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亞里士多德法治觀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其法治思想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精義。在當代,亞里士多德法治觀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的啟迪與借鑒意義。倡導、培養(yǎng)和提升全社會的守法情感亦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守法才能成為一種真正的可能。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 法治觀 歷史背景 現(xiàn)代意義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被馬克思譽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在《政治學》里提出了一個關乎法治的著名論斷:“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①他的法治觀雖已距今2000多年,對當今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來說,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啟迪和借鑒意義。
亞里士多德法治觀產生的歷史背景
亞里士多德出生于古希臘北部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他親眼目睹了古希臘城邦衰落的場景。為挽救城邦的危難,他通過對古希臘158個城邦的實證研究寫成了《雅典政制》?!堆诺湔啤返恼Q生為《政治學》等其他著作法治觀的奠立夯實了物質基礎。亞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萌芽、生長和形成是建立在對柏拉圖《理想國》的批判和反思基礎之上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柏拉圖所設定的那種人治政體,隱伏著種種危險。于是,他對“人治”與“法治”進行了對比。通過比較,亞里士多德強調并堅信法治優(yōu)于一人之治。其理由如下:人是感情動物,易于感情用事,而法律沒有感情,易于產生和形成公正;法律是眾人之治,眾人的意見比一個人或少數(shù)人更具正確性;法律具有穩(wěn)定性和明確性,法律比感情沖動的人治要扎實穩(wěn)當?shù)枚?,法律借助?guī)范形式尤其是文字形式來表達,因而具有明確性;實行法治根源于制約權力的需要。如果把全城邦的權力寄托于任何一個人或一個政治團體,都是不合正義的,必須“讓這種高級權力成為法律監(jiān)護官的權力”。②
不可忽視的是,亞里士多德法治觀產生的另一個思想基礎是柏拉圖的《法律篇》。盡管柏拉圖在晚年仍把沒有法律的國家看成是最完善的統(tǒng)治形式,但他提出“法治國”是統(tǒng)治人類的第二等好的選擇。這對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
亞里士多德認為,由人所組成的城邦應以正義為存在的原則和建立社會秩序的基礎?!耙皇峭接刑撁?,而真正無愧為一‘城邦’者,必須以促進善德為目的?!雹鬯@里的“善德”即正義之意。故,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是建立在正義論基礎之上的。
關于正義。亞里士多德認為,“政治學上的善就是‘正義’”。④他在《倫理學》中認為,正義的實質在于“平等的公正”,是以“城邦整個利益以及全體公民的共同善業(yè)為依據(jù)”。⑤法律是正義的體現(xiàn),正義的原則寓于實體法之中?!胺梢灿泻脡?,或者是符合正義或者是不合于正義?!雹蕹前钜哉x為立基點,由這種正義衍生出法律,從而調整和維護國家和社會秩序?!俺前钜哉x為原則。由正義衍生的禮法,可憑以判斷‘人間的’是非曲直,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雹吖?,正義論是亞里士多德法治觀的基礎性構件。對于如何實現(xiàn)正義,亞里士多德也做出了自己獨到的論述。他認為,法律所考慮的是多數(shù)案件,法律對特殊的情況卻無法加以說明。為此,亞里士多德提出用衡平的辦法即所謂的“衡平法思想”來解決。“當法律因其太原則而不能解決具體問題時對法律進行的一種補正。”⑧法官可以遵從法律的原來精神,以自己的判決補充法律條文中不夠完備的部分。
關于法治。對于法治的定義,亞里士多德沒有作出明確的界定。但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法治二含義說”。這里,亞里士多德把法律分為良法和惡法。他認為,服從“惡法”不能稱作法治,真正的法治必須以“良法”為基礎和條件。亞里士多德為此提出了良法的三個標準:良法是指符合公共利益而非只是謀求某一階級或個人利益的法,制定法律是為了保護整個社會的利益;良法必須能夠促進建立合于正義和善德的政體,并為保存、維持和鞏固這種政體服務,即“謀求一個城邦的長治久安”;古希臘人把自由視為最高的道德價值。法律與自由是一致的,剝奪和限制自由的法律不可能成為良法。再者,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的關鍵是守法,即普遍地服從良好的法律。所謂“普遍”,其范疇涵括普通公民和統(tǒng)治者自身;所謂“服從”,即以法律為上,遵從法律,保持法律的權威。他曾指出:“法律應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無上權威,執(zhí)政人員和公民團體只應在法律(通則)所不及的‘個別’事例上有所抉擇,兩者都不應侵犯法律?!雹?br/> 現(xiàn)代意義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對于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實踐來說,仍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權力必須在法律之下行使。亞里士多德推崇正義,強調法律是正義的體現(xiàn),明確指出要實現(xiàn)正義就要保持法的至上性。法律至上,即在國家和社會一切活動以及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法律處于支配、控制而無他物可以僭越的絕對的在上地位。法律至上理念的踐行,重心和關鍵在于對一切國家權力必須嚴格依法掌控,一切國家權力都必須遵從法律?!胺傻臋嗤?,就是每個人和社會組織都服從法律,尤其是政府依法行政,以建立法律高于任何權力實體和個人,法律支配權力而非權力高于法律的法律機制?!雹鈬覚嗔Φ臑E用,侵害的是公民、社會和國家的權益。必須防止權力的濫用,強化對權力的控制,這與我們黨的主張是一致的。中國是一個缺乏法治傳統(tǒng)的國家,對權力,特別是公權力的限制缺乏傳統(tǒng)。“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tǒng)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tǒng)很少?!眥11}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加強對國家權力的監(jiān)控。駕馭好了國家權力,法治就有了希冀,公平和正義的實現(xiàn)就指日可待了。
必須確?!傲挤ā鄙?。亞里士多德認為良法與惡法關乎法治的實現(xiàn)與否。因此,要實現(xiàn)“政治上的善”——正義,就必須制定出良好的法制來。盧梭亦說過:“好法律會使人制定更好的法律,壞法律則會導致更壞的法律?!眥12}首先,“良法”必須確保人權實現(xiàn)?!叭藗儕^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眥13}一是對于普遍存在的公然侵犯憲法權益的行為如何界定及給予何種法律責任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盡快建構相關機制予以化解。二是根據(jù)《立法法》的規(guī)定,涉及公民基本權益問題的法律,即所謂基本法律應由全國人大為立法主體等。這一規(guī)定毋庸置疑是“良法”的重要生成機制,但立法實踐卻往往背道而馳。再者,良法必須以民主立法為保障。筆者認為,我們應遵從亞里士多德的“民主立法”思想,注重立法主體的廣泛性,盡可能吸收更多的公民參與立法活動,反映和維護他們的需求動機和價值選擇?!胺ㄖ蔚臉酥局饕辉谟谟袥]有法律,法律多少……而在于法律是否由人民制定,是否切實體現(xiàn)和維護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眥14}最后,當前在我國各種法相互沖突和抵牾的現(xiàn)象亦時有發(fā)生,是不應該的,這與我國還未建立切實有效的、系統(tǒng)的立法審查、制約機制不無關系。
亟需培養(yǎng)全社會的守法情感?!胺⒍恍?,與法無等,世未有無法之國而長治久安也?!眥15}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守法的終極價值乃在于樹立法律的權威。公民要守法,關鍵是要培養(yǎng)他們對法律的信仰情感。公民對法律至上的情感認同是一個歷史過程,全靠他們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感悟。如果他們每天感觸到的是正義、公平、自由和權益等,這時,法律的神圣感便會長出,久而久之,法律信仰便會生成。同時,摒棄那些非理性的關于守法的宣揚也應引起我們的廣泛注意和重視。如一些學者把守法宣傳為一種純粹的應然義務,這就很容易使公民只看到法限制和束縛人的一面,進而損害公民守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他們不守法或被動守法。雖然國家強制力是公民守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在我國的法治進程中,更主要的是要培養(yǎng)公民自覺的守法情感。英國法學家布賴斯曾說過,出于慣性是民眾守法的首要原因。{16}這里,公民對法律的信仰與否是他們自覺守法與否的心理標尺?!胺杀仨毐恍叛觯駝t它將形同虛設。”{17}所以,倡導、培養(yǎng)和提升全社會的守法情感非常重要,乃當務之急。只有這樣,守法才能成為一種真正可能。這也是亞里士多德所強調的。(作者單位:西南大學育才學院)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⑨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199、168、138、148、153、148、9、192頁。
?、啵勖溃莶┑呛D骸斗ɡ韺W-法哲學及其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11頁。
10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67頁。
{1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2頁。
{12}[法]盧梭:《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20頁。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頁。
{14}{16}張文顯:《法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7、255頁。
{15}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刑制總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34頁。
{17}[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