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101/JyTh4ujgXsaG8TGVx6U3yn.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101/KaQiRSuXnXhPU5bLsJyqKY.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101/Prdk2vdXz6ArCNPKycMLFY.webp)
一、中國巖彩畫的淵源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巖畫的發(fā)展源遠流長,早在人類社會早期發(fā)展進程中,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xiàn)象,是人類先民們留給后人的珍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在黑龍江、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廣西、云南、貴州、四川及江蘇等地,都有古代巖畫。而以之后慢慢形成的敦煌壁畫尤為突出。如今,這種特殊繪畫形式一直在不斷發(fā)展,時至今日正在開始走向中國畫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最前方。
中國自宋朝以降,文人畫盛行,宮廷畫開始沉淪。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近代著名畫家陳衡恪解釋文人畫時講“不在畫里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這可知,文人畫的基礎不在于繪畫本身而在于文人思想。大多著名的文人畫家本身都是高級知識分子,這些人主業(yè)是政治,繪畫只是他們的副業(yè),休閑娛樂而已,所以很難有極高的繪畫功底。相反,真正的職業(yè)畫家的文化修養(yǎng)程度又不是很高,社會地位也極難與文入畫家相提并論。這就導致中國畫壇長期以來是一些“業(yè)余選手一手速天”的情況,原本具備極高的寫實功底的宮廷畫淪為末流。
敦煌壁畫相對于中原地帶而言受文人畫影響較小,這對我們新材料新思維的傳統(tǒng)依據有很大幫助。中國唐代鼎盛時期使用的礦物質顏料繪制的重彩畫,對日本影響很深。日本的繪畫就是在唐代繪畫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被稱為唐繪,所以說中國重彩畫是當今日本畫的母體。然而,中國從宋元到今,水墨畫成為繪畫的主流,偏廢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重彩畫。我們認為只有把新思維新材料運用到中國畫的思考與創(chuàng)作中,中國畫的發(fā)展才能更加多元化,藝術空間才能更廣闊,從而更利于巖彩畫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二、日本畫、臺灣膠彩畫對巖彩畫發(fā)展的啟示
其實并非只有我們看到了這一點,在日本,很早就有人開始嘗試巖畫創(chuàng)作。只不過他們不是在巖壁上而是在紙或布上。隨著西洋風俗逐漸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日本傳統(tǒng)繪畫出現(xiàn)了生存危機。一部分日本畫家開始了巨變,這將是一部百年的日本繪畫風云史。在美國人、東方繪畫史學家費那羅薩以及思想家岡倉天心的鼓動下,菱田春草、橫山大觀等借鑒西洋畫外光的處理,將物體的輪廓作模糊處理、被稱為“朦朧體”。以通過東、西藝術折中的方式,開始了重振日本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新日本畫”運動。岡倉天心在這一時期提出了他最重要的思想,即“東方之理想”,要求畫家們向東方藝術回歸。費那羅薩則認為日本畫的復興是“中華文明的文藝復興”。從此,“新日本畫”這一名詞出現(xiàn)。所謂“新日本畫”就是自這一運動始的一種膠彩畫樣式,即是建立在唐宋時代(大和繪、狩野派)膠彩畫的基礎上,折中西洋繪畫技法的一種現(xiàn)代畫種。在各種各樣的吵鬧和沖突中,新日本畫已經有了百余年的歷史。它廣泛運用礦物顏料、金屬顏料及其他性質的顏料。追求日本民族安靜、華美、冷艷的風貌,既可以作傳統(tǒng)工筆重彩的表現(xiàn),也可以作類似西方肌理感、厚重感的表現(xiàn)。畫面風格多樣,色彩豐富,應該是東方藝術的代表之一。
在我們的寶島臺灣,膠彩畫極為盛行。臺灣膠彩畫主要是受日本巖畫的影響而來,由于臺灣的膠彩畫是在日本統(tǒng)治時期,由日本傳入這種繪畫方式,因此在當時的美術展覽中,被歸類為“東洋畫組”。臺灣光復后,這類的畫作被美展關之門外,不得參展,1962年,由林之助教授提出,經學術性辯證后,將其改為以媒材命名,“膠彩畫”名稱始行,1985年東海大學美術系首開膠彩畫課程。使臺灣膠彩畫的教育不再是師徒傳授,而走入學院美術教育。
三、中國巖彩畫發(fā)展的未來
我國大陸的巖彩畫發(fā)展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那時候中國美術剛剛從文化禁錮的“文革”中走出來睜眼看世界,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平山郁夫等相繼來中國舉辦了大型展覽,引起了中國美術界的極大震動。受其影響,一批批中國留學生開始東渡日本學習美術。當人們盛贊日本畫的高雅、氣派之時,驚喜地發(fā)現(xiàn)日本藝術大師使用的是傳統(tǒng)的礦物質顏料。其中蘊藏著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元素。從中感悟到,古老的東方美術一樣可以與世界現(xiàn)代美術接軌,一樣可以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之后,巖彩畫的巨大發(fā)展空間,使人們對巖彩畫有了新的認識。1996年巖彩畫的畫種概念被正式提了出來。
巖彩畫相對油畫、木版畫、銅版畫等畫種,從材質角度出發(fā),不但成為區(qū)別其他畫種的根本標志,也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在確立巖彩畫概念的同時,提出了“色彩的中國繪畫”這一理念,擴展了傳統(tǒng)中國畫以水墨為主體的狹隘思想,強調材質的表現(xiàn),在繼承傳統(tǒng)薄涂、渲染、罩染等工筆重彩設色繪畫基礎上,可以追求肌理、綜合材料、裝置構成等表現(xiàn)形式,可以與現(xiàn)代繪畫思潮充分融合,因此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具有與世界繪畫交流的契合點,拓展了繪畫表現(xiàn)語言。
中國巖彩理念從陌生到熟悉進而廣泛傳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地位。
(本文作者現(xiàn)均就讀于南開大學文學院東方藝術系)(責編: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