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孩子尿床問題,許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尿床不是病,年齡大些就會好。”從而延誤了兒童遺尿癥的治療。
麗麗,是武漢市兒童醫(yī)院遺尿門診的欒江威主任醫(yī)師迎來的有史以來最大年齡的一位遺尿癥患者。
麗麗22歲,看到診室里只剩了欒主任一人才猶猶豫豫地進去。
在欒主任對面坐下,麗麗臉紅著吞吞吐吐地說出了自己的困惑——尿床。原來,出生在農村的她從小就尿床,家里人一直認為小孩尿床不是什么病,從沒帶她上過醫(yī)院,中專畢業(yè)以后,麗麗去了深圳打工,住在集體寢室,由于害怕被室友發(fā)現自己有尿床的毛病,她申請上了幾年的夜班,幾年下來,長期勞累導致麗麗身體虛弱,而尿床的毛病卻一點沒變,反而使她變得性格內向、自卑。
欒主任介紹,麗麗是典型的由于兒童期未治療而拖延成了青年遺尿的患者。這類患者并不少見。國外報道,約15%~20%的5歲兒童,5%的10歲兒童,2%的12~14歲兒童患有遺尿癥。這些兒童即使至青少年后期或成人期,也還有1%~2%的人患遺尿癥。
欒主任說,遺尿癥即俗稱的“尿床”,是指兒童已達到膀胱能控制排尿的年齡,而仍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的現象。5~12歲是兒童遺尿癥的高發(fā)年齡。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尿床是正?,F象,到一定年齡自然就好了,并沒有重視,導致部分遺尿癥兒童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隨著患者年齡增大,尿床現象不僅沒有好轉,而且引發(fā)一系列心理問題。
欒主任分析說,小兒遺尿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原發(fā)性的,二是繼發(fā)性的。絕大多數小兒尿床是原發(fā)性的,主要有四大病因:
一是遺傳因素,如果父母一方兒童時期有過尿床,孩子尿床的可能性是50%,如果父母雙方兒童時期都有過尿床經歷,孩子尿床的可能性將增加到75%;
二是大腦皮層高級中樞功能性失調引起;
三是與夜間抗利尿激素水平降低有關;
四是膀胱容積過小或功能不全,這一類尿床可以通過藥物和訓練糾正過來。
繼發(fā)性遺尿主要是疾病引起,如脊柱裂、脊髓炎、脊髓損傷、癲癇、大腦發(fā)育不全、泌尿系統(tǒng)感染、膀胱結石、包莖、蟯蟲病等,也有部分兒童是精神因素,如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突然驚嚇,恐懼羞怯,對新環(huán)境不適應,以及自幼沒有養(yǎng)成夜間把尿的習慣等。對繼發(fā)性遺尿,應及時請醫(yī)生診治,疾病治愈了,遺尿也就痊愈了。
如果3周歲以上的小孩夜間仍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經常睡覺過程中有尿床的現象,家長要警惕孩子是否患有遺尿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