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清末新政期間的教育革新對中國近代社會轉型影響深遠,張之洞等人選擇日本模式為藍本,使中國教育實現(xiàn)了由傳統(tǒng)向近代的嬗變,而自由、民主、人權、科學等西方思想亦隨之涌入中國。通過分析中日教育革新的一些內容和特點,可以洞悉這一選擇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 清末新政 教育革新 張之洞
〔中圖分類號〕K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1)03-0184-02
庚子之役使中國陷入空前災難,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統(tǒng)治,清政府于1901年1月頒布了改革上諭,開啟了清末新政期間自上而下的教育革新。當時可供張之洞等人選擇的有日本模式和歐美模式兩大體系,相比較而言,日本模式是歐美多國模式近代教育成果的集大成者,一衣帶水的地緣優(yōu)勢,同文同種的文化淵源,更重要的是日本因教育革新一躍而為“亞洲新巨人”的客觀事實,沉痛地刺激著張之洞等人去了解、考察和借鑒日本教育改革的成功經(jīng)驗。
日本教育的近代化特征
明治時期的教育革新之所以能夠推動日本迅速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夢想,主要在于它的教育理念、方法、內容、管理模式等方面融入了大量的近代因素,使得科學和技術在日本教育體系中份量突出,為日本造就了一大批擁有“實學”的近代人材。在教育理念上,日本強調國家主義教育、普及義務教育、重視軍事教育,同時賦予師范教育和實業(yè)教育獨立性和合法性,追求“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王桂:《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16-117頁。的目標;在教學方法上,巖倉具視、森有禮等人將赫爾巴特等人的教育理論引入課堂,以啟發(fā)式代替舊式私塾、寺子屋、藩校的強記默誦,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內容上,雖保留了儒家的修身科目,但更多的是對西方近代自然科學、應用技術和社會科學的推廣和普及,課程帶有鮮明的近代色彩,使學生的德、智、體、美、育諸方面都得到了綜合發(fā)展;在管理模式上,強調國家對教育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金字塔形的管理體系,強化了國家對教育的干預和控制,使西方近代教育成果潮水般的涌入日本,科學、理性、民權、自由等價值觀念也越來越多地為國民所接受。
對此,吳汝綸在《日本學制大綱序》中指出:“日本學校屢改而益進,其制盡取之歐美,……興學才卅年而國勢人才已骎骎與歐美埒。……蓋誠見西力東漸,不改用西人之學而死守吾窳敗舊法,則國必亡?!标悓W恂、田正平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留學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61頁。發(fā)出了革新舊學的吶喊。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將游學日本作為首選“至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費省、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于中文,易通曉。一、西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jié)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于此?!雹蹚堉矗骸秳駥W篇?游學第二》,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39頁。這些為張之洞選擇日本模式做好了鋪墊。
千年累積的儒學傳統(tǒng)
自公元五世紀,先后傳入日本的儒學流派有朱子學派、陽明學派和古學派。各派的儒學家,大多數(shù)人在幕府的直轄學校、各藩的學?;蛎耖g私塾中執(zhí)教。因此,儒學家又是教育家。王桂:《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65頁。長此以往,在日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儒學傳統(tǒng),以至于談及中日關系,都認為是“同文同種”。在張之洞看來“其地同為亞洲,其人同為黃種,皆三皇五帝聲教之所在,神明胄裔種族之所分?!豹巯噍^于西人西學,中日之間顯然更易于交流,在文化心理上也更有親近感,以至于晚清學人和改革者在使用“同文”和“體用”時,都為其賦予了實際意義和生命力。“同文”用于表述中日顯然共有的許多文化、思想和社會特征,特別集中于儒家價值觀;“體用”是意味著依據(jù)日本明治的成功經(jīng)驗,把西方的制度移植于儒家模式的價值基礎上。從中國人的觀點來看,“同文”是具有共同的價值觀,能使中國立即達到日本“已經(jīng)作到的東西融合”。[美]任達:《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江蘇人民出版,1998年,第154頁。1879年日本文部省頒布了《教育大旨》指出:“教學之要,在于明仁義忠孝,研究知識才藝,克盡人道。此乃我祖訓國典之大旨,上下一體之教之所在也……應基于祖宗訓典,專一干闡明仁義忠孝,道德之學主敘孔子……力求道德才藝,本末兼?zhèn)洹薄v妮峥帲骸度毡窘逃母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4頁。可以說該“大旨”是日本“東洋道德,西洋技術”的充分體現(xiàn),尤其強調了儒家倫理“仁義忠孝”在日本教育系統(tǒng)中的本體意義。相對于基督教國家教育中所宣傳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念,日本在保留儒家文化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tài)嫁接西方教育的成果,開辟出了一條成功的東方式的道路,顯然,這條道路對癸卯學制的制定者更有吸引力。
不容觸動的君主體制
張之洞等人選擇日本道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即日本采取君主立憲制和它維系的萬世一系的皇統(tǒng),最符合清廷的胃口,符合它在“變法”的同時能夠有效地維系自身的君權和專制利益。根據(jù)1889年2月頒布的日本帝國憲法,天皇的權力至高無上:內閣和全體官員均附屬于天皇,只對天皇負責,對議會和人民不負任何責任;議院的法案必須經(jīng)過天皇的批準方能生效;天皇及其政府可以不經(jīng)議會頒布敕令及其他形式的律令,以代替法律等等。在此,憲法對天皇不但未有約束力,反而為維系天皇的絕對權威提供了合法的外衣。1906年掌管學部的榮慶在《奏陳教育宗旨折》中,建議設教育宗旨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其核心是“忠君”,要求“全國學生每飯不忘忠義,仰先烈而思天地高厚之恩,睹時局而滌風雨飄搖之懼”,以使“一切犯民干義之邪說皆無自而萌”;至于“尊孔”,要求“無論大小學堂,宜以經(jīng)學為必修之課目,作贊揚孔子之歌,以化末俗澆漓之習?!比绱恕皣逃?,斯民心愈固”,方能上下一心,“保帝國之統(tǒng)一”。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料》,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17-219頁??梢?,清政府辦新式學堂是很勉強的,是受外界壓力的結果,它的目的并非培養(yǎng)憲政時代的一代新人或者能使國家臻于富強的人民,而是培養(yǎng)熱愛清王朝和始終忠于清帝的人。[美]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第443頁。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張之洞等人之所以選擇日本模式,正是看中日本以自身文化為主體,以儒學和西學為兩翼的教育改革模式,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共通性和君主體制的不可動搖性,使得清末教育改革兼有近代性和保守性的明顯特征。它的近代性為西方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各種主義的傳播開辟了新徑,保守性卻成為自由、民主、人權等啟蒙思想的藩籬,這一矛盾的復合體,限制了清末教育走向更高的層次,當西學東漸的大潮交相迫來時,勢必沖決這些人為設置的堤防,為新文化、新道德的傳播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