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曾說:“如果你對一切錯誤關上了門,那么真理也將將你關在門外?!敝腔鄣恼n堂需要教師及時關注學生的“錯誤生成”,善于發(fā)現(xiàn)它們背后隱含的潛在價值,鍛煉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增強教學機智。
一、細心呵護,人文關懷
【案例1】“荼”的讀音
師:成語如火如荼中的最后一個字的確很難讀,老師也曾經(jīng)讀錯過。當同學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生:應該幫助他。(生面向教師陳述幫助性話語)
師:你們應該幫助誰呢?是老師嗎?想一想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呢?
生:(恍然大悟,轉(zhuǎn)過身對著讀錯的學生)你其他詞語都讀對了,這個成語的最后一個字與涂寫的“涂”和路途的“途”是同一個讀音,它比“茶”多一橫,表示白色,應讀“tú”,不能讀成“chá”,你記住了嗎?
【反思】小學生由于認知水平低下和生活經(jīng)驗缺乏,在課堂中出現(xiàn)錯誤是正常現(xiàn)象。這時更需要教師以一顆寬容的愛心來呵護學生脆弱的心靈,而非訓斥、諷刺,更不是將學生的錯誤作為反面教材進行教育。教師可以通過“你們應該幫助誰呢?是老師嗎?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呢?”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他人的錯誤,禮貌、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通過對認識錯誤的字的音、形、義的結(jié)合理解,有效地強化記憶。當然,通過鉆研教材、憑借教學經(jīng)驗,教師也可以故意預設這樣的可預見性的“錯誤”,喚醒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和探究欲望。
二、鎖定目標,因勢利導
【案例2】《最大的麥穗》
初讀課文后學習第一自然段,精讀蘇格拉底向弟子們提出要求的那句話——“你們?nèi)湹乩镎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br/> 生:整個麥地里只有一個最大的麥穗,但是蘇格拉底卻讓幾個弟子同時去尋找,這怎么可能呢?肯定有人摘不到,我認為蘇格拉底是在故意為難自己的學生。
?。▽W生頓時開始小聲議論開來,不時有附和聲。)
師引導學生展開辯論:蘇格拉底是否可以一開始就從“人人都摘到大麥穗”的角度來布置呢?(不行)他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師出示PPT<蘇格拉底的話>,理解其良苦用心后回歸原教學思路:那么在蘇格拉底苛刻的要求下,弟子們的任務完成得怎么樣呢?
【反思】心理學家蓋耶指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睂捜荨⒔蛹{學生的錯誤并不是要為學生辯解,而是要善意地指出來,請學生反思、解讀。案例2中,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卻不想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該學生已經(jīng)對全篇有了大體了解,但在理解蘇格拉底的這句話時卻是“牛角尖”式的偏差認識。教者既沒有否定和置之不理,也沒有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學生的觀點及認識,而是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感受,站在學生的立場去“順應”他的認識,追尋學生認知的真實起點,因勢利導,讓學生在自我評議中思考辨析、解決問題,將意外的出軌引導到“預定”的學習目標上來。
三、引導探究,辨析提高
【案例3】《愛因斯坦和小女孩》
生:我覺得愛因斯坦還不能算是個偉大的人。老師要求我們要學會生活自理,但是愛因斯坦這方面做得不好。而且偉大的人應該做偉大的事情,他竟然去教一個小女孩做數(shù)學作業(yè),做這種小事不是浪費他的寶貴時間嗎?
教師立即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同時在書上做簡要批注,然后在小組內(nèi)展開討論,并且進行記錄匯總理由:
1.他謙虛和藹,對小姑娘很友善;而且承認自己不會穿著打扮,很誠實。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足以讓他稱得上偉人。
2.人無完人,成大事不拘小節(jié)。不能因為他有小毛病就否定他。
3.愛因斯坦雖然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但是他正視缺點并勇于改正。小女孩幫助了他,他也去幫助小女孩。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朋友間的互相幫助。作為一個大科學家,沒有把自己當“偉人”看,的確很偉大。
【反思】布魯諾說:“學生的錯誤也是有價值的。”學生的錯誤只要是經(jīng)過了自己的思考,都會含有某些合理的成分。若能以“合理成分”為出發(fā)點提供廣闊的探究空間,“錯誤”就會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案例3中,教師基于學生的錯誤認識,積極引導學生圍繞“偉大”展開讀議,進行生—本、生—生之間的對話,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探究辯論。學生在合作、對話的過程中不但找到了正確答案,而且合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積累內(nèi)化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集中了集體智慧與認識,營造了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四、厚積底蘊,杜絕誤導
【案例4】《石灰吟》
“粉身碎骨”為什么不是“粉骨碎身”?
生:“粉身碎骨”是說身體變成了粉末,但是還有些骨頭。而“粉骨碎身”是指連骨頭都成了粉末。所以,“粉骨碎身”比“粉身碎骨”意思要強烈些。
師:這兩個詞語僅僅是調(diào)換了一下字的順序,竟然有如此深刻的內(nèi)涵,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真是神奇無比、魅力無窮啊!
【反思】這則案例中教者對這樣的課堂生成非常滿意,認為自己充當了智慧的引導者,“引導”了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主動地去探究和發(fā)現(xiàn)。這是一首“七絕平起首句押韻”詩,三、四兩句的平仄規(guī)律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古詩中每句的二、四、六字必須符合平仄規(guī)律,而一、三、五則不限(全詩末字除外)。“身”的古音是平聲,“骨”的古音是仄聲。所以按照“(仄)仄(平)平”,只能是“粉骨碎身”,不可“粉身碎骨”。
上述案例實際上映射出當下小學語文教師文化功底欠實。教者由于自身文化底蘊不足,任憑學生臆說、隨意探究,也就難怪為什么有多數(shù)語文教師將“能不(bù)/憶/江南”讀成“能/不(bú)憶/江南”了。
(責編夏天)