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胃特靈散;黃芪建中湯;消化道潰瘍;脾胃虛寒
中圖分類號:R25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1-0014-02
近年來筆者采用胃特靈散合黃芪建中湯加味治療十二指腸潰瘍脾胃虛寒型100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選自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的中醫(yī)內科門診患者i00例,其中,男76例,女24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男性41歲,女性45歲,病程最長12a,最短1a,平均5.6a。用藥前均在1周內做胃鏡檢查,潰瘍面不超過2個,潰瘍直徑在3mm-20mm之間,分期為活動期。其中伴發(fā)十二指腸炎33例,伴發(fā)慢性淺表性胃炎28例;伴發(fā)慢性糜爛性胃炎13例;慢性食道炎6例;胃潰瘍5例。
1.2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①胃脘部疼痛,常伴痞滿、暖氣、泛酸、嘈雜、惡心、嘔吐等癥。②發(fā)病常與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勞累、受寒等因素有關。③上消化道鋇餐X線檢查、纖維或電子胃鏡及組織病理活檢等,可見胃、十二指腸黏膜炎癥、潰瘍等病變。西醫(yī)診斷標準:①上腹慢性、節(jié)律性鈍痛、灼痛。②發(fā)作期上腹局限性壓痛。③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表現(xiàn):出血時有嘔咖啡樣物、黑便,甚則暈厥;突發(fā)的劇烈腹痛伴肌緊張,要考慮急性穿孔;幽門梗阻時嘔吐宿夜食,上腹見胃型及蠕動波,有振水音。④內鏡檢查:內鏡下確認的十二指腸活動期潰瘍。⑤上消化道造影確認十二指腸潰瘍。中醫(yī)脾胃虛寒證型診斷: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2、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以胃特靈散合黃芪建中湯加減為主進行治療。藥用胃特靈散,每次1-2袋,飯前30min溫水吞服,每日3次。配合黃芪建中湯加味,藥用黃芪30g,桂枝8g,杭芍12g,木香8g,砂仁后下5g,黃連12g,白及10g,炮姜5g,大棗5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300mL,早中晚分3次于飯前15mmin服用。每服用4d的胃特靈散后,第5d服用黃芪建中湯加味湯劑,如此交叉服用,6周為1個療程。若上腹痛明顯者加延胡索、三七;腹脹者加陳皮、枳殼;反酸者加烏賊骨、牡蠣、瓦楞子;暖氣者加佛手、柿蒂;便溏者方中黃連需炒焦,加白術、茯苓、薏苡仁;惡心嘔吐者去炮姜,加半夏、竹茹、蘇葉、生姜;大便秘結去炮姜,加黑芝麻、當歸。治療期間停服其他中西藥。好轉患者服完1個療程藥物后,可以此法續(xù)用1-2個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癥狀消失,x線鋇餐檢查或胃鏡檢查正常;好轉:胃痛緩解,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其他癥狀減輕,X線鋇餐檢查或胃鏡檢查好轉;未愈:癥狀無改善,x線鋇餐檢查或胃鏡檢查無變化。
3.2治療結果本組100例中,治愈41例(41%),好轉53例(53%),未愈6例(6%),總有效率為94%。
4、典型病例
李某,男,35歲。主訴胃脘隱痛半年,既往自己間斷購胃痛藥服用,時作時止,近1月疼痛頻繁,且于饑餓時疼痛明顯,進餐后可緩解,伴反酸、暖氣、上腹飽脹感,時有惡心、嘔吐,二便調。既往否認特殊病史。查:體溫37℃,血壓120/85mmHg,心率79次/min,呼吸17次/min。電子胃鏡檢查結果:十二指腸潰瘍(活動期),十二指腸炎。給予胃特靈散2盒,每日3次,每次2袋,飯前30 min服用;黃芪建中湯加昧2付,處方:黃芪30g,桂枝8g,杭芍12g,木香8g,砂仁5g,黃連12g,白及10g,炮姜5g,大棗5g,甘草5g,烏賊骨12g,牡蠣10g,陳皮10g,竹茹5g兩藥交叉服用,即服用4d胃特靈散劑后,服用1d黃芪建中湯加味湯劑。治療10d后,胃脘疼痛、反酸減輕,上腹飽脹、惡心、嘔吐消失,噯氣,便溏。繼診,復診處方:胃特靈散2盒,每日3次,每次1袋,飯前30min服用;黃芪建中湯加味4劑,處方:黃芪30g,桂枝8g,杭芍12g,木香8g,砂仁5g,黃連8g,白及10g,炮姜5g,大棗5g,甘草5g,烏賊骨12g,牡蠣10g,佛手8g,白術10g,薏苡仁15g。服藥方法同第1次。此次藥服完后,僅偶出現(xiàn)胃脘隱痛,且疼痛時間明顯縮短,繼用第二次處方,繼服4周,復診時癥狀均消失,再次調整處方:胃特靈散3盒,每次1袋,飯前30min服用,每日3次。配合黃芪建中湯加味6付,藥用黃芪30g,桂枝8g,杭芍12g,木香8g,砂仁5g,黃連12g,白及10g,炮姜5g,大棗5g,甘草5g。服用4周,服用方法同前,均未出現(xiàn)不適癥狀。復查胃鏡示:所見十二指腸粘膜光滑,未見異常。
5、討 論
十二指腸潰瘍屬中醫(yī)“胃脘痛”范疇。陳澤霖認為:因為十二指腸潰瘍表現(xiàn)為腹痛喜按,得食痛減,受寒則發(fā),苔多薄白,舌質偏淡,故認為多屬虛寒。而從中醫(yī)辨證與現(xiàn)代醫(yī)學先進設備診斷之間存在的關系看,病理變化是中醫(yī)分型的主要物質基礎。其中脾胃虛寒型相當于活動度減輕,趨向愈合過程的潰瘍。臨床治療應以健脾益氣,溫中止痛為主。筆者臨床用于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藥物為胃特靈散,胃特靈散(滇藥制字20090092A號)為昆明段洪光消化道疾病專科醫(yī)院院內制劑,藥方來源于云南省榮譽名中醫(yī)——段洪光。胃特靈散主要成分為白芍、黃芪、延胡索、木香、砂仁、甘草、大棗等。方中白芍味苦、酸,微寒,歸肝脾經,有斂陰柔肝,緩急止痛之功,因有良好的健脾益氣功能為君藥;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有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之功;延胡索味苦、辛,歸肝脾經,有活血散瘀,行氣止痛之功;二藥合用,可助白芍溫中健脾,益氣止痛而為臣藥;木香味辛微苦,性溫,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砂仁味辛,性溫,行氣和胃,調胃醒脾,助木香行氣止痛;二藥合用,共奏理氣溫中止痛之功,同時可緩白芍之寒,共為佐藥;甘草、大棗合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健脾益氣之功。現(xiàn)代藥理研究,制劑胃特靈散中主藥白芍主要成分包括芍藥苷,羥基芍藥苷,芍藥內酯苷,芍藥花苷及牡丹酚,另含三萜類化合物等,功效:保肝,鎮(zhèn)痛,抗?jié)兣c解痙,抗炎。白芍抗?jié)兣c解痙常見于與甘草合用。木香含揮發(fā)油0.3%-3%,木香堿0.05%,菊糖18%,此外還含a-及β-環(huán)木香烯內酯,豆甾醇、白樺脂醇、棕櫚酸、天臺烏藥酸和20種氨基酸。藥理作用:調整胃腸運動;抗消化性潰瘍、鎮(zhèn)痛。白芍與臣藥、佐藥及使藥密切配合,共具止痛抗?jié)冏饔?。同時,配合服用《金匱要略》黃芪建中湯,功用:緩急止痛該方(1)制酸及抗?jié)冏饔茫?2)解痙作用。溫中補虛:(1)增加機體免疫功能;(2)促進脾虛小鼠恢復正常,在此使用黃芪建中湯可針對不同的兼癥,充分發(fā)揮湯劑隨證加減之優(yōu)點,與中成藥胃特靈散相輔相成,取長補短。兩藥合用,能明顯緩解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促進潰瘍愈合。在治療中未出現(xiàn)明顯毒副作用,安全、有效、方便,在臨床治療中收到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
[1]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消化內科診療常規(guī)[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61-62
[2]周仲瑛,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201
[3]危北海,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病學[M]_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597
[4]劉喜明,對十二指腸潰瘍病的認識及辨證體會[J],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0,(3):27
[5]崔鳳起,甘草、芍藥與痢特靈合用對大鼠胃潰瘍的影響,佳木斯醫(yī)學院學報,1994,17(2);5
[6]陳少夫,木香對胃酸分泌,胃排空及胃泌素、胃動素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4,14(7):406
[7]熊曼琪,黃皮葉、小葉山綠豆、廣木香降血糖作用的實驗研究[J],廣州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11(1):41
[8]黃國鈞,龍曉燕,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