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網絡時代,由于受受眾的心理喜好及生活節(jié)奏的影響,傳統(tǒng)先進人物報道逐漸從“高大全”向“小人物”轉變。本文從新聞事件打頭、做強深度報道、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和報網聯(lián)動等四個方面來談報紙媒體如何在網絡時代做好“小人物”報道,枯木逢春重放光彩。
關鍵詞:網絡時代 報紙 小人物報道
2010年年初,湖北黃陂“信義兄弟”的感人故事經《楚天都市報》率先報道后,迅速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據統(tǒng)計,包括《新聞聯(lián)播》在內的全國約50多家主流媒體關注此事,其中半數媒體配發(fā)了評論。媒體如此高密度關注“小人物”,實屬罕見。
先進人物報道作為一種常青的報道題材,在中國盛行了半個世紀。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高大全”到改革開放的“家國兼顧”直到現(xiàn)在的“小人物”,先進人物報道越來越顯示出平民化視角和深切的人文關懷。無論是帶著妹妹上大學的洪戰(zhàn)輝,誓死保護奧運火炬的金晶,還是服務麻風病人的潘美兒,他們都不是某個領域的“成功人士”或是“神話人物”,而是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的普通人。網絡具有互動性強的特征,其先天的“草根性”成為公眾“草根表達”的最佳平臺。由此,網絡時代,傳統(tǒng)媒體特別是報紙,如何做好“小人物”報道是值得關注的新的課題。
網絡時代受眾呼喚“小人物”
“小人物”報道,這種新聞寫作的轉變,可以看做是網絡時代對受眾本位論的有力體現(xiàn)?;ヂ?lián)網普及后,尤其是進入Web2.0階段后,由博客、wiki等為代表的一批新媒體手段的涌現(xiàn),標志著交互式網絡新聞時代的正式來臨。于是,對受眾的爭奪就成了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的一場大戰(zhàn),受眾的心理、喜好也就成了媒體研究的對象和制作的依據。那些“高大全”式的典型對網絡時代下的受眾來說太有“歷史沉重感”,他們需要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他們追求的是那些貼近生活、貼近心靈的先進人物報道,于是,“小人物”報道被越來越多的媒體采用并逐漸成為主流。如《中國青年報》的“冰點”欄目,16年來大量的“小人物”報道深受讀者喜愛。
而且,網絡時代也改變著受眾的閱讀方式??旃?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和高強度的生活狀態(tài)決定了受眾只能大致掃描、速覽報道內容,如只看報紙頭版的導讀,或是網站首頁的新聞標題;在單篇報道中,只抓關鍵詞(句)、小標題等?!皰呙枋介喿x”的跳躍性和忽略性也要求新聞寫作有相應的調整與改變。
網絡時代報紙如何報道“小人物”
報紙,作為傳統(tǒng)三大媒介之一,網絡時代既有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當受眾被各種各樣的閱讀終端層層包圍,內有廣播、電視、網絡的競爭,外有手機、iPad 、戶外大屏、樓宇電視等新媒體威脅,該如何揚長避短,既保持自身優(yōu)勢又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加分點”,顯然已成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那么,網絡時代,報紙該如何做好“小人物”報道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新聞事件“打頭”,突出時效性。網絡時代海量的信息速度成就了信息消費的短注意力和速食文化——人們只關心新鮮的人、突發(fā)性的事件。因此決定了網絡時代先進“小人物”報道必須有別于其他時期先進人物的報道模式。以往先進人物的報道模式通常是:先遴選出一個相對優(yōu)秀的報道對象,然后記者再用他以前做過的先進事跡去塑造他、豐滿他。這樣做就導致了一個最致命的缺點——事實陳舊,人物靜態(tài)化。
看一看網絡時代那些成功的“小人物”報道,無一不是事件“打頭”:
一群大學生在長江上救孩子,三個救人的學生死了!
一個媽媽為了給孩子捐肝,7個月日行10公里,走掉脂肪肝!
洪戰(zhàn)輝從13歲起就支撐著一個父親患病、母親出走、弟弟讀書、妹妹待哺的困難家庭……
這樣就把靜態(tài)的先進人物變成了動態(tài)式的先進人物,增強了時效性和真實感。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也是報紙贏得更高發(fā)行量的關鍵。當今網絡化時代,新聞時效觀已經被推向“全時化”,即“全時新聞報道”①,“抓活魚”成為許多新聞單位提高時效性的一個生動口號。其實受眾最想知道、最容易接受的,首先不是一個先進人物,而是他所做的事情。三個救人的大學生是怎么死的?當時是什么情況?事后社會各界的反應如何?當把這些新聞要素交代清楚的時候,“小人物”也就豐滿了,再無去刻意塑造他的必要。同時,新聞的時效性又很好地得到體現(xiàn),成功抓住了“活魚”。
做強深度報道,充分開發(fā)新聞資源。網絡時代的受眾雖然能自由地占有大量信息,但由于缺乏把關人的素質,尤其是缺乏職業(yè)的新聞敏感、宏觀的透視角度以及對信息材料過濾和二次加工的能力,所以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這項工作,是受眾無法勝任的。謝麗爾·吉布斯曾在《新聞采寫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一書中說道:“今天報紙上最吸引人和最有影響力的報道,是由經驗老到并有高深寫作技巧的記者寫的深度報道?!雹诳梢?,網絡時代,做強深度報道是報紙擴大影響力的必然選擇。
2010年2月21日,《楚天都市報》在頭版以《為了哥哥的遺愿 弟弟代兄發(fā)工錢》為題在全國率先報道“信義兄弟”的故事。文章讀后讓人思考:為什么稱孫家兩兄弟為“信義兄弟”?為什么他們一定要在年底結清農民工的錢?他們究竟是怎么樣的人?受眾有太多的疑問。議程設置成功后,緊接著《楚天都市報》編輯部又連續(xù)刊發(fā)了《新年不欠舊年薪 今生不欠來生債》、《守信義者得人心 得人心者得財富》、《信義無聲動神州》等長篇通訊并配發(fā)評論,成功為受眾解惑。正如著名記者張建偉在《命運備忘錄》里說:“不要試圖尋找什么新聞,而要努力使新聞變得重要起來——變成‘解惑性’的深度報道?!雹蹞y(tǒng)計,從2010年2月21日起至3月3日,《楚天都市報》每期1至5版,11天共30版,全程跟蹤深入報道,深入挖掘“信義兄弟”“新聞背后的新聞”。這種深度報道,體現(xiàn)了編輯部的主動性和進取性。從題目的選擇,到報道形式、報道篇幅、文字風格、版面安排,甚至參與采寫的編輯、記者都一一落實,運作起來嚴絲合縫、絕無疏漏,成功引發(fā)了“轟動效應”。所以,在數字化傳播時代,深度報道仍大有可為,它是報紙媒體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應對新興媒體的重要舉措。
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增加加分點。網絡時代,是一個新聞同質化的時代,如何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成功突圍就顯得十分重要?!吨袊嗄陥蟆返摹氨c”欄目以“故事模式”進行深度報道,即新聞故事化,“采用對話、描寫和場景設置等,細致入微地展現(xiàn)事件中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凸顯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④,如今16年過去了,“冰點”幾乎成了《中國青年報》深度報道的代名詞。筆者以“冰點”的開欄之作《北京最后的糞桶》為例,談談它是如何講好“小人物”故事的。
?。?)設置矛盾和沖突,使情節(jié)起伏跌宕
陳述故事與一般報道的區(qū)別在于,一般報道著重展開事件的5個W,新聞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沖突,尤其是戲劇性沖突。在《北京最后的糞桶》中,我們可以看到,記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無須刻意體現(xiàn),各種矛盾就已經顯而易見了。老知青的斯文儒雅與化糞池的污濁,知識型人才與挑糞工作,世俗的偏見與渴望被理解,捉襟見肘的薪水與大款們一頓普通的飯費。這些矛盾真實而深刻,矛盾中的人也因此而形象豐滿。
?。?)依靠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寫出“活”新聞
李希光在《轉型中的新聞學》一書中認為:“能讓讀者看到、聽到、聞到,甚至能觸摸到,這就是活的新聞?!雹菟栽诠适禄瘓蟮乐校浾邞摮浞终{動自己的感官,依靠細節(jié)寫出“活”的新聞。在《北京最后的糞桶》中,有一個細節(jié)是:化糞池的蓋子凍上了,老知青“先用石頭砸了半天”,“再用鐵桿把井蓋挑開”,“用鐵桿捅半天”,最后“背桶的人下蹲,右腳一使勁,桶就上肩了”。這里記者完全采用白描手法,準確抓取了人物的動作,特別是“砸”、“捅”、“一使勁”等詞,向讀者展示了挑糞的艱辛、酸楚,是一種無聲的控訴和悲涼。
?。?)設置引人入勝的懸念,激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和欲望
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是由懸念構成的,新聞是一個敘事的過程,對讀者而言更像是一個解謎的過程?!侗本┳詈蟮募S桶》一文中,記者在文本結構中充分運用了埋伏懸念的手法。文章開始,記者并沒有正面介紹那一群背糞桶的人是誰,而是通過早上出街運糞卸糞、打掃公共廁所等系列工作為讀者大致勾勒了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形象。讀者讀到這里自然會產生疑問:這是一群什么樣的人,他們有什么特別之處?接著記者在告知他們是一群26年前離開北京去下鄉(xiāng)的老知青后,以一句“可是,北京還有他們的位置嗎?”又一次引起讀者對這群人物命運的擔憂。最后,小標題“都以為他們掙得多”再一次成功埋好伏筆。就這樣層層剝繭、環(huán)環(huán)相扣,記者用一個一個的伏筆誘惑著讀者步步深入。
報網聯(lián)動使新聞價值最大化。網絡時代,如何充分開發(fā)新聞資源,使傳播效果達到最大化,這無論對傳統(tǒng)媒體還是對新興媒體而言都是一個挑戰(zhàn)。網絡媒體作為新興媒體,其輿論場具有議程設置的功能,可以在草根表達和情緒疏導上發(fā)揮作用。而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報紙,其輿論場也有議程設置的能力,具有長期的品牌優(yōu)勢和權威優(yōu)勢,可在權威引導和理性說教上發(fā)揮作用。所以報紙與網絡的聯(lián)動必定產生一個新格局。
2005年《鄭州晚報》聯(lián)手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等國內主流門戶網站,共同報道洪戰(zhàn)輝事跡就是一次成功的報網聯(lián)動。2005年12月6日,《大學生帶著撿來的妹妹求學12年》長篇報道在《鄭州晚報》刊發(fā)的同時,稿子也出現(xiàn)在新浪網上。當天新浪評論就達近千條。第二天,新華網、人民網等70多家網站紛紛轉載。為進一步加大新聞的縱深與立體感,《鄭州晚報》與新華網等媒體建立了“洪戰(zhàn)輝攜妹求學”新聞專題。12月8日,《鄭州晚報》還發(fā)表了洪戰(zhàn)輝的《致新浪網、新華網網友及鄭州晚報讀者的公開信》,實現(xiàn)了洪戰(zhàn)輝與網友的首次互動。12月9日,《鄭州晚報》又先后聯(lián)合新浪網、新華網,邀請洪戰(zhàn)輝兄妹分別做客兩大門戶網站,與全國網友進行在線交流。通過互聯(lián)網的轉載,洪戰(zhàn)輝的事跡引起全國公眾及海外華人的強烈反響。這固然與事件本身感人、后期新聞策劃有重要關系,但也與互聯(lián)網的推動力量更加密不可分。
結語
網絡時代,隨著新興媒體的崛起,傳統(tǒng)媒體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該如何逆流而上枯木逢春,筆者認為報紙媒體除繼續(xù)做強深度報道,形成自己的個性化風格外,還需要不斷提高新聞寫作能力,打破倒金字塔的單一格局,創(chuàng)造出既“可口美味”又“方便易食”的新的報道方式。同時也應積極尋求與其他媒體合作,特別是利用互聯(lián)網跨地域的優(yōu)勢,和全球、全國性的門戶網站聯(lián)手互動,充分利用新聞資源,將新聞價值最大化。做好“小人物”報道是報紙媒體枯木逢春的一次絕好機會。
注釋:
?、俣膨E飛:《論網絡時代的全時化新聞理念》,博客中國,2004年12月19日。
?、谥x麗爾·吉布斯[美]、湯姆·瓦霍沃:《新聞采寫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頁。
?、坳惲Φぃ骸渡疃葓蟮馈吧睢痹谀膬??》,《新聞導刊》,2004(3)。
?、芙芾铩な┩叽模勖溃荩骸度绾纬蔀轫敿売浾撸好缆?lián)社新聞報道手冊》,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頁。
?、堇钕9猓骸掇D型中的新聞學》,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年版,第523頁。
?。ㄗ髡邌挝唬汉輲煼秾W院傳播系)
編校: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