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本文對存在的一些教學誤區(qū)進行了思考并總結出一些經驗,只有深刻領會新課改的精神實質,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才不致步入誤區(qū).
關鍵詞:新課改;誤區(qū)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全國全面展開,廣大數學教師投注了極大的熱情,尤其那些善于思考和再認識的教師,獲得了很多新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設了很多新的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推進了課程改革的進程. 不過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重形式輕內容”、“重表象輕實質”等. 以下是筆者所總結的五種教學誤區(qū),不到之處,權作拋磚引玉.
課前新課標理念理解不透
一是涉及知識發(fā)生的時代背景、科學家求索的艱辛歷程等,在極好的人文教育契機來臨的時候視而不見;二是教學目標追求“三維化”(知識、目標、情感),但其細化到課堂中,能力目標缺乏有效性,情感目標更是毫無定向,課堂期望值與實際效果產生了很大的偏差.
究其原因,受老的課堂教學知識要求的影響,忽略了師生思想、情感的交流與碰撞,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課堂教學追求形式,缺乏思維深度
某些教師對新課堂的理解就是在教師的策劃下,師生共演一部戲,追求故事的情節(jié)、結果的圓滿. 整個課堂聽起來熱鬧,師生交流和諧,情節(jié)緊湊,用時講究.但課后分析,我們發(fā)現整堂課學生沒有任何獨立的思考空間,全在教師預設的軌道上進行. 可以想象,這樣的課堂,怎么能使學生產生建構新知識結構的動力和欲望呢?
筆者曾經聽過一節(jié)高一數學“函數概念”課,教師從初中函數的原始定義復習起,進而舉證初中常見函數例子,最后引入符號,提出三要素,體會圖形特征. 這本是一節(jié)抽象性極強的概念課,但在教師的安排下,課堂行云流水,師生交流不斷,準時圓滿結束.課下引起了我們深深的思考,學生們到底明白了多少?函數難道真的這么簡單嗎?回頭找學生交流,大部分學生把函數當做了方程,對于表格型、離散點型的函數根本不理解,{(1,2),(4,6),(7,3)}是函數嗎?其定義域、值域又是什么?學生一籌莫展. 這能是新課堂嗎?這能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嗎?著名教育家馬明老師說過:“教學中最完美的課堂就是不完整的課堂.”這給我們以驚醒,忽視學生思維的“節(jié)點”,模糊處理課堂的“冷場”,真正是錯過了課堂的精彩,扼殺了課堂的“靈魂”. 不要忘記,追求思維的深度是每一位學生終身取之不盡的財富和價值.
課后的再認識缺乏延續(xù),反思缺乏“回爐”
有些數學課堂,確實設計得很巧妙,課堂中學生探究的成分多了,在爭議和辨別中提升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講解適時,對課堂中的“旁白”毫不吝嗇,“問題的提出”極具研究性,學生在用“腦子”學習,教師在“用心”授課,“問題”在課堂氛圍的感染下紛紛出爐,以至課堂容納不了,學生大有意猶未盡之感. 然而課后的延伸卻被大量的習題訓練所代替,從而喪失了再認識的良機. 若教師加以適時引導,學生思維的高潮將又一次來臨,這是升華的量變積累,“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討論”就是“頭腦風暴”,就是“研究性學習”,這是新課程著重推崇的方法,旨在讓學生有較長時間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調控自己的思維軌跡,它不但對學生思維的健康發(fā)展非常有利,還大大優(yōu)化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如果教師及時抓住此時的“無聲”,那么將換來超乎想象的“有聲”效果. “回爐”是最好的課堂形式,這樣的“回爐”,學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經過理性思考后的成果,將大大完善全體學生的思維結構,并從中嘗到“艱辛的美麗”和“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欣賞同伴及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情感追求.
信息技術的過多運用,阻礙學生思考的慣性
毫無疑問,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加大了課堂的信息量,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所接觸到的刺激大大增加,更有利于學生去處理信息、類比分析、展開聯想、歸納結論,然而它也產生了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教師設計的程序性和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往往發(fā)生沖突,學生被一個又一個既定的結論所牽引,阻礙了自己的思考,他們苦苦猜測的東西被逼真的動畫演示所“真相大白”. 久而久之,很可能不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意識的培養(yǎng). 解決的辦法是:多積累素材,少演示結果;多出示可能(未知),少演示結論.課后多鼓勵學生自己去做,去思考,去“再創(chuàng)造”,這對學生嚴謹治學態(tài)度和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大有好處.
學科模塊教學缺乏理解,對發(fā)展性評價意義和方法缺乏研究
數學新課程最大的變化在于課程的模塊化設置,便于學生在多樣化的模塊下依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自主進行選擇,并初步對自己的人生走向進行規(guī)劃,課程體現工具性、有效性. 然而實際操作中,教師總是拿老教材中知識點的要求進行教學,以至于出現課時緊張、師生加班加點工作的現象. 在評價上,只注重了終端結果,而忽略了學生“學力”的發(fā)展性評價,將本來動態(tài)的評價體系僵化了,導致學生對自己的成長很盲目,對自己的優(yōu)勢和潛力很悲觀.
改革的車輪在滾滾向前,迫使我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思考現實教學與理想教育的差距.新的教育理念將引領和督促我們去不斷求索創(chuàng)新,共同譜寫一曲波瀾壯闊的改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