chǎn)生并發(fā)展的?

      身為凡夫,我們的心念往往和貪、嗔、癡密切相關。事實上,這正是我們所以成為凡夫,所以流轉生死的根本。因而佛教稱之為三毒,即危害心靈健康的三種病毒。其中的癡就是無明,也是一切問題的源頭。

      無明就是心靈的黑暗,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看不清潛藏的覺悟本性。因為看不清,就會對自己產(chǎn)生錯誤設定,把種種不是“我”的東西,當做是自我的替代品——比如身體、比如相貌、比如地位、比如身份。我們已經(jīng)完全認同了這種替代,從未產(chǎn)生懷疑。對很多人說,如果連這個與生俱來的身體都不能代表“我”,恐怕是一個近乎荒謬的觀點,并且遠遠超出我們的理解和承受力。

      事實上,我們安立為“我”的這一切,我們所擁有的身體、相貌、地位、身份,雖然和我們有關,但只是暫時而非永久的關系,更不能真正地代表“我”。如果對這點定位不清,就會產(chǎn)生堅固的執(zhí)著,進而形成依賴。因為依賴,就希望它是永恒的,希望身體永遠健康,希望相貌永遠年輕,希望地位永遠穩(wěn)固,這樣才足以成為我們的支撐,讓我們覺得安心,覺得安全。

      但我們面對的現(xiàn)實是,身體會死亡,相貌會衰老,地位會失去,身份會改變。不必說整個世界,僅僅是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人走向死亡,每年都有許許多多的天災人禍發(fā)出警報。這些現(xiàn)實不斷沖擊著我們的安全感,使我們覺得這些依賴是岌岌可危的,是靠不住的。僅僅因為擔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就足以使我們產(chǎn)生焦慮,甚至是非常嚴重的焦慮。一旦真的失去,孤獨、沮喪乃至嗔恨也就在所難免。

      所以說,各種負面情緒的根源就在于貪嗔癡。而由無明產(chǎn)生的種種錯誤觀念,又對負面情緒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些情緒的攻擊下,我們常常連對手在哪都分辨不清,自然不會有還手之力。其結果,就是不斷縱容這些情緒,使其興風作浪,泛濫成災。

      戒定慧成就解脫

      禪修所做的,就是幫助我們培養(yǎng)正念,把心帶回到當下。這樣,我們才能從情緒和妄想的纏縛中脫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帶回當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稱三無漏學,也就是三種導向智慧的途徑。其中,又以戒為基礎,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

      今天這個世界,為什么有那么多問題?物質(zhì)條件日益改善,自殺率卻居高不下;娛樂方式應有盡有,抑郁癥卻不斷增多。而從環(huán)境來說,看看這些年頻頻發(fā)生的各種災難,就知道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惡化到多么嚴重的程度。所有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源于人的心理問題,源于人類的生活方式。

      因為我們的內(nèi)心混亂,所以就會有混亂的生活觀念;因為我們的觀念混亂,所以就會有混亂的生活方式?,F(xiàn)在有個流行詞叫做“某某控”,而這個“某某”,可以是娛樂,可以是衣食,可以是工作。更具控制力的,則是日新月異的電子產(chǎn)品,以及伴隨這些產(chǎn)品而來的種種功能,或者說,是種種誘惑。面對這些無所不在的誘惑,我們是無力自主的,只能被它們牽引著,不斷追隨一代又一代的新品。我們只知道新一點,更新一點;潮一點,更潮一點。卻不曾看到,這種追逐使我們的心變得多么混沌,多么盲目。

      人類如果不建立一種智慧的生活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改變心態(tài),也不可能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佛教所說的戒律,就是幫助我們簡化生活,進而達到簡化內(nèi)心的效果。如果把心比做一潭泉水,負面情緒就是其中的垃圾。我們的生活越復雜,制造的垃圾就越多,帶來的污染就越大。

      平常的人,心總是在東攀緣,西攀緣,片刻不得停息。這就會使內(nèi)心的垃圾不斷攪動起來,翻滾起來。通過專注一個所緣,其他念頭就不再有機會活動。當心漸漸平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認識自己的功能,都有覺知心念活動的功能。

      所以在禪修過程中,需要有止有觀。這個止,就是使心持續(xù)地安住在一個對象上,以此培養(yǎng)心的專注力和穩(wěn)定性。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修觀。就像一潭水,當雜質(zhì)沉淀下來,它就恢復了原有的清澈,恢復了原有的照物功能。這時再往里邊扔一根草,扔一塊石頭,就會看得清清楚楚,但又不會去追逐這根草,追逐這塊石頭。

      當內(nèi)在的觀照力產(chǎn)生,我們才有能力看清內(nèi)心的一切活動,在念頭生起的每個當下都清清楚楚。因為清楚,就不會盲從,不會隨轉。當我們對念頭和情緒保持距離,就有能力照破它,化解它。

      事實上,這種力量是我們內(nèi)心本來具備的。所以,佛教提倡“自依止”,也就是依靠自己。在修行路上,每一步都要靠我們自己去走,每一個障礙都要靠我們自己去跨越,沒有誰可以代替,沒有誰可以包辦。但僅僅靠自己還不夠,因為心靈世界錯綜復雜,有暗礁、有歧路、有陷阱、有幻象,沒有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法,隨時都可能迷失方向,半途而廢。所以,我們在自身努力的同時,還需要方法,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引,也就是“法依止”。

      猜你喜歡
      念頭負面內(nèi)心
      內(nèi)心有光,便無懼黑暗
      神劍(2021年3期)2021-08-14 02:29:40
      做一個內(nèi)心有光的人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2:46
      負面清單之后的電改
      能源(2018年8期)2018-09-21 07:57:22
      遠離負面情緒
      早晨鍛煉
      文學港(2017年11期)2017-12-06 22:17:44
      一念之間
      魚和水
      一塊生銹的鐵
      揚子江(2009年5期)2009-12-30 06:51:04
      凭祥市| 包头市| 梁河县| 海伦市| 和顺县| 云霄县| 洞口县| 恭城| 易门县| 太原市| 绩溪县| 咸丰县| 改则县| 奉新县| 贵定县| 吐鲁番市| 长岛县| 施秉县| 雅江县| 贞丰县| 广元市| 翁源县| 万宁市| 桐柏县| 邵东县| 锡林浩特市| 故城县| 科尔| 武隆县| 遂平县| 佳木斯市| 天祝| 新宾| 云阳县| 中西区| 石棉县| 霍林郭勒市| 宜昌市| 五河县| 隆林| 张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