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的時候,有一位杰出的詩人叫李賀。他的詩里有這么一句:“筆補造化天無功。”這個筆當(dāng)然是作家的工具,不過也可以說就是一種藝術(shù)技巧;他說“筆補造化”,造化還不夠,需要藝術(shù)家的這支筆來使它成為完美,所以他說“造化無功”,也就是天無功,需要筆來補造化之缺。我把它翻成英文是:Where nature fails,art prevalls,在自然不足之處,就要用藝術(shù)來彌補。我覺得這一句七言詩句非常具有美學(xué)洞見。
十九世紀(jì)末英國唯美主義大師王爾德,是一個全面的天才,既是詩人,也是童話故事和寓言小說作家,同時還是一位杰出的喜劇家。他也說過一句話:并非藝術(shù)來模仿人生,而是人生可以模仿藝術(shù)。這個說法好像有一點顛因倒果,故作危言聳聽。可是我們想想,藝術(shù)來模仿人生,或者文學(xué)來模仿人生,那是寫實主義。比如一個作家來描寫社會、反映人生就是這樣。如果倒過來,我們看見風(fēng)景非常美,于是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江山美的時候我們說它像畫,這不是自然在模仿藝術(shù)嗎?我們不會看見一幅畫說美如江山,反而倒過來說江山如畫。我們看到一個人,他總是精神勝利,于是我們說這個人簡直是阿Q。這不是人生在模仿藝術(shù)嗎?我們是借用魯迅的眼睛在看人生嘍?我們見到一個女孩子,弱不禁風(fēng),多情善感,于是說她簡直是林黛玉。我們不是用曹雪芹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嗎?我們到法國去旅行,看見風(fēng)光明媚,春和景明,于是說:啊,這是莫奈的畫面!這不就等于那個印象派的大師莫奈,教我們?nèi)绾斡盟难劬砜创笞匀粏?因此,王爾德講的這句話有他的道理,倒過來人生是在模仿藝術(shù)。
假使沒有那么多藝術(shù)家、作家,告訴我們?nèi)绾斡盟麄兊难劬砜词澜?,用他們的心靈來感受人生,我們自己并不見得有很多的方法來感受人生,來觀察自然。所以我們的文化是無數(shù)藝術(shù)家、作家的感性、美感為我們消化了人生與自然,讓我們很容易地用他們的眼光來體驗人生、觀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